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电动车赛道,本身是一个强制造、强销售的传统行业。
但是这些年,随着新兴资本、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强势入侵,逐渐变得有些花里胡哨。
各种高大上的概念、网红化的标签,不仅让两轮电动车价格水涨船高,更是让消费者选择变得异常困难。
小牛电动或许就是那个所谓的入侵者、搅局者。
比如明明是个卖电动车的,但经过包装就变成了智能城市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一诞生,嘴里就叼着一个足够性感的、典型的互联网故事——创始人李一男,在媒体报道里是少年天才、是华为前常务副总裁……
这些光环给了小牛电动快速启动、成长的底气,也给了让其他电动车品牌羡慕不来的关注度。
成立一年单日销售额破亿、成立四年登陆纳斯达克……
然而事实证明,那些网红化的东西,以及用营销贴满各种标签、概念的事物,生长起来很快,但往往会摔的更惨。
尤其是那些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和产品。
营收下滑,利润暴降84%:网红小牛怎么了?
昨日,小牛电动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中,多项关键指标持续下滑。其中有两项数据更是引爆媒体,纷纷发出小牛电动怎么了的疑问。
其一是,财报显示,小牛电动第二季度营收为8.276亿元,同比下滑12.4%;其二是净利润为1440万元,同比下降84%,2021年同期净利润为91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小牛电动首次出现业绩下滑了,去年第四季度,小牛电动的净利润便开始出现下滑迹象,同比降幅为18.21%;
今年第一季度,小牛电动的净亏损为2960万元,而2021年同期净亏损540万元,亏损同比扩大448.1%。
除了营销和利润的高位下滑,小牛电动的毛利率也是连年下滑,2020年-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分别为22.9%、21.9%、19.1%、20.3%。
财报还显示,小牛电动第二季度电动车总销量为208857辆,同比下降17.4%,其中中国市场的电动车销量为180299辆,同比下降26.7%。
当然,不止于此,小牛电动在资本市场逐渐失意。
在去年2月,小牛电动市值最高达到40.72亿美元,如今仅为5.2亿美元,跌去了34亿美元之多,相当于蒸发两百多亿人民币。
真可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各项关键指标都是两位数的下滑,让这个明明做着两轮电动车生意,却打着智能城市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网红品牌迅速跌下神坛。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那些原本就做着电动车生意的老品牌,显然抗住了网红门入侵的压力。
数据显示,爱玛科技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120%。雅迪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将同比增长不少于50%。
再从销量的角度来看,小牛电动车在2021年销量仅为103万辆,而雅迪为1386万辆,就连爱玛为835万辆。
让电动车回归本质,我们应该为之庆幸。
高价与低质:网友:智商税
小牛电动车的走红路径,与大多数有着互联网思维的网红品牌相似,高大上的概念,无死角的营销渗透,就可以实现高价销售。
据媒体报道,2017年——2020年的小牛电动车均价保持在4000元以上,比同行同类产品的价格贵2倍。
这么高的溢价从何而来?是产品质量吗?是优秀的售后服务吗?或许并不是。
一直以小牛电动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屡遭诟病,在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达近两千条,不少消费者表示,遇到质量问题在售后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消费者表示,小牛电动的服务处处充满套路。
比如有消费者表示,线上购买的订单 ,声称线下同步 ,可以线下提车 ,实际上线下门店老板拒绝线上订单线下提车,如果非要提车,店老板表示不知道要等多久,如果线上退款,在店里买,2-3天就可以提车。
还有消费者表示,自己的小牛电动车无法显示电量、定位和时间,去维修,被告知2g芯片无法使用定位服务,需要更换中控,该消费者发出疑问,不能显示定位,那时间和电量为何也不能显示,这不是强势消费者更换吗?
注入此类投诉,不胜枚举,比如还有消费者投诉小牛电动车强制购买服务等;
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小牛电动车就是智商税。
有消费者表示:相比于同等价格的其他品牌电动车,小牛的性价比真的太低了。
还有消费者表示,小牛电动车真的是鸡肋一样的存在,除了避震调教的不错,其他都是花里胡哨的鸡肋,千万不要被奸商的广告给弄迷糊。
同样,今年315晚会中,央视对电动自行车行业违规改装提速问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其中小牛就是其中之一。
小牛电动相关人士当时回应表示,“我们内部正在核实,有消息第一时间同步。”
但另据媒体报道,小牛电动对这种违规改装内部是完全知情的。据中国财经网报道,去年,中国网财经记者现场实测,小牛电动自行车UQI动力版,在现场销售人员不到一分钟的操作后,该电动车的最高限速便被解除。
对于这一可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违规操作情况,中国网财经记者以书面、电话的形式多次反映给小牛方面,希望进行采访,对方均不给予明确回复。
而电动车违规调速在行业是个顽疾,据媒体报道,市场上有多个品牌的电动自行车都存在可调速的暗门。
营销里的护城河,从来没有门槛
卖的比别人贵,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屡遭质疑?道理何在?或许背后就是那些被包装出来领先的、但被消费者认为是花里胡哨鸡肋的东西。
毕竟对于电动车这种工具来说,基本的徐行、人性化的操作、安全性才是本质所在。
不说小牛。如今这类打着智能化旗号的智能产品,大多数都是为了差异化而智能化,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本质上并没有提升体验,而是通过各种操作,给消费者徒增烦恼。
我们又以电动车为例,还有什么智能化,能比插上钥匙就骑走来的更智能与便捷?
而这些智能化,最终也都是供应商的东西,门槛实在太低了,除了在前期营销方面能抢占一些先机,很难真正建立起品牌护城河。
俗话说:一个人最缺什么就会越炫耀什么?
如今的小牛电动,从昔日的电动车界小米,到跌落神坛,背后或许就是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做了前置项。
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品牌快速的成长,但是无数的先例也告诉我们,能长期可持续的并不多。
尤其当产品和服务大量落地后,消费者对这个品牌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们在营销和实际体验中,自然会作出最正确的权衡。
显然,如今的小牛电动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卖不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2021年开始,小牛电动一改高端低调,向中低端市场下探,让其单价首次跌破3000元,但这似乎并没有挽回整体颓势,尤其到了今年二季度,营收、利润更是双双高位下滑。
这是否也意味着,小牛电动“智商税”这一质疑,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经过多年在各行各业的复制,已经原形毕露,已经再难有人为其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