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一档名为《是女儿是妈妈》的原生母女情感真人秀的开播,就像打开了一扇观察“母女生活”的窗口,演员陶昕然哭着谈母女关系的画面瞬间刷屏各大社交平台,引发了不少人的共情与讨论。而伴随着节目更多相关话题被推上热搜,母女关系这个庞大又复杂的议题,也慢慢在大众面前被不断解构。
女儿是妈妈在另一个生命上的投影,妈妈同样也是女儿人生开始的起点。不过,在大多数的母女关系叙事中,除了爱与依恋,还有矛盾与冲突。就算对于曾经在直播电商走到“行业之巅”的薇娅而言,同样无法避免。
做妈妈十二年,做女儿已经三十几年。两个身份重合的日子里,是薇娅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而三代女性之间各种思潮的碰撞,不同又相似的处境,代际之间的包容、传承与理解,无时无刻不在丰富并滋养着彼此的生命。
01 “成为妈妈之后,才更能理解我妈妈”
因一厚摞旧床单引发的数次争吵危机,终于在薇娅的理解与妥协中“谢了幕”。
数年前,为了照顾彼时正在创业的女儿,薇娅母亲离开老家安徽,跟随着薇娅从北京到西安,再到广州,最后落脚杭州。而跟着母亲一起在各个城市间辗转的,还有一套无论在材质还是款式上,都普通至极的四件套。
“我让她扔她就是不扔,有一次吵这个事我妈都哭了。”薇娅起初并不理解为何母亲总是不肯舍弃这套已经过时、陈旧的四件套,作为女儿的她,希望母亲能用这世上“最好”的东西。后来,伴随着几次家人在家里聚餐闲聊,母亲偶尔会指着旧床单述说过去发生的趣事,薇娅才逐渐醒悟,家里的旧物件们都是母亲的情结。
其实四件套本身并没有意义,是薇娅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时光,赋予了它在母亲心中无可替代及割舍的意义。而家里其它或残缺或破损的旧物件们,也就像这摞旧床单,在往后的岁月中,成为了母亲生命中的承载物和回忆的媒介。
(薇娅一家为母亲过生日)
“她能从上面看到以前的自己,扔掉它们就好像忘记了那些青春的、鲜活的、充满干劲的自己。”母亲不愿“断舍离”背后的人生哲学,也让薇娅在对“家”的定义上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不是妈妈要融入我的家,而是有了妈妈和她的老物件,这里才是家。”
(薇娅母亲与女儿妮妮合影)
慢慢地,随着女儿妮妮不断地长大,薇娅发现自己似乎也成了母亲的样子。“女儿第一次才艺表演时穿的衣服、第一张获得满分的试卷……”如果可以,薇娅也想要一个可以容纳无限物品的空间,保存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切。
同样的感触还发生在一些公众号及视频号的转发中。某天,薇娅给女儿转发了一则视频,却一直没有得到她的回复。猛然间,薇娅想起了总是执着于给她转发“伪养生”、“标题党”文章或视频的母亲,因为自己并不认可内容,也并未回复过她。
在母亲和女儿的角色中切换,薇娅发现许多以前不能理解的事情,都在女儿身上得到了答案。“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也在成为妈妈之后,才更能理解我妈妈。”
02 “她有她的生活,我也要过好我的生活”
薇娅发现,母亲在家里买了好多好多的发卡,本来还以为是不是为了搭配穿衣服,后来才发现母亲是为了遮挡住前面脱发的部分。
母亲以前爱在QQ空间偷菜,现在发了朋友圈会催薇娅点赞;为了在微信运动排行榜上抢第一,会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在跑步机上刷名词,被薇娅发现后害羞狂笑;经常会买一些便宜又古怪东西,捣鼓APP上的积分换奖品等等。
(薇娅与母亲的聊天截图)
“她做这些不是为了我,就是为了自己开心”,在薇娅看来,一直拥有可爱的好胜心,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并积极为自己找乐子的母亲真的很可爱。
03 “建议不要给年轻人建议”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提过一个观点,“在传统社会里,母权和父权最大差别在于社会职能和角色分配。父权的行使范围主要在田野和公共空间。而在家庭空间,母权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宰孩童生育、教育,包括采买、烹饪、洗濯、女工在内的所有家政。”
而身处电商行业的薇娅,敏锐地察觉到现在女性角色的变化,新一代的妈妈们正在努力地学会“取悦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传统印象里,好像一提到家庭妇女,她们的购物就是‘柴米油盐’‘相夫教子’。但是现在很多妈妈愿意在自己身上花心思,比如让自己更美丽更健康,为自己培养运动习惯,学点技能,玩个才艺,定期旅游等等。”
虽然和女儿有着不同的爱好,但是都愿意尊重和支持彼此,不懂却会尝试了解。“我们关系是母女,也是朋友。”薇娅希望和孩子不是长对幼的规训,而是一个成熟的自我和一个成长中自我的碰撞,交流之后我们会更爱彼此也会更爱自己。
(妮妮教薇娅跳舞)
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蹲下身和孩子一起看世界,长大这件勇敢的事,只有孩子自己能够完成,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理解、支持,然后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而薇娅也一直以“允许一切发生,只要你能为此负责”的心态引导着女儿的成长。”
没有女性生来就是妈妈,是她选择成为了一位妈妈。薇娅也曾学着妈妈的样子和经验去做一位母亲,延续着她的柔软与坚韧,并从母亲的角色中不断反思和觉醒,成长为更有力量的女性。
当薇娅被问到,有没有什么给同龄人的建议,她说:
“往前走,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