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第二阿累
11月8日,阿里影业发布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半年财务业绩(2019财年中期业绩):报告期内,阿里影业营收达到15.3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11.84亿元,增长率达到29.4%;经营净亏损为1.54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4.31亿元大幅缩窄64.1%。
营收同比增长,净亏损同比收窄,这份趋好的业绩无疑给下行的大环境带来了一个利好消息。
1、三大业务版块发力,财务指标持续趋好
自2014年成立以来,大众了解阿里影业更多还是看到那个活跃在前台的淘票票。再加上此前《摆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失利,一些声音的传出后,外界开始默认阿里影业已经对内容制作放手了。
而今,从财报的的营收来看,它主要得益于三大核心业务版块,互联网宣发、内容制作、综合开发的一起发力,在半年内它们分别实现收入11.72亿元、3.10亿元、0.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83.9%、55.7%——三大核心业务创造出的亮眼成绩,无疑是对此前的一次回击,也是一次业务的全新亮相。
其实,从2017年樊路远上任CEO之后,他就明确了思路、业务,确认了策略。在今年上影节时候,读娱君就针对阿里影业未来如何发展,采访过首次亮相上影节的樊路远,他表示:首先,继续建设基础设施,从淘票票到打造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宣发数字媒体矩阵,同时加大对阿里鱼、娱乐宝的开发;其次,澄清了阿里影业不做内容的说法,未来阿里会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投入;最后,要把阿里影业打造成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全新的内容公司。
时至今日,我们从财报的数据来看,樊路远所言的每一个方向似乎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2、新互联网宣发业务成型,首次扭亏为盈
今年6月,阿里影业调整了新的互联网宣发业务,分别从用户、片方、影院三个角度针对性入手:持续对淘票票输出,更好的连接用户,从用户的购票、分享、评分、观影社交等方面,要把淘票票打造成国内最大的用户观影决策平台。
持续输出下也得到了丰厚的产出,截止9月30日,淘票票已连接中国9000+影院,半年出票票房(GMV)增长14%,要知道,今年电影大盘整体票房较去年同期才仅仅上升了1%而已。
而针对片方,阿里影业围绕投放渠道规模化、宣发效果可量化、营销数据可视化来提升宣发效率,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灯塔,以期为片方和宣发公司提供一站式电影宣发服务。
灯塔也确实击中了行业的痛点,为30+影片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并创下了累计100亿+票房。不仅如此,随着服务的加深,还对灯塔起到了反哺作用,助力其升级(9月灯塔升级为2.0版本)。
至于影院端,阿里影业从推动国内影院管理和运营智能化入手,创建了智慧新影院的整体解决方案平台:云智——从其报告数据来看,其业务也正稳步向前:签约影院数量超过3400家,同比增加12.6%,在同业中持续排名第一。
可以说,针对不同需求,阿里影业所布局的三款产品形成了矩阵,协同发力,且让宣发实现真正的价值共振,这也促使“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成为优质影片合作的首选。
2019财年中期,阿里影业在暑期档连续压中爆款,《我不是药神》和《西虹市首富》分别以逾30亿、25亿的票房成为暑期档冠亚军;9月30日上映的《无双》也以压倒性优势在国庆档夺冠。在整个2018年目前票房过10亿的15部影片中,阿里影业独得8席。国产电影影史票房前十的所有影片,均有阿里影业的身影。
因为连连压中爆款,“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这一模式也成功打响,且成为了爆款的标配——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阿里系的强大资源支撑。
最终,也成就互联网宣发业务首次扭亏为盈,相比上年同期的经营亏损2.2亿元,今年半年期内获得经营利润0.64亿元。
3、收入实现大涨80%,内容制作业务进入收获期
互联网宣发业务首次盈利的同时,第二大核心业务内容制作也表现出了强势,终于在澄清了此前“不做内容”的谣言后,收入实现大涨80%。
还依稀记得此前采访樊路远的话:“没有内容的公司不是一家好的影业公司,所以必须要在内容上大力投入。”
阿里影业也确实加大了内容制作的力度,具体策略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 一是以阿里影业为主,和Entertainment One、博纳、华谊等国内外强实力制作公司合作,主攻四大电影档期,即贺岁档、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
- 二是拓宽内容制作类型化,从制作电影投资、制作剧集、公益短片等方面拓展;
- 三是进军“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文艺片,从扶持工作室、对外合作等不同方向,加强内容制作实力,另辟蹊径、实现突围。
