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在资本冷淡期的眼下,K12教育公司融资、上市的消息,依然在不间断的传出。如果估值10亿美金是划分独角兽的分界线,那潜伏在这个行业里的独角兽数目,一定名列前茅。
这个行业一直没有静默期。
无论是93年诞生的新东方,还是03年成立的好未来,每十年出现一艘巨轮,而在年营收35亿元的门槛上,这两艘巨轮分别用了18年、13年,从细分的英语,到全学科覆盖,航速正在加快。
教育特殊,但在商言商。从未静衰的背后,是底层强大的需求。
巨轮的赛道上还有创业机会吗?没有。一起教育科技CEO刘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个行业依然有创业机会,但不是在原有的赛道上。”刘畅依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过去20年,新东方、好未来已经占据主航道。这条赛道上,已经没有弯道,更何谈超车。
在锌财经前文《卖课时代已经过去,后20年教育创业要按效果付费》中,也阐述了刘畅作为k12教育在后20年创业的出发点:从“感觉有效”,到“真实有效”。
教育创业的后20年,必须走一个新的赛道。这也是一起教育科技正在做的事。
1
从未改变的商业BP
在夏天的北京望京绿地B座的19楼,锌财经一行从上午到下午,从CEO刘畅聊到联合创始人肖盾,几乎待了一整天。
对一起教育科技的采访,也是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亲自进行的。在采访之前,潘越飞就被告知创始人刘畅是做教育出身,但私下性格有些内敛、腼腆,这也让潘越飞难免有些顾虑,能否把几个小时的采访聊high。
当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约好上午十点的采访,锌财经略早到了十几分钟。稍作等待之后,刘畅从门口进来。的确,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简单的商务休闲装,他完全是一副书生模样。
恰逢周五,又是月末。即便是CEO的刘畅,也是被同事们撵出了两个会议室后,才在第三个会议室坐下来接受锌财经的采访。
一起教育科技ceo 刘畅
潘越飞坐下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一大早整个办公室在忙什么?
刘畅的回答是:“事情很多,最主要就是用大数据的收集优化计算分发,这七年来从A轮到E轮,一直在做的事。”
从一起教育科技的前身——一起作业上线算起,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刘畅的战略思路一直是清晰、稳健的。
在E轮完成了2.5亿美金的融资后,“一起作业”更名为“一起教育科技”,在这名称的背后,是一起作业在沉淀了6年的学习数据后,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在前六年,一起作业所服务的主要是小学段的学校。但六年过去了,即便是当时的一年级也升入了中学段,而一起作业也自然而然的把数据带到了中学段。
但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并不只是要做作业那么简单,还要面对周测月考期末考等诸多考试,这也让一起作业也进阶到了做全学段的“一起教育科技”。
多学科、多学段、多场景,也成了一起教育科技新的战略方向。
在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之上,一起教育科技做的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从一线教育出身的刘畅也深知,中学段学生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相比于小学阶段的浅显知识,到了中学阶段,知识点和体系的难度深度不断加大,每个学生的短板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刘畅也直指这个痛点也是当前教育现实无法解决的,但一起教育科技想解决的就是这个痛点。
以中高考的复习场景为例,到了一模前的复习,传统的模式是老师领着学生从头到尾再过一遍。但这样的模式,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而对一些熟练掌握的学生来说,在高考前以这样的形式复习,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时间。
但一起教育科技想要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到了高考前一模复习的时候,老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他们过去三年留下的数据,直接抓取每个人不同的薄弱点。
这样的学习场景,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想构建的,但在大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对学校来说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一起教育科技,却很好地帮助学校和老师完成了这个任务。
对一起教育科技来说,即便是从主攻小学到了“多学科、多学段、多场景”的新战略方向阶段,在做的依然是“数据积累”这么一件事。
2
不赚学校的钱
学校教育和商业化,本是一对充满矛盾的词。
但对一起科技教育来说,却并不是这样,在上线的6年多时间里,一起教育科技已经进驻国内近13万所公立学校,其中包括了北京2/3的小学。
显然,从单纯的数据来看,市场确实是接受了一起教育科技。但数据背后,是这个特殊大B端一个漫长的接受期。
当六年前刘畅和肖盾带着还是一起作业的产品走进学校的时候,有一个校长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年收钱吗?
▶第二年收钱吗?
▶第三年收钱吗?
当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收”的时候,这个校长才决定用一起作业的产品。这事情虽然有一定的戏笑成分,但也反映出互联网教育进学校最大的一个难题:花钱吗?花多少钱?
