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吃真肉还是假肉,对于我们来说,是两个价值维度的事。
01
在人类一步步对抗上帝原力的故事中,“人造肉”应有其名。这个故事,有一个悲伤的开始。
1912年,法国生物学家亚历克西·卡雷尔将鸡的一块心肌组织放在营养液中,这块组织持续跳动了20年。
这一神奇的实验,给医学界带来了新的灵感。
上世纪50年代,一位在二战中饱受摧残的荷兰医生威廉·凡·埃伦,由于自己特殊的经历,加上悲天悯人的性格,开始真正尝试在体外培育肉。此后20多年,他孤独地把自己的一切都押注在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上。
事实上,最早把培养实验室和“吃”联系起来的人,是丘吉尔。
1931年,还没走向成功的温斯顿·丘吉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50年后,我们将不再为了吃鸡胸肉或鸡翅而愚蠢地养一只鸡,可以在适当的介质中培养需要的部分。
一语成箴一般,1981年真的发生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那一年,科学家成功地分离出小鼠胚胎干细胞并建立了体外培养条件。这些干细胞可以无限地分裂,也可以分化为许多组织。荷兰医生看到了希望。
1999年,不知是不是受到丘吉尔那句话的影响,威廉·凡·埃伦医生从医学界调转船头——凭借“运用细胞培养法进行肉类工业生产”,他获得美国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由于美国宇航局的参与,加上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组织的推动,人工培育肉成为一个关于未来的议题。
2012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科学家马克·波斯特博士,终于在全球首次成功培育出了人造肉。人造肉第一次从科幻变成了科学。
2013年,马克博士创立了Mosa Meat公司,开创了试管肉行业。同年,在实验室,马克·波斯特把培养皿中所培育的造价33万美元的人造牛排送入烤盘。对于“人造肉”而言,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此刻,这块“肉”的商业旅行才刚刚开始。非到此时,人们不会发现,“人造肉”及其背后的概念股何止是“肉”,简直是坦克。
2019年5月2日, Beyond Meat正式挂牌上市,股价当天大幅暴涨了163%。回顾其上市以来的26个交易日,Beyond Meat最新收盘价较25美元的发行价已经累计飙升近6倍。
在此之前,另一家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已走在前列。它与美国快餐巨头汉堡王达成合作,在2019年底前,汉堡王将把“人造肉汉堡”推广至全球7200家门店。
国内也无名风起,A股新兴概念人造肉概念股:哈高科、双塔食品、丰乐种业、维维股份等多股涨停。
实际上,此时在市场上表现强势的“人造肉”,已经和丘吉尔的预言发生了一些不同。
2013年的那块天价牛排,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细胞,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增殖的“试管肉”,是有如上帝般的艺术创造。而市场主流产品,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等制造的,模仿真肉质感的“素肉”。
占据97%以上市场份额的11家“人造肉”企业中,有7家的产品,是植物蛋白肉。但因为素食主义、政治正确、时尚……“素肉”快速地受到追捧,赚取大量的资本。
可谁都明白:技术远未到家。一旦舍本逐末,“人造肉”本身就已经埋下一些原罪了。
02
在美国超市,植物蛋白类的“人造肉”的价格,较传统肉类贵20-50%。算入摩尔定律,普通消费者真正吃到普及的“人造肉”,还需要至少20年。
即便如此,你不得不承认“人造肉”对商人而言仍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据相关数据,截止2018年底,全球肉类市场规模为1.4万亿美元。作为传统肉类的替代品,肉类行业破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给予了“人造肉”足够大的市场。
有分析预计,五年之内,“人造肉”行业的规模将增至100亿美元。
但是,别忘了,说来说去。这是一块你放进嘴里的肉。那么,这块肉好吃吗?