据读娱君了解,过去半年阿里影业已与多家国内外优秀的制片公司、工作室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且在11月9日正式推出“锦橙合制计划”,将在未来五年、四大档期,推出20部合制优质电影——对于这20部电影,阿里影业将以主投、主控或者主宣发的形式参与其中。
目前,“锦橙合制计划”已经有两部电影落下实锤,其中与Entertainment One合作的动画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已经拍摄完成,预计将于2019年农历猪年大年初一上映;而第二部与华策合作的《刺杀小说家》也于11月初正式开机,预计2020年上映。
在类型化的拓展方面,目前读娱君得知的消息是阿里影业也已经涉足了多部剧集的制作及投资,以及公益短片的拍摄——其实,早在2017年阿里影业在剧集层面就已经有所试水,投资且制作了《古剑奇谭2》《到开封府混个差事》《SCI谜案集》《嗨!如花一二季》等剧集,分别创下了16.4亿、4亿、5.2亿、8.5亿的高播放量。
而在文艺片上,在有了此前扶持青年导演的A计划后,阿里影业又有了新的动作,预计未来三年,淘票票将投资3亿,与北京文化、坏猴子等公司投资20部高品质艺术电影。
有人会问,如此频频的动作,为何阿里影业本次财报最终还是亏损了呢?对此,阿里影业解释:内容制作业务实现收入3.1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83.9%,主要由于上半年成功的销售了影业成立初期立项且完成的影视作品;而出现了一定的亏损,是因为此前大部分历史陈旧项目未消化完毕,如今,这些项目已经消化完毕,预计未来不会持续对业绩形成影响。
一方面是如今内容制作业务呈现的高增长态势,一方面又没有了历史陈旧项目遗留下来的后顾之忧。未来,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业务或将进入真正的收获期。
4、衍生品市场无穷大,综合开发业务成新的增长点
相比前两个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表现出来的成绩,虽然第三大业务综合开发半年内收入仅有0.49亿元、净利润才0.28亿元,没有互联网宣发、内容制作的体量大,但它却成为三大核心业务中的全新增长点,且最稳健,也最凸显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项业务。
最稳健是指该业务自成立以来,业绩就在持续走高。2016年综合业务收入601万元,亏损1496万元;2017年,综合开发业务实现收入5447万元,盈利3074万元。而今,一个半年报的业绩已经能与2017年整年的业务相媲美了。
最核心的竞争力则是指综合开发业务有其他企业、平台没有的优势:阿里巴巴丰富的电商生态资源——作为综合业务的两大核心产品,娱乐宝和阿里鱼天生就自带电商基因,能协同阿里系的电商资源,最大化为片方赋能金融服务业务,最大价值开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衍生品。
其实,对于阿里鱼的衍生品开发业务,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售额超过3亿,《星际迷航3》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亦能看出它的潜力巨大。而且,在今年4月份,阿里鱼还取得了旅行青蛙在中国地区商业化合作的独家授权,充分挖掘IP商业化的潜力,相关授权交易额已接近2亿元。
报告期内,衍生品业务增长更是持续提速。阿里鱼与手游、动漫、文创、综艺、影视剧等多类型IP达成合作,报告期内新增数量达35个。
而且,随着合作案例、经验、模式等不断的积累,阿里鱼也开始探索“衍生品+新零售”的全新商业模式,为版权方和品牌商家打造全链条服务,并精准有效触达用户——对于还处于早期阶段的IP衍生品市场,阿里鱼这样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面,且构建起了行业门槛。
未来,随着衍生品市场不断扩大,阿里鱼抢夺到的蛋糕自然也就越大。到那时,其又将为阿里影业筑建其新的护城河。
5、基础设施+内容制作,双轮驱动阿里影业进入健康正轨
对于三大核心业务的表现,樊路远表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阿里影业CFO孟钧也表示,上半年公司业绩增长稳健,各项财务指标表现积极。收入稳健增长的同时,亏损持续缩窄,证明目前公司业务已经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的确,“互联网宣发+综合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与进入收获期的“内容制作”,形成的双轮驱动正推动阿里影业朝着新的轨道上前进,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
在读娱君看来,双轮驱动表现在内外双向驱动。对内,互联网宣发+内容制作+综合开发在阿里影业内部形成了有效的生态运转,并驱动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全新的内容公司生成;对外,三大业务板块能对接产业上中下游各个端口,如用户、片方、影院、制作公司等等,赋能行业快速发展。
正如樊路远所言:“阿里影业着力打造从互联网宣发到衍生品变现、影视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新基础设施,推出有影响力、正能量的优质内容,不断赋能行业合作伙伴,持续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快乐的影视文娱服务。阿里影业将继续助力传统电影产业提升效率,加速其工业化的进程。”
尾声:这一次,阿里影业用数据说明了一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