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儿童节加上618大促,有几组特别有意思的数据战报:
美团:儿童主题套餐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56.78%,消费用户增长81.22%。
京东:儿童食品销量环比增长47%,其中饼干蛋糕、休闲零食、坚果炒货最受小朋友们欢迎;此外,冰淇淋、果冻布丁、牛肉小食的成交额分别环比增长132%,63%和51%。
到底怎么有意思呢?这两年来大家都穷成啥样了,但是对待孩子,还是那么舍得花钱,当然了,对孩子花钱没错,但是花对了吗是个问题。
借着这两组数据,我们今天来谈谈在各项经济数据下滑的情况下,儿童食品到底是怎么逆势增长的,以及儿童食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一个特别尴尬的育儿价值观悄悄的完成渗透,并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共识,那就是“苦谁都不能苦孩子”。
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句毒鸡汤有很大的问题,除了误人子弟,还成为无良资本家们挤破头往里钻的空子。
中国儿童产业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80%的家庭中,儿童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接近30%-50%,家庭儿童消费平均为1.7万-2.55万元,整个儿童消费市场规模每年约为3.9 万亿-5.9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儿童食品也成为各路玩家的掘金胜地,除了传统消费品牌纷纷切入这一市场外。嗅觉敏锐的资本也密集布局。
近年来,包括奶酪博士、小黄象、秋田满满等近20家儿童食品企业相继获得投资机构投资。多家儿童食品品牌拿到多轮融资,融资规模最高可达数亿。
除了传统品牌及垂直新品牌,包括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休闲零食品牌,都将儿童食品作为发力的重点。
儿童食品这一门生意之所以越做越多,得给这句“苦谁都不能苦孩子”的毒鸡汤记一大功。
资本助推,儿童食品品类也快速多元化,从饼干等小零食,到饮用水、面条,甚至酱油,只要涉及到孩子的吃喝,都被单独出来打上“儿童”标签,在超市独立出儿童食品的专区。
在某电商平台160ml儿童酱油,价格三十多
也因为贴上了儿童这两个字,无数的家长趋之如骛,认为这样的东西就是给孩子做的,更适合孩子。
叠加长期被“苦谁都不能苦孩子”等毒鸡汤洗脑,越来越多的家长坚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吃喝一定得健康,那么选贴着儿童标签的食品必然就是首选。
然而这似乎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智商税收割游戏。
一位初为人父的网友跟小柴增谈起育儿的苦恼,他几乎每天都会花一到两个小时研究给孩子吃什么更健康。
孩子出生后,冲奶粉必须要用某大自然搬运工饮用水品牌的婴儿水,每次出门后备厢都会备上几桶,不管旅行去酒店,还是户外郊游,冲奶粉只用这一种水,就连超市正常出售的矿泉也不用。
孩子慢慢长大,给孩子做饭不仅是全套的儿童锅具餐具,连酱油、面条等都要选择儿童专用的。比如蔬五彩蝴蝶面、零添加有机酱油等等。
平时吃的零食,也是比如都会选择包装上印有醒目的营养强化小馒头、儿童高钙奶酪棒类似字眼的商品。
小柴问其有没有对照过配料表或者研究过这些商品的执行标准,他表示,对什么标准、配料的都不了解,之所以倾向选择各种儿童食品,主要是买个安心。
而对于每个阶段选择什么样的食品,他表示,主要是去看各种母婴博主的推荐。
小柴这位朋友,或许是80/90后父母育儿取向的一个缩影,有一份数据调查显示:84.8%的儿童家长更倾向于给自己的孩子购买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
那么儿童食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事实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儿童食品这一说法是不存在的。
目前我国仅有针对0-36个月婴幼儿的配方食品、辅食的食品安全标准。而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关国家标准。即使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卡通形象的食品,也并非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5月底,包括北京、湖南省等地相继发布类似的消费提示,特别指出,目前我国未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不要被市场上冠以“儿童”字样的食品标志所迷惑,理性消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也发布儿童饮食安全发出消费提示,特别提到:家长要留心市面上一些冠以“儿童”字样的食品,不要被误导。
换句话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无“儿童食品”相关标准及规定,而市面上所谓的儿童食品,所有的标准都是自己定的,从更深层次来说,所谓的儿童食品只是一种销售、营销行为。
同样的东西,贴上儿童字样或者卡通图案,就算规格小一大半,价格却能涨三倍。
也因为标准确实,导致这一市场更是乱象丛生,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买来的或许不是预想中的健康,有可能是健康隐患。
为了突出儿童食品的属性,这些品牌首先在包装、食品造型上大花功夫,并花大价钱找一些儿童动画片IP授权或联名,进一步凸显儿童属性;
其次,将大量的精力花在营销种草方面,通过软性植入的方式,输出这些产品如何如何健康,含多少中微量元素,不断的给消费者洗脑。
更关键的是,一旦贴上“儿童”这个标签,价格就可以比同类产品贵上好几倍。
而仔细对比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为儿童打造的食品,事实上和同类普通商品各方面都差不多,尤其各大休闲零食品牌这几年主推儿童市场,但坚果类产品是怎么做到大人小孩不一样的,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
换句话来说,假如是同一个品牌同一类产品既有大人品类,又有儿童品类,所谓的儿童食品,核心主打健康、营养,那么大人买你们的东西就不配营养、健康?
据媒体报道,一些所谓的“儿童酱油”“儿童牛排”等打着“儿童”的旗号的商品,无论是配料还是营养成分,都没有真正针对儿童群体的实际需求来生产。
甚至有的产品甚至和普通产品一样含有防腐剂、色素等多种添加剂。例如一种售价不菲的“儿童牛排”,食品添加剂就多达20余种。
有食品行业从业者对小柴表示,所谓的儿童食品,主要是在包装上下功夫,通过卡通或者IP联名吸引消费者购买,然后为了保障复购率,主要会根据儿童的口味去做添加。
比如小孩子都喜欢吃甜的,品牌就为所谓的儿童食品配了更多的糖分,小孩子喜欢色彩丰富,口味丰富,那就添加各种各样的色素和添加剂。
按道理来说,在小孩成长发育期,发育的每个关键一些元素的需求不同,这或许也是儿童食品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但是根据町芒研究院对所评测的儿童食品外包装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63.5%的产品通过“卡通形象”来“暗示”自己是儿童食品,但未标注建议“适用年龄”。
更夸张的是,其所评测的儿童零食类目包含溶豆、儿童小馒头、儿童虾片、磨牙棒、海苔夹心脆等400多款产品,仅有“卡通形象”而未标注“适用年龄”的儿童零食产品占比83%,与普通食品执行标准一样的儿童零食占比93.4%。
这组测评数据,意味着什么?就是你花了几倍的价格买了和大人吃的一样的东西,甚至还可能存在更多的色素与添加剂。
而这样的乱象在目前的儿童食品行业是一种常态,甚至在健康问题上屡屡翻车。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等共同发布的《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的儿童零食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有专为儿童研发的高端零食,也有高钠高脂肪的不健康零食,甚至是三无产品的 “辣条”类零食。
尽管乱象不止,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依然没有选择的标准,而之前有媒体出过一个给消费者的选择建议:选品类专一的,有口碑没负面新闻的。
看到这个建议,消费者可真是憋屈啊!这样的选择方式,无异于赌博啊!而消费者压在牌桌上的,可是自己的孩子啊!
关于儿童食品市场以后的走向不好说,但是现在看来,所谓的儿童食品,不过就是一场智商税的收割游戏,甚至还有可能冒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所以孩子该吃啥?吃啥都别吃儿童食品。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贰号
编辑|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