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雷军带来了自己的第四次年度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成长”,成长的背后,本质上是认知的突破。在认知突破同时,小米宣布了科技战略的升级。
因为极致性价比,外界一直对小米有些误读,认为小米没有核心技术。通过这次一系列新品和技术的发布,以及小米科技的战略升级,你会发现:手机、汽车、家电、AI,哪一个词汇也无法精准定义小米,因为其内核就是一家成长中的科技企业。
也正是因为科技这一内核,小米未来的想象空间无限大。
“成长”二字,无论用于认知、用于科技战略,还是用于小米公司,都非常贴切。
「 01 」
科技是穿越产业周期的唯一武器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有一个梦想,就是公司可以活102年。百年企业,在技术迭代越来越快的当下,可谓是一种奢望。
手机产业的领导者从摩托罗拉到诺基亚再到苹果,三十年跨越了三个时代。
在中国,互联网时代产生了BAT的格局;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无人阻挡字节跳动的风头。
能让一家企业穿越产业周期的,不是做什么形态的产品,而是与时俱进的科技内核。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才能不断用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
微软就是科技内核的典范。它曾是PC时代的巨头,进入互联网时代,踉跄中没跟上产业的节奏。但是其坚持对未来技术长期投资,在云计算时代重回舞台,并在AI时代凭借对OpenAI的投资,再次站到产业巅峰。
近几年,智能手机产业陷入低迷期,创新遇到了很大瓶颈。虽然各大品牌也在发布新品,但是用户的换机热情并不高。手机产业的头部大厂,都在面对这个问题: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产业迭代基本完成,接下来如何凭借科技创新才有资格进入下一个周期?
很多企业在产业低迷期往往会收缩,甚至为了保命而砍掉研发。小米对于科技的态度一直都是——“坚定投资未来才能赢得未来”。
未来在哪?过去三年,小米迈过了一道重要的门坎:高端。
“大盘的量是在减,但是结构在变化,比如说高端在增长,折叠屏在逆势增长。” 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表示,三年高端探索,小米不仅在折叠屏上领跑行业风向,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年实践提升了认知,总结出一套高端方法论,这是可衡量、可复制、可拓展的。认知的提升,让小米未来产品成功的概率大幅提高。
除了低迷,手机产业另一大特征就是“卷”,厂商发布会几乎天天有,家家怼天怼地怼自己。其实产业今天的“卷”,就是在寻找下一个突破口。
折叠屏是小米押注的一个突破口:“现在价格很贵,规模不够大,但我认为很快就将进入一个大爆发期。” 曾学忠认为通过折叠屏赛道突围,拼的还是硬科技。
上一代产品小米引领了折叠屏的轻薄趋势,这一代小米MIX Fold 3引领了“轻薄折叠+全面旗舰体验”的新趋势。当然,无短板的折叠背后,也是硬科技:创新的自研龙骨转轴,得到17%空间的释放;龙鳞纤维,抗冲击的强度是微晶玻璃的36倍;电池+芯片+算法三合一,彻底解决了折叠屏的续航焦虑。
折叠屏是一个突破口,手机产业的下一个周期到底是怎样的?其实今天没有谁能精准预言,企业凭借的是对未来的远见,以及通往未来旅程中不断种下的科技种子。
“在未来可见的范围内,手机仍然是最强的个人计算中心。”曾学忠认为手机形态可能会变,但依然会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人保持最密切关系的终端产品,是全场景智能生活的控制中心,其内核就是算力的革命。
「 02 」
抓住未来的关键变量
雷军在小米内部经常强调:要用十年的维度来看战略,看到未来十年后的趋势来确定今天该投入什么,组织该如何匹配。
对科技企业来说,不能只是被动应对和跟随,要知道未来在哪,抓住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新机遇。也就是说,面向未来抓住关键变量,才是科技企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小米2010年创业开始做手机,彼时手机正处于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阶段,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
2011年小米第一部手机落地,对标苹果的性能但是价格便宜一半,市场为之沸腾了,自此开启了智能手机中国军团的狂飙时代。从千机大战到华米OV格局的形成,中国企业在智能手机上的科技创新,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后来我们看到,从2010到2020年,整个科技产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显著、与用户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智能手机。
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小米作为一条“鲶鱼”,激活了智能手机的创新,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加速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
2014年小米开始了IoT布局。那时候,产业界对于IoT这个词并不陌生,也认可这是未来的趋势,但是行业内没有成功的产品,没有成熟的模式,更谈不上产业规模。说白了,需要探路者和开路者。
小米以生态链的模式,通过投资+全方位赋能的方式,重新定义了一个又一个品类,空气净化器、智能手环、净水机、扫地机器人、电动滑板车、电饭煲、路由器、电视机……
截至2022年年底,小米生态链整体年营收过20亿元的公司有5家;营收过10亿元的公司有6家。华米科技、云米科技、石头科技、九号机器人、德尔玛、8H等先后完成了上市。
如今,小米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AIoT平台。你会发现,产业端十年发生巨变,智能家居产业逐步成熟,玩家众多。用户端更是天翻地覆,家的智能化一步一步实现了。
两年前,雷军决定造车,并且上来就提出“十年投入100亿美元”。有人觉得他是在赶风口,其实不然。
对于现代家庭而言,“家”这一固定空间和“车”这个移动空间,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景。人对应手机,家对应IoT,车对应移动空间。
移动空间不仅是造车、卖车,更是移动空间中的一切场景,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是科技企业必争的高地。或者说,如果不参与造车,未来十年就不能走在科技的最前沿。
所以,造车这件事对于小米而言,有着更为底层和深度的价值,补全小米“人、车、家”全场景智能生态的最后一环,小米将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实现手机、汽车、AIoT完整自研布局的科技公司。
