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毛利小二郎
摘要:大年初一,猫眼方面宣布中国电影单日票房突破13亿。然而这一说法次日就遭到专资办打脸:大年初一准确票房12.61亿元。猫眼专业版的统计结果足足比专资办多了接近6000万……
躲七大姑八大姨的唯一合法途径,除了把他们灌倒,就是(带他们)去看电影了,而今年的票房数据也正说明了,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了长足的进步。
看媒体标题就知道今年电影院一票难求、人满为患。但让很多媒体尴尬的是,2月17日大量报道以“单日票房超13亿元”却被专资办公布的数据打脸了。
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统计,2月16日(大年初一)全国电影票房为12.61亿元,而非猫眼刷屏的13.19亿元。
相对来说,中国电影票房、淘票票专业版的数据差距要小一点。
票房数据一改再改,猫眼专业版成了猫眼变脸版?
被专资办打脸以后,猫眼不得不作出回应,其回应手段就是叫数据悄悄改回去。17日上午票房显示的是13.18亿元,下午则再降到了12.63亿元。
猫眼专业版对于影片的票房预测变脸速度更快,2月15日,猫眼专业版对《捉妖记2》的票房预测达到42.97亿元,《唐人街探案2》是25.28亿元,《红海行动》是19.55亿元。到了2月17日,这三部影片的票房预测结果变成了28.98亿元、38.63亿元、32.31亿元。
滑稽的数据也让大家调侃,猫眼成了猫脸,变幻莫测。
专资办的更新时间成了某些平台作假的空子
大家都知道,一直以来,如你想要查看国内某一部电影的票房,只能通过非官方数据平台,而这些平台的数据难免会有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10月,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或“电资办”)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官方的票房统计平台。
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最中立、最不掺水的票房查询平台了。用户可以通过“实时票房”查看到当天上映的电影票房信息,包括各影片当日和累计票房,当日和累计场次,以及影院柜台和网络售票占比,但是平台并不是实时更新,而是每天21:30分更新一次。
这个时间差,让某些刷票房的平台有空可钻。猫眼的13.19亿元的数据就打了这个“时差”,一时间,各大媒体、各微信朋友圈都在刷这个以猫眼专业版为平台的数据。
猫眼CEO郑志昊也在大年初一发朋友圈,直播票房不断创出新高的盛况:“大年初一是中国影市值得铭记的日子,大盘票房破13亿创全球单日票房新纪录”。
恩,一场用户自发性帮猫眼刷屏的事件。
虽然在票房这一泡沫重灾区,而且是在13亿元这么巨大的基数面前,6000万元或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其“失误”已经引发了业内人士对猫眼专业版究竟有多专业的质疑。
猫眼的“数据魔方”和专业版真的专业么?
根据网络数据显示,去年7月底,猫眼的数据平台“数据魔方”已经有57%的普及率。而2016年上线的猫眼专业版,也提供包括票房、排片、上座率查询等数据服务。这两大系统联合使用,也没有帮票房挤掉水分。
根据专业人士介绍,目前各家票务平台推出的实时票房数据,其实都是通过算法来推算,与专资办的实际数据有两三千万元差距是情有可原的。但猫眼的专业版却有0.6亿元的出入。这个算法推算也没那么厉害嘛,说好的专业呢?
这种数据作假案例,不得不让人想到2015年猫眼电影的“数据造假门”:而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7月(2015年)的票房市场总收入为54.9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单月票房纪录。其中电商票务占据46%的份额,约为25.3亿元。按照猫眼电影公布的22亿元交易额(7月单月),这意味着猫眼电影占据了电商票务市场的87%的市场份额。
微影总裁林宁当时就反讽“呼吁各院线晒数据,打击吹牛不上税”,不过更讽刺的是,微影最后与猫眼合并了。
专业的在线平台必须做到数据专业
目前市场上目前能在票务平台形成对手的只有猫眼和淘票票了。为什么淘票票与猫眼去年相继都推出了专业版?因为C端的抢夺已经没有发力点。普通老百姓对价格逐渐不敏感,票补也被遏制。
去年11月淘票票宣布向合作伙伴开放数据平台,披露影片营销费用的实时支出情况和具体流向以后,透明化了票补,两家就正式将战场从C端拉到B端,直接对垒。
而数据的可信度直接决定B端市场的大小。一朝失信,万年不用是TO B市场最基本的底线。
其实自从专资办出手“控干”票房数据以后,各大平台的数据也已经收敛了很多,除了目前注水手段中的“幽灵场”(《捉妖记》为代表)、“天价场”(《叶问》为代表)等无法直接检测,其他的一些小手段都能很快通过专资办的系统直接反映,即使是线下暗箱操作,通过网络售票和线下售票的比率也能很简单推断出来。
现在检测手段这么多,民众对市场的关注度也空前之高,电影产业票房对赌、保底发行这些巨大的资本操作环境下,猫眼如果不在数据上做出有说服力切合实际的成绩,恐怕很难赢得市场信任,在B端市场立足。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