所以,当时还是一起作业的这顿“免费的午餐”,也让大部分的学校难以相信。但在刘畅的生意经里,这个商业逻辑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在刘畅的战略里,学校这个B端从未是盈利的一个点。
打通校内校外,从B端的学校上长出一个C端的果子。这是一起教育科技想要讲的商业故事。
这个商业故事,先不说学校不相信,连诸多的投资人都不敢说这是一个好故事。在不多的进校企业中,几乎都靠学校的收入支撑起了企业一半的财报。但即便是一些叫得上名号的进校企业,在这样的模式下,依旧没有长出C端的果子。
肖盾也回忆到找早期投资人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直到遇到了新东方和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的王强、徐小平,这两个最懂互联网和教育的人才让一起作业顺利起航了。再到后来,顺为、老虎DST等等机构的进入,也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跑道的未来。
这个故事,从开头到结局,一起教育科技用了6年的时间。在第六个年头,小学段已经实现了商业的闭环和盈利。
在这个全新的故事结局变得明朗的过程中,一起教育科技也慢慢看到了一些同行者。
“有同行者会是一件好事吗?”在另一领域同样是创业者的潘越飞问刘畅。
“现在来看,其实是好事。”在发现同行者之初,刘畅其实是有过焦虑的。
毕竟,当这个赛道上只有一人前行的时候,哪怕是在原地打转,走走弯路,都没什么大问题。但当有了同行者之后,就要担心自己的前进速度是否有被超车的可能性。
3
一条路要么走到黑,要么走到天亮
从一起作业到一起教育科技,刘畅和肖盾在带着公司前行的路上也动过“歪心思”。在积累起了大量的流量之后,刘畅也寻思能否实现部分变现。当时,一起教育科技的流量已经足以支撑刘畅的想法。
身为公司一把手的刘畅,开始做起了一款当时叫做USTalk的一对一外教口语产品。但最终的结果是,自信的刘畅失败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的刘畅,却是庆幸当时的项目没有成功。做USTalk这个项目的时候是2014年,第三个年头,刘畅差点忘了做一起作业时的初衷:在K12教育做后20年的赛道开辟者。
但一对一的外教口语显然又回归了新东方、好未来的老路。“积累了那么多的流量,又差点走回了老路,之后的复盘会,其实就是我这个领导者的批斗会。”作为公司的掌舵者,刘畅到现在也没有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推脱。
依然要走回既定的赛道。做了那么多年的数据积累,一起教育科技要做的,就是让付费的“感觉有效”,变为按效果付费的“真实有效”。
如果教育的未来是按照效果付费,那么最懂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对症下药,然后通过完善的评测体系看到结果的,一定是新赛道的领先者。已经看到未来的刘畅认为,一起教育科技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快速发展。
从校内到校外,并且实现盈利,在商业模式上,这已经被证明是成立的。更重要的是,还能附加社会价值。
传统教育出身的刘畅和名校海归派肖盾分别为锌财经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刘畅说,他自己就是教育失败的产物。
新东方出来的刘畅,英语一定很好,在新东方的时候,甚至出过自己的词汇本。但在大学期间,他主修的却是化学的相关专业。
自己当时高考会填报化学专业,最大的原因居然是他的班主任是化学老师,并且十分喜欢他,还让他当了课代表。但到了大学之后,刘畅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化学,对于一些空间几何的元素分布的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优秀的程度。
虽然刘畅最终还是走回了自己想走的路,但整个教育经历并不算成功。
但同为创始人之一的肖盾,却有着和刘畅截然不同的教育经历。
肖盾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曾先后在瑞士银行、北京奥组委工作,是不折不扣的名校海归背景。16岁就出国的肖盾,就拿到了一位来自香港的企业家的奖学金资助。即便是凭肖盾当时的成绩,已经能够拿到学院的奖学金,但那位企业家依然要坚持资助他完成学业。
这也让肖盾十分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与自己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会有这样的动作。
后来肖盾见到了他本人,才知道这位企业家已经资助了30余名学生,后来还带肖盾看了《Pay It Forward》这部经典电影。电影主题正是这位企业家所传递给他们的:把爱传递下去。
公司的气质就是领导人的气质。刘畅深知目前教育体制下的痛点是什么,而肖盾也明白教育需要去传递什么。
刘畅把一起教育科技服务的13万所分成“8+5”万所。8万所已经实现盈利,而5万所以然在投入的过程中。后面的5万所就包含了城市的民工子弟,以及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这背后,仍然需要配置和前面8万所一样的技术服务和内容输出。
从商业上来讲,后5万所的盈利期或许真的遥遥无期,但如果把目光放得足够长远,其实还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在从社会价值方面考虑,其实政府、学校都希望有人去做这件事,真正去弥补一部分的教育公平问题和学校个性化教学能力的不足。但是,这并不是新东方、好未来等任何一家的模式,能够解决的问题。
但从长远来看,恰恰这又是教育行业的发展方向。
如刘畅所说,教育行业后20年的创业要靠创业者自己创造。现在的一起教育科技就在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赛道,至少在目前看来,这条赛道曙光初现。
文章 ∣ 单一
责编 ∣ 美丽
摄影 ∣ 黄硕
©本文版权归“锌财经”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