看到这里,似乎也就明白了,小米“两个长期”的科技理念: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人车家,坚持长期持续投入——长赛道。
抓住关键变量,投未来,有几个好处。第一,在关键点卡位,不仅可以更精准地洞察趋势变化,甚至可以是引领变化,成为未来的定义者;第二,做未来趋势产品需要大投入、长期投入,比如做高端手机、做汽车,大投入就能吸引产业中最优秀的人才。只有聚拢这些顶尖人才,才能深耕底层技术,带来深远的变化;第三,做面向未来的产品,才能让科技与企业共同成长,竞争壁垒不断增高增厚。
「 03 」
AI魔法棒,内外都要点一点
基于13年的创新实践,以及认知的升级,雷军写下了这个创新公式:(软件×硬件)ᴬᴵ。
其中,软硬深度融合,是小米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的根本保证,是基本盘。而将AI放在次方的位置,说明AI是最大的变量,如同魔法棒可以点石成金。
“未来的关键变量是AI大模型。未来人、车、家三个场景互联互通,AI可能带来革命性的体验。”曾学忠强调。
事实上,人(手机)、车、家(智能家居),这三条赛道都处于一个重大产业升级期。
智能手机进入瓶颈期,5G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没有体现出来。曾学忠认为AI会触发手机的革命性变化。3G、4G时代,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未来AI让手机更懂你,能感知用户的所思所想,帮用户做预判、做决策,这将是一个大跨越,也将重新激发用户的换机热情。
智能家居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天更多的电器已经互联互通,实现了智能控制。未来,AI赋能,智能家居也将以人为中心提供一系列智能化的、主动的服务。
车更不必赘述,当下正处于一个快速智能化的过程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未来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汽车将以全新的形态融入我们的生活。
业界流行一句话:大模型会把所有的行业重新做一遍。
“AI是未来的生产力,必须、也必然要全面赋能;AI是最关键的一个变量,也是小米长期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之一。”雷军表示。
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小米就开始布局AI。当时拍摄是小米手机的重中之重,所以AI的切入点与产品规划相契合,从视觉开始。发展到今年4月,又组建了大模型团队,7年时间6次扩展,小米人工智能团队已经有3000多人。
最重要的是,小米AI坚持全栈自研的技术路线,目前已经覆盖了视觉、声学、语音、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大模型、多模态等众多方向,很多技术都达到了业内一流或领先水平。
全栈自研,这条路长且难,但也只有长期投入对用户具有长期价值的领域,才能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创新企业。
AI将给小米人、车、家不同赛道的产品带来跨越式的进化,这是外在的体现。AI这个魔法棒,对企业内部运营也有着巨大的魔力。
“除了我们的产品赋能,还会全面赋能我们的研发、生产、应用各个环节,AI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米集团AI实验室主任王斌透露,MiLM-1.3B系列模型在公司内部已经开源,各个部门都在尝试与场景结合来提升工作效率。
效率,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小米为什么在智能制造投入上如此坚决?因为在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提升效率,就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今天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小米的核心优势之一。
(软件×硬件)ᴬᴵ 这个公式,体现了小米认知的高度:AI对于未来,不是加法,不是乘法,而是指数级的变化。所以,小米今天不是说说AI,也不是简单地+AI,而是在用AI这个魔法棒,在公司内外的每一个环节都点一点,这将产生次方级的裂变。
「 04 」
认知引领,成长的科技、成长的企业
很多企业都说自己是科技企业。什么是真正的科技企业?为梦想而窒息,为生存而摇摆,为名头而炫技,为模式贴标签,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科技企业。
小米科技战略升级,最大的亮点在于认知的升级,对科技的价值、科技的实现、科技的成长,有一套方法论,总结来看是一个原点、两个长期、四条路径。
“人是科技的原点,小米的科技探索,不仅要对人类现在的生活有价值,更要对人类未来的创造、进步和发展有价值。”雷军说。
两个长期是“长期价值”和“长期投入”。
四条路径是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
从小米科技战略升级中,可以看到“成长”两个字。
科技不是随口说说,不是标签。而且,今天的科技不能赢得未来。所以,真正的科技企业,要务实,要渐进,要落地。科技,是成长的科技,不是某个节点上的科技。
首先是务实,小米的科技是从用户体验、场景出发。科技企业最重要一点是要形成技术与市场的闭环,所以需求驱动为科技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小米以前非常追求性能,与苹果对标也常常是各种指标的对比。随着认知的提升,小米将体验放到了第一位。具体而言,将体验分层,拆解为19个子项、266个小项,一个一个跟苹果对比。从性能到体验的转变,是小米的成长,也体现出小米升级的科技战略更加务实。
其次是渐进。“我认为,小米的技术体系是生长出来。” 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机器人实验部总经理许多认为,先做一个产品出来,做好交付后有余力做预研,洞察趋势,然后把周期拉长做规划,慢慢就有了更高质量的交付,更长周期的预研、洞察、规划。小米今天手中握有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2万件,就是这样慢慢长出来的。
底层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芯片,不可或缺,但是如是盲目进入容易把企业拖入泥潭,这非常考验企业的耐心、决心和眼光。小米做芯片不是从创业第一天就开始做,也不是一上来就做SOC,而是从改进用户的角度切入,一点点攻破,并向着更深的底层迈进。
第三是落地。有目标,还要有路径。小米面向未来十年,规划了核心技术研发的12个技术领域,涉及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高达99项。这样清晰的规划,未来五年100亿投资更加有的放矢,也更容易看到成果。
【结束语】
有成长,才有未来。
成长的认知,成长的科技,成长的企业。
正如雷军发布会最后所述:一个全新的小米正在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