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投资者行为和传统金额服务路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金融行业要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借助金融科技技术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理财服务生态。”对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的这一倡导,台下众多业界大佬也纷纷点头示意。
日前,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基金机构,以及蚂蚁金服的高管汇聚京城一场行业盛会,针对资产管理、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在分析未来资金监管市场发展趋势时,有一个观点得到了业界领军人物的共识: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将在中长期深刻影响公募基金行业的商业模式、格局和生态。
2018年,恰逢公募基金20周年。在这20年里,公募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1.6万亿,累计为居民赚取收益1.9万亿,累计向持有人分红达1.66万亿元。作为门槛最低的大众理财工具,公募基金已成为社会公众分享资本市场成长红利、实现财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规模化发展的背后,隐忧和挑战也正在积累。
“今天中国理财市场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包括打破刚性兑付、从非标走向标准化产品、从重销售到重服务。”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对此强调,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老百姓的理财需求愈加旺盛,理财对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需求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钟蓉萨会上所言,金融科技技术正在资管行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井贤栋对此提到了三个关键词:普惠、智能和开放。首先是向合作伙伴全面开放蚂蚁金服的产品、能力和技术;其次是更加智能化,让AI加快促进私人理财服务的平民化;最后是做好对客户的陪伴,通过蚂蚁财富号与用户建立直接沟通与互动,与用户一起成长。
实际上,面对市场规模刚刚突破12万亿,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公募基金行业,无论是储户、股民、基民都面临着新资管时代的一幅全新景象:市场更加规范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在新技术、新理念的加持下如何实现智慧理财,无疑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话题”。而综合现场各方对于市场、监管、技术、效率等话题,懂懂笔记更愿意用一个字做出总结——信。
这个信字来自两个层面:信任和自信。
大资管时代 技术变革打造信任基础
虽是一个字,却与大众理财市场的所有参与方都有着密切关联。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行业一直拥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其中,诸如强制托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都确保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确保了基金投资运作的透明度。相对于近年来不断爆出的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公募基金从诞生至今就从未出现过一起挪用资金、卷款跑路的事件。
而随着资管新规出台,大众理财市场正在向公募基金市场一样进一步走向制度规范。所以这第一个“信任”,正是资管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所谓信任,不能是只凭商家“良心”,除了政策监管,还必须要依靠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让诚信成为一种行业约束力。
不过,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应用市场中,哪些技术和服务手段能够帮助市场“良币驱逐劣币”?能够帮助国内用户建立起对规范理财产品的信任?
首先,用户希望看到的理财产品,是真实和有价值的。
“近几年,互联网引发的伪资管、劣币现象的频发,让很多用户分不清什么是好资管,什么是差资管。而随着市场风险定价的失效,面临大量刚性兑付风险,很多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带来期限错配和不能穿透式监管的弊端。还有,这么多年没有改变的股票投资散户化,造成了用户仍是一拨一拨地被割韭菜。”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的常务副总裁祖国明首先分析了资管新规发布前的市场乱象。
在祖国明看来,随着去年底资管新规发布以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全面整顿,行业规范化成为市场高速发展的基础,“这为市场的资管行为和互联网活动建立了良好环境。”
作为一家规模超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蚂蚁金服如何看待市场规范化之后的用户需求?祖国明表示,从市场层面看,产品会以净值化产品为主,而不是刚兑、固收类的产品;面对纷繁复杂的非标产品,会以透明、简单和标准化的产品为普通用户提供服务。很明显,这是用户与金融机构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实际上,普通用户购买基金或是通过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或是通过银行、证券及第三方平台。有网友曾经说过,即便是银行都销售过跑路的网贷平台产品。那么对于日趋受到用户青睐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如何能够切实做到 “透明、简单和标准化”?
