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巢网】
我们身处在一个叫互联网的透明玻璃房里,周围环绕着一双又一双耐人寻味的眼睛,越过层层叠叠的无数双眼,我们看到那双名叫“今日头条”的眼睛,与周围偶尔看我们的眼睛不同,这双充斥着欲望与邪恶的眼睛似乎时时刻刻都在偷窥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让人忍不住悚然颤栗。
近日,陆续有自媒体传出今日头条旗下的短视频社交产品海外版抖音Tik Tok被控侵犯儿童隐私,非法收集儿童个人信息,美国对抖音开出570万美元的天价罚单的消息,关于此次指控,视频社交网络应用程序Musical.ly(抖音海外版TikTok的运营商)表示同意支付天价罚金,只求事情能够尽早解决。
事实上,这并非今日头条第一次出现窃取用户隐私的消息被爆出,早在2018年,今日头条就曾陷入“隐私窃取风波”。上次事件仍历历在目,这次又再度发生类似的事情,甚至行为可能更加恶劣。如今,Musical.ly已同意递交罚金,而今日头条对此作出了什么反应?非法收集儿童信息,今日头条意在何为?隐私裸奔时代,为何我们要独独警惕今日头条?
隐私“裸奔”时代
在科技的作用下,人类似乎成为了透明人,在我们看不到的屏幕另一端,有无数看不见的眼在注视着我们。
2018年,中国网民突破8亿,98%的人每天都需要用手机上网,然而,我们在手机上的每一次点击,都可能是一条又一条的隐私被转化成数据,传输到不知名的地方。过去我们认为互联网是跨越时间、地点却又极其隐秘的交流空间,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畅所欲言,以为没人能知道我们的身份,没人能探寻我们的隐私。但随着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广,大数据时代下的世界逐渐透明化,我们的个人信息、爱好、家庭、还有鲜为人知的其他秘密,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开始赤裸起来。
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会下载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APP,而每款APP在安装之前都需要同意APP中的某些条款,里面涉及GPS定位、获取通讯录、允许记住密码、储存权限、读取SD卡、调用摄像头麦克风等隐私的设置。2017年12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委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所做的“万人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六成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应用默认读取,甚至强制读取(不同意读取则无法使用软件)的情况。
当无数人想要方便快捷地生活,对隐私的让渡,对个人信息的“透明”就成了一种条件,这种将隐私和便利捆绑在一起的方式让人觉得无可奈何。当我们硬着头皮勾选同意时,手机成为了我们的监视设备,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在监测中读写成数据,悄无声息的游走在汹涌的数据泄露与买卖的网络里。
2016年上半年,全球数据泄露事件高达974起,每个月大概有162起数据泄露事件发生,每日有5起隐私被泄露;2017年,用户数据泄露趋势更加严重化。2018年上半年,每天有超过2500万条数据遭到入侵或泄露,每秒有291条信息被泄露,领域涵盖医疗、信用卡、财务数据、个人身份信息等。
不可否认,用户信息的获取有利于企业追求到更高的商业利益,因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获取更多用户的数据,例如腾讯、百度、阿里、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巨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将今日头条单独拎出来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其他企业关注的是群体行为,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往往是针对某个维度或时间、阶段进行的,例如年度总结、消费趋势、群体生态等。
另外,虽然大部分的企业虽然也会进行个性化推荐,但推荐的商品往往源于用户的历史记录,基本不会对用户带来太大的负面和麻烦。而今日头条不同,相比较其他企业,今日头条对个体行为的关注度要高于群体行为。
作为一个内容分发平台,今日头条迅速崛起与算法息息相关。今日头条第一个版本中,通过算法只需要 5秒就可以对用户进行详细的解读,建立起个性化、精准化的用户模型,并借助智能推荐的形式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种资讯、精准的阅读内容,每次使用后,只要10秒的时间就能进行相应更新。也就是说,今日头条的推送机制,需要对用户的个性喜好和行为习惯进行充分了解,这就要求今日头条必须时时刻刻对每一个单独的用户进行24小时的关注。在如此强有力的注视下,今日头条对用户造成的骚扰自然要远高于其他企业。
