最近半年来“元宇宙”概念火得一塌糊涂:不仅微软宣布即将打造“企业版元宇宙”, Epic Games等多家知名游戏开发公司还陆续发布了元宇宙仿真软件以及相关VR服务。尤其是上周Facebook正式将企业名称改为“Meta”,更是将“元宇宙”概念推向了高潮。
在这场“元宇宙”热潮中,国内部分VR、AR创业者、创业团队似乎也看到了新的商机,不约而同争相推出或重启相关创业项目,生怕新一波行业红利从手上溜走。
那么,被誉为“元宇宙元年”的2021,真的给VR、AR创业者带来了重大机遇?
VR、AR创业者“翻盘”的大机遇?
尽管“元宇宙”在国外火得一塌糊涂,但真正在国内掀起热议,则是在电影《失控玩家》上映后的八月底。被这股“元宇宙”浪潮突然“撞”到后,创业者周洽(化名)马上意识到公司有机会翻盘了。
2015年底VR 开始流行,在深圳一家影视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开发的周洽毅然辞职,与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追赶起VR的风口。几个人筹措了一笔资金,在南山某大型孵化基地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团队。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VR创业注定要比其它行业经历更多的苦难,由于VR商业化落地的不温不火,平日里他和团队只能接一些企业定制的小单,艰难维系经营。2017年开始,公司又转型追逐AR风口,开发了几款AR小游戏,但仍然叫好不叫卖。
“好多创业项目都离开孵化器独立发展了,但是做VR/AR的越来越少,只有我们团队一直窝在园区里勉强维持。”周洽坦言,尽管近几年VR、AR几乎每年火一次,但热得快凉得也快,缺乏生态、场景化、消费需求的VR、AR,商业化注定困难重重。
的确,过去五、六年间,VR、AR几乎年年都是“元年”,吸引了大批的创业者入场。但最后的结果,几乎都证实是“狼来了”,大量跟风入局VR行业的创业团队只好纷纷离场。
那么,“元宇宙元年”是否又是一轮“新瓶装旧酒”、“VR/AR元年”的翻版?
有行业观点认为,VR、AR是“元宇宙”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最近“元宇宙”的热潮,也带火了部分“元宇宙”概念股,其中就包括多家与VR、AR业务相关的企业,这股势头让周洽又看到了希望。
“不过当我还在考虑公司(业务)以什么形式切入元宇宙概念时,市场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竞争者,甚至还有一些以前认识的同行,都宣布要进军元宇宙,布局元宇宙。”
他无奈地表示,无论在VR、AR行业中苦苦挣扎的创业者,还是已经离场的前创客,似乎都在这股热潮中嗅到了“翻盘”机会,纷纷摩拳擦掌扎了进来。
几乎是一时间,正在从事VR、AR业务的创业公司,或是曾经涉足行业的创业团队,大都打出了这样的旗号:成为“元宇宙”的内容服务商、硬件服务商,甚至技术服务提供商。声浪之大也让周洽顿时慌乱了,难以决定应该以什么角度去切入“元宇宙”。
“这一周来我很焦虑,慢慢找切入点怕错失先机,贸然入场又怕成了炮灰。”他十分清楚,任何一个草率的决定、错误的投入,都会让自己这家已经在VR、AR行业里摸爬滚打五、六年,却“一直在孵化、从未成功过”的团队陷入万劫不复。
可见,在“元宇宙”的热潮中,很多看到“翻盘”希望的VR、AR创业者都争先恐后地入局。相比科技巨头、互联网巨头的长远布局,一些创业者切入“元宇宙”很可能只是为了追赶一波新风口:要么为了生存,要么是为了捞一笔热钱。
更关键的是,蹭热度的结局大多不会那么完美。
与“元宇宙”的价值距离多远?