祖国明分析,要打造一个用户理财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必然要帮助用户在投前、投中、投后进行准确分析,让金融机构的服务更好、更容易地适配用户的需求。在投前这一环节,他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目前我们有三四十家合作的基金公司,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让用户在投资前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在用户看到的信息中,会包含上投摩根制作的全球投资温度计,以及其他投前分析工具,便于让用户更容易了解市场的热度。“用户只要用一分钟时间,就能了解当下的市场行情、市场解读,做好投资前的心理预期和准备。”
实际上,从与2015年蚂蚁财富正式上线,到2017年推出财富号(目前已有27家基金公司入驻),平台方与正规资管行业始终在思考,如何帮助用户辨别用高收益骗取用户信任的“伪资管”,如何让用户对真正合规的金融机构更信任。从蚂蚁金服与27家基金公司共建“理财用户服务联盟”,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投前精准分析”,这个“信”字就是在建立用户对平台、用户对金融机构,以及机构对平台的信任感上。
正所谓:凡事“信”则立不“信”则废。或许从去年井贤栋明确提出蚂蚁金服聚焦技术而非金融科技时,平台就打下了这种与市场所有参与方“立信”的基础。
开放AI 建立所有参与方的自信力
记得去年井贤栋在明确蚂蚁金服的定位时,对外界提到了两个关键点,除了聚焦技术,还有一个就是开放。“我们会有更多金融业务向金融机构开放,成熟一个对外开放一个。”随着这个开放的格局的提出,蚂蚁与合作机构的关系也自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这个开放,与我们前文说到“信”的第二个层面——自信,有什么关系?
先看看开放的内容,再看一下被这些开放所赋能的基金公司的评价。“在技术开放方面,蚂蚁金服已做出的努力包括BaaS(区块链平台)、金融云、AI、安全等方面”,井贤栋同时表示,过去几年蚂蚁金服通过自身技术优势,沉淀着实名核身能力、信用能力、风控能力、会员运营能力等,目前将这些能力封装后,可以通过财富号、生活号、小程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开放给合作机构。“而在产品方面,余额宝、借呗、花呗、小微企业金融等也都全面向合作伙伴开放。”
近一年来,AI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巨大,而在祖国明看来,蚂蚁金服在大数据、AI能力方面的成绩,可以用这几个数据清晰地描绘出来。“通过AI方式,助力财富号整体效能提升70%,” 祖国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70%提升”背后的具体体现。
首先是理财产品和用户推荐的匹配程度,目前达到了100%。“我们日均调用的PV超过1亿,现在92%的问题可以通过云客服机器人完成。合作伙伴在使用我们的智能合成模型生成的素材占比达到50%。还有每天上百篇服务内容的调用次数超过了6个亿。”
其次是通过投后的解读,基金经理的分析平稳了投资人的心态。“整过去一年来投资人持有的周期(时长)增长了将近90%。其中定投这一方式最被看好,目前平台上定投的用户周期增长了61%。”
最后一点是多资产配置。“通过一年来与基金公司不断推出产品解读,围绕用户的陪伴服务等,目前平台上从持有一支基金到持有多支基金的用户比例,已经提升了200%多。”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到AI能力在赋能合作伙伴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
基于对自身技术、能力和产品的自信,蚂蚁金服将这三方面赋能合作机构,而对于合作的金融机构而言,各方的感受也不相同。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坦言,今年与去年相比变化更加明显:“我们现在平均每天的(财富号)访问量同比翻了6倍,平均每天交易的用户数同比增长了5倍,目前每日平均销售额大概是去年的10倍。”她分析这样的变化既有赖于双方持续运营的改善,也有赖于整个蚂蚁平台用户数的不断增长,“对于我们来讲确实有很大改变。”
“刚上线时,一下子有几百万年轻用户通过财富号涌来,我好像都能直接感受用户的心跳”。交银施罗德基金电商部总经理张驰对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他坦言在传统的“代卖”模式下,很多基金公司不仅对自己的客户缺乏精准了解,甚至连接触的通道都没有。
“技术的驱动是必然趋势,网商银行在过去3年时间内为1100万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如果没有新技术,这些不可想象。” 网商银行行长黄浩更是将技术带来的改变称为“奇迹”。
从合作伙伴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已经深刻感觉到,通过赋能所产生的强大自信心。基金管理层可能不会记住蚂蚁金服那套名为“如意”的AI智能引擎,或是叫做“司南”的智能运营参谋。但是他们知道这个新大陆会带来更多的真实用户、新鲜群体以及未知的未来。
李一梅谈到80后、90后甚至00后时,提出“谁掌握了这一年代谁就掌握了未来财富管理的核心客户”。她指出,类似蚂蚁金服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更能真正掌握和了解“次时代”群体,能够在理念上更符合这一客户群体的习惯、语境和生态。“未来我相信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不会再去区分电商和非电商平台,只有不同年龄和投资需求的群体之分,而平台也会真正成为金融机构‘眼睛和大脑’的一部分。”
对于这一点,已经清晰自身定位,同时着力打造信任和自信基础的蚂蚁金服很清楚。在变革时刻与基金业主动求变的大势相向而流,让自己成为未来十年普惠金融、平民化理财大潮中的基础设施,方为正解。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