恐怖的隐私收集
网上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家里买了人工智能音响,可以用来聊天播放音乐,检索资料的智能设备。有一天,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聊起了装修,客人一走,就收到装修公司打来的广告电话。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类似的事情在今日头条发展历史中曾经出现过。
2018年1月,有网友爆料:老婆去摘草莓,没有在头条上搜索或查看关于草莓的资讯,隔天却收到了和草莓有关的推送文章,打开老婆的手机,发现今日头条使用了麦克风的权限。有不少网友回复自己也遭遇过类似事情,例如在电话中说要去眼科医院接朋友,紧接着今日头条就推送了近视眼手术广告;早上刚给儿子讲了绘本,之后刷头条时立马出现了绘本广告;绑定手机号的网友点击了今日头条上的广告后,马上接到了家博会的电话……
对于网友的控诉,今日头条以没有用户授权无法获取麦克风权限和技术还达不到通过麦克风获取个人隐私的水平进行回应。先不说这个回应相互之间的矛盾点,但就技术层面来看,有专业的网友称这个技术难度并不是很大。以电话录音机为例,只要打开开关就可以截取你所有的电话录音,无论你给谁打电话都可以将双方的语音留存其中。另外,网友“大愚乐家”发现,今日头条的各种行为与它声明中的隐私政策相违背,经过多人测试后证实,在未授权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今日头条仍然在向用户推送所在地信息。
甚至有网友表示,今日头条有可能控制并篡改用户手机。此外,在2018年8月公布的隐私协议中,今日头条提到,“我们可能会将您的个人信息与我们的关联方共享”“我们可能会与合作伙伴共享您的某些个人信息”。这意味着,今日头条可以将用户数据与它所谓的关联方共享,而无需经过用户同意。
想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获取用户一定的信息资料不难理解,毕竟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如此,但今日头条显然不满足于此。而之后爆出的一系列“隐私窃取”事件,难免会让人质疑今日头条是否存在借助精准推送的口号,通过违规的手段,获取用户隐私并利用这些数据运转营利,也就是将用户卖给广告主。否则,仅仅只是一个信息资讯平台,今日头条的估值如何能达到750亿美金?
如今,经过“麦克风窃听”事件后,今日头条又开始故态萌生,甚至越演越烈。这次将魔爪伸向的,不再是成年的用户,而是那一个个幼小的、未成年的、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儿童。
2017年11月,Musical.ly被今日头条收购,与海外版的抖音Tik Tok合并,共同推出了全新的全球短视频平台。平台注册的用户需要提供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用户名、名字和姓氏、简短的自我介绍和个人资料图片等。正因如此,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起诉称:TikTok在未征得父母同意之前非法收集了13岁以下儿童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以及其他信息,这侵犯了美国《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
控诉指出,该平台允许用户通过评论视频和发送消息与其他用户互动,由于用户帐户默认是公开的,其他用户可以看到孩子的个人资料、用户名、图片和视频,于是就有成年人利用平台的规定试图联系儿童。此外,直到2016年10月,该平台还允许用户查看其位置50英里范围内的其他用户。这些规定显然给予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而且今日头条如果利用这些儿童隐私进行广告投放或者将其卖给广告主,将对未成年儿童造成更大的伤害。
今日头条的可怕之处不止于此,除中国“隐私窃取事件”、美国“非法收集儿童信息”外,由于存在传输低俗、不良文化内容、包含许多敏感材料、会破坏和平等因素,印度、印尼当地官员呼吁政府禁止TikTok。资料显示,印尼曾经有一个青少年在一具尸体旁边欢乐的跳舞,并将这个令人不适的“坟头蹦迪”视频上传到了TikTok。
从创立至今,今日头条的价值观就一直被人诟病。虽然创始人张一鸣秉持的价值观和当年快播案王欣认为的“技术无罪论”一样,理直气壮的应对来自各界的质疑,但客观来看,追求利润和成功或许是企业的本能,但如果建立在“人行为恶,技术为优”的基础上,那就必须准备好价值观缺失所带来的后果,承受技术侵犯隐私、非法贩卖他人信息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事实。
对于今日头条回应的FTC的调查以及此次和解都是Musical.ly,与抖音、TikTok没有关系的说法,我们不置可否。或许我们期待的不是急于撇清自己的企业,而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和阿里、腾讯等巨头一样有着健康的商业模式、一直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以及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