“最近一直有前同事拉我做什么元宇宙,搅得我一脸懵。”
如今已是深圳宝安一家媒介公司联合创始人的刘盈(化名),四年前曾在一家创业公司从事VR、AR内容策划工作。八月底,他第一次从前同事的口中听到“元宇宙”一词,才开始尝试了解其背后的概念。
刘盈告诉懂懂笔记,前同事一开始是想邀他加盟再度创业,通过VR、AR切入“元宇宙”的领域。但当他将互联网行业的“元宇宙”概念了解一番之后,迅速婉拒了前同事的邀请。
其中的原因,除了VR、AR行业曾让这位连续创业者很是受伤之外,他更觉得这个概念像在打VR、AR产业的脸:尽管VR、AR是实现“元宇宙”概念的基础手段,但是现阶段VR、AR技术和硬件产品很难撑得起理想中的“元宇宙”。
“我不觉得玩家会为了在虚拟的宇宙里实现自我,花大价钱购买相关硬件。”刘盈强调,目前VR、AR主流设备的价格、性能局限很大,都会影响“元宇宙”落地的进程。
“你想啊,在游戏世界里都跑不动,你还要在设备上跑一个开放的宇宙,可能吗?”同时,他还指出VR设备的另一个“痛点”——使用VR头盔会令人不适,多则半小时,少则十几分钟用户即会出现眩晕感。
所谓“元宇宙”即另一个平行的虚拟世界,如果几分钟到半小时便让用户感到不适,所谓沉浸式、自由交互根本无法充分体现,更不要说在虚拟的、开放的世界中无尽地畅游,实现扎克伯格所说的“在虚拟世界中工作和娱乐”了。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得益于《半条命》等VR游戏大作的发行,全球VR头显设备出货量大幅上涨,达到670万台,同比增长71.79%。预计该数字将于今年底达到980万台。
但相对地,出货量最主要的还是Oculus Quest 2这类价格较低的VR头显设备。有媒体分析,今年Oculus Quest 2全年销量将达700万台,远高于其他高端头显产品。
有资深玩家告诉懂懂笔记,用Oculus Quest 2玩部分VR大作,只能设置最低的效果。而想获得更加完美的游戏体验,玩家就要花大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用于购买VR硬件了。此外,由于开发成本高、回报低,赚不到钱的游戏厂商也都渐渐退出VR赛道,AR的游戏更是少之又少,这也让很多用户觉得花大价钱买设备,结果只能玩一两部作品很不值。
所以,在前VR、AR行业创业者刘盈的眼里,用户距离真正的“元宇宙”或许还有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在VR、AR诸多技术难点尚未解决之前,他认为“元宇宙”的炒作纯粹是一些创业者融资的噱头罢了。
而站在资本的角度来看,都已经2021年了,还有人投VR、AR项目吗?
创业者“醉翁之意”不在此
“最近邮箱的确收到了许多元宇宙项目的BP,有点儿一窝蜂吧。”
余纳(化名)是广州一家创业孵化器的负责人,他告诉懂懂笔记,创业园目前除了做一些前期投资,同时还有FA相关业务。早在“元宇宙”开始在国内流行的八月底,他已经猜到会有大量的相关项目寻求融资。
然而最近他发现,部分本质上是VR、AR内容策划、硬件设计的项目,几乎都不再说自己是VR、AR项目,而是标榜着“元宇宙”内容服务商、硬件服务商甚至技术服务商了。
“一看到元宇宙三个字,我就直接删邮件了,根本没有回复的必要。”当问及是因为抵触“元宇宙”的概念,还是不再相信VR、AR行业“狼来了”?余纳表示“都不是”。
他强调,虽然最近几年VR、AR项目不再是大热门,也不再是资本追逐的对象,但在行业里仍会出现少量优秀的商用项目,前景以及盈利能力也都不错,值得资本去发掘,“今年三月,我们公司还投了一个(VR)项目的天使轮呢。”他表示,自己只是抵触那些利用“新瓶装旧酒”包装的,缺乏创新、蹭热度去融资的投机者。
在“美股研究社”发布的一份“2021国内AR/VR行业主要融资情况”的表格中,懂懂笔记看到,截至今年九月,有40家相关企业获得规模以上融资。同时,每个月的融资项目的数量也都差不多。
行业内并没有因为今年三月“元宇宙”概念出现,或八月底在国内资本市场掀起热议,就出现融资明显增加的状态。“投资人不傻的,想炒作概念包装旧技术、抢一些热钱,门都没有了。”
余纳坦言,无论投资者还是FA,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够发现,VR、AR虽是“元宇宙”落地的手段之一,但VR、AR甚至相关游戏、应用项目,并不完全等同于“元宇宙”概念所涵盖的内容。
其实,随着“元宇宙”概念大火,号称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NTF领域也陆续出现了很多创业项目,试图借着近期的热门话题,在日趋理性的资本市场中再捞上一笔。这种炒作概念之下的“NFT热潮”,大概率也都是一些割韭菜的玩法和套路而已。
【结束语】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动一动手指,甚至用一用想象力,让另一个虚拟平行宇宙中的场景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梦想,的确是一件十分令人憧憬的事情。然而现实情况是“元宇宙”离普通用户仍然很遥远。
无论是相关内容的开发上,还是硬件性能的支撑、承载上,这个虚拟世界仍有很多的问题要攻克。即便改了公司名称的扎克伯格也不得不承认,“元宇宙”之路昂贵且漫长。而与巨头抢先印制行业“船票”不同,很多创业项目只是为浑水摸鱼,跟风炒作概念罢了,已经经历市场摔打的投资者,自然早就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