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要求下,网贷平台自身“去担保化”越来越明显。同时,在政策指引下,不少平台也在逐步引入第三方担保,或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履约保证保险等险种作为保障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有21家平台涉足履约险。而截至目前,提供履约保证保险的P2P平台或不超过10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部门“各地应当积极引导网贷机构采取引入‘第三方担保’等方式对出借人进行保障”的要求下,行业聚光灯统一照向了大平台们,不少头部平台也顺势作出积极调整。
另一面也有金融科技平台提高了改革推进速度。近期,宜人贷与中国人保财险达成合作,根据合作协议,中国人保财险为宜人贷撮合的特定借款提供借款人履约保证保险,所承保产品借款周期不超过12个月,借款金额不超过20万人民币。从当前监管的大坏境来看,对宜人贷来说,引入“第三方保障”模式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对监管的积极响应,但更为关键的是,在行业发展的敏感时期,宜人贷可能更看重这项合作背后的意义。
“第三方保障”模式下,风险与信任机制有望得到升级
所谓“第三方保障”,有两个需要明确的点,一是相对平台而言,“第三方保障”模式由“第三方”介入交易过程,提供新的约束力;二是相对备付金而言,“第三方保障”是以保险的形式履约。就宜人贷这个案例来看,一边是“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一边是国资系的PICC,两方的合作除了“门当户对”外,“第三方保障”模式对业务生态的改善或许也是宜人贷非常看重的点。
首先,能够进一步从风险、效率等方面优化平台上的借款交易。原有的备付金模式由平台提供失信履约的资金来源,违约风险全部嫁接给了金融科技平台,原则上来说,这不符合金融科技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因此监管也提出“禁止继续提取、新增风险备付金”的要求。
而“第三方保障”模式要求借款人在购买第三方保险后再发起借款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借款人在交易之前,已经承担了一定的失信风险,为出借人提供了资金保障。原来的备付金是平台或关联方发起的失信履约资金来源,而“第三方保障”则由保险方赔付。总的来看,“第三方保障”模式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风险的配比,避免因过度倾斜造成的一边倒现象。
其次,“第三方保障”模式利用保险业务约束交易全程,具有市场化的效力,能筛选优质借款人和出借人。目前的情况是,由于这一模式是刚刚推行,且备付金的消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宜人贷平台上只有部分交易采用了“第三方保障”的模式。而根据相关资料,宜人贷平台上的借款方式有精英模式、极速模式、寿险模式、公积金模式等。这些模式的一大区别就是借款“通行证”不同,即借款通道不同。
市场化效力在这些借款模式的具体表现为,原来的备付金模式导致借款方进场只需要通过平台审核即可,但现在有所不同,因为借款方可以拥有主动选择的权限,即是否为自己的借款交易引入“第三方保障”。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因为借款方可以选择引入“第三方保障”,这就相当于为出借方们买了一份保险。
那么,用户则更易被购买了第三方保险的借款交易所吸引,这样以来,利率就不会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那么有了新的交易变量,宜人贷平台上的交易则会更趋向于一种市场化的买卖机制,有了第三方保险的交易可能更容易受到出借人的青睐。长期以往,这种机制会不断筛选出更优质的借款方,形成更良好的网贷氛围,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交易违约的概率。
最后,PICC属国资系,其担保能力强,而“第三方保障”的灵活性并不亚于备付金,还能进一步完善平台的信用机制。一方面,PICC作为保险业务的头部企业,与宜人贷合作必然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宜人贷的风控能力,二是对宜人贷完善的业务机制。
另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信用机制,相比原有信任机制,借款方与第三方建立起新的交易关系也有助于约束借款人的行为,从数量上看,等于新增了信任方,增强了借款交易的弹性。
总之,宜人贷与PICC的这次合作首先是为了迎合监管要求,其次也为增强自身的信任和风险机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行业变化。
行业变局不断,需要有带头人领路
目前在风口之下,有深入行动者不多,比如点融选择和中合担保合作也算是较早的试水者,而宜人贷作为头部平台则必须快速行动,从其自身角度出发,率先引入“第三方保障”模式不仅能够先人一步,同时其必然也希望这次合作能为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金融科技行业目前鱼龙混杂,平台发展层次不齐,而在监管备案的要求之下,“标荒”现象屡见不鲜。网贷之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其随机抽取的8家规模较大的网贷平台中,今年新上线标的数量为219.2万个,而且去年同期则为281.8万个,同比下降22.3%。
审核机制的严格化无疑会进一步拉低借款方的审核通过率,但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平台为顺利通过备案,从而加强了业务审核标准。但有所不同的是,“第三方保障”则是监管提倡的。目前来看,引入第三方保障模式的大平台属于极少数,而宜人贷与PICC的合作除了具备试运行意味外,也算抢下了一定的先发优势。而对其他平台而言,“第三方保障”不失为一个好的破局之法。
一方面,“第三方保障”能够更新平台的信任和风险机制;另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机制能够将更多的借款方从原来的审核流程中释放出来,进一步补充平台的流动性,给平台带来更多盈利机会。
其次,金融科技行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强大的风控能力要求,但由于野蛮生长一度也受累于风控能力的缺乏,平台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第三方保障”模式本质上是要让金融科技平台回归到风控能力的打造和修炼上。
因为在“第三方保障”模式下,平台不再通过备付金为各种风险事件打包票,这就要求平台需要擦亮眼睛,提高对任何环节的风控要求。本质上来看,“第三方保障”为一次交易过程引入了更多的参与者,这也导致平台需要增加更多的风控点,以保证每一次交易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最后,监管要求金融科技平台应当明确信息中介的职责。备付金模式下,金融科技平台们更多地承担了出借人资金保障方的角色,过度承担责任则会使得交易缺乏平衡性。而宜人贷与PICC的合作,以及点融与中合担保的合作,则能为行业带来一些参考。
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解除了备付金的固定性;另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使平台相对从交易中解放出来,能够更专注于交易信息的审核。灵活性提高、对信息掌握的时间和空间也更大,在这些变化之下,金融科技平台明显会倾向于提供可靠的资金服务信息。
这样一来,金融科技平台们也将在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形成自有的信息大数据库,从而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所以说,长远来看,“第三方保障”模式下的信息中介定位对金融科技平台们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第三方保障”模式下,行业迎来 “ 风控中心化” 时代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在监管的持续高压下,备付金不久后将成历史,而“第三方保障”模式将走向幕前。头部平台对环境的敏感性更高,如今像宜人贷与PICC这样的合作逐渐增多实则也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金融科技行业风控中心化时代即将到来。
过去,行业的不合理生长,导致了很多毒瘤出现,行业信任机制也一度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但如今,监管不松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行业内不少平台意识到这是个新的发展机遇,开始为新的启程转舵。比如2月份,拍拍贷取消了质保服务,3月份宜贷网取消了有限垫付计划等。明面上看,这些平台都在迎合监管要求,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在多变的世界中寻求变革,而这样的转舵,则需要持久的风控能力来支撑。
一方面,“第三方保障”模式的加入,以及金融科技平台信息中介定位的明确,都会使得平台们把重点放到信息供给和筛选上,这是风控能力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备案的推进,一批不合规平台将会被淘汰或被整改,而剩下的平台在监管引导下或多或少都会谋划新的发展方向,在看到大平台们的动作后,中小平台重视风控必然是一种趋势。
可以预见的是,金融科技平台的角力点正在由保本收益承诺过渡到大数据风控能力与信任机制,金融科技行业的“风控中心化”时代正在到来。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