翻开“人造肉”的新闻看来看去,私以为最有趣的还是国外的创业大佬们,为了说圆这个故事(或者,这是他们的真实看法?),在品尝人造肉的时候溢出的反应:
“难以想象这不是一块鸡肉,它真的太像了。”“很好吃,和真的鸡肉没什么太大的不一样。”
比尔·盖茨咬了两大口Beyond Meat的人造鸡肉卷,他评价就是两个字:惊喜。
再深挖一下,你就会发现,奇怪,市场回应很少。资本已经甚嚣尘上,这个现象令人费解。有国内知名视频博主体验了一把人造肉:在真正的牛肉饼和Beyond meat生产的“牛肉饼”面前,他的猫选择了避开了所有的,“错误答案”。
别忘了,“人造肉”投资者盖茨说过这么一段:“如果世界上的牛组成一个国家,它将成为第三段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宁愿相信,他的身份影响了他的味蕾判断。
好巧不巧。不远的西方影史,竟然拍过这么一则“人造肉”故事,与如今热热闹闹的造肉大业形成了微妙的互文。
法国有个喜剧演员路易·德·菲奈斯(《虎口脱险》里的小老头),演过一个作品叫《美食家》。法国的美食家,社会声望很高,他因此被选为市长。
有市民投诉说一家食品加工厂的食物有问题。于是市长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进行了暗访。
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来了:流水线上,白色的塑胶骨架,挂上一层厚厚的胶状物,再喷上红色,变成了颜色诱人的烤鸡。超越自然生长期“鸡肉”诞生了。
市长目睹了一切。他被工厂的人逮到,被迫吃了一只法国蜗牛,失去了他引以为豪的味觉。
他人生第一次感到,吃肉真可怕。影片的最后,男主在一杯天然美好的法国红酒中,流下了热泪,找回了味觉。
还真有预见性。十几年前,法国人就预感到肉还可以这样“人造”。过去当笑话看,对比现实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这几乎引向一个哲学拷问。所以,我们到底为什么吃肉啊?
人造肉是科幻叙事。但吃肉这事儿,从来都是现实的,甚至是浪漫的。
如今,通过科技与资本,人造肉的科幻故事被一步步演变为科技现实。但事到如今,没人想把一份“人造肉”放在家人灯火可亲的餐桌上。它注定背离着“吃”的想象共同体。
这中间越不过去的沟壑太多:煎炒油炸的手艺、传承、美食文化。数万年来,人们对一块五花肉在煎锅上滋滋作响的质感的认知,还有那滋味。
前段时间,国外环保公益组织Wild Aid指出中国人吃猪肉太多,造成了资源的破坏甚至加剧温室效应。中国地区的广告代言人张钧甯、黄轩在如茵绿草中娓娓道来:“从现在开始告诉他,好好吃菜就是爱,从每一口改变世界。”
能吗?人的内心没法变。世界变了都没法变。我的爱就是冬天挂在外面的香肠。
03
维维股份、双塔食品、哈高科等几家国内传统食品制造商,伴随着人造肉概念股的强势,近期实现了短时间内的迅速拉升。
中国企业也要乘上这股气流么?有意思的是,5月9日,维维股份撇清了。“尽管公司一直从事大豆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比对过大豆蛋白提取技术跟美国新兴人造肉技术,公司目前不涉及人造肉业务。”
看文章读舒服了,我们会说“给小编加个鸡腿”。不妨想想这背后的逻辑。一组数据是,尽管中国人吃肉总量在全世界的各大经济体里面霸着第一,但是中国人均肉类摄入量,在世界经济体里面只排到12位,将将排在南非之前。
我们仍未吃爽。
翻开Beyond meat包装袋,配料表一栏里“豌豆蛋白”“大豆蛋白”几个字赫然在目。你得说:见怪不怪了。对于中国人而言,“植物蛋白人造肉”好像不是个特别遥远的东西,甚至是个传统。譬如那些老爷子最爱的,素鸡、素火腿、素烧鹅……
正是初夏。在江苏省会南京,这儿的鸡鸣寺,提供着两种叙事:在游客的眼中,它是名刹,早点儿时间,看满街的樱花,一绝。在常客的眼中,它是隐于市的特色餐饮,素菜馆。
素菜馆的菜单,大多都很值得玩味,一是,菜肴大多以佛教经典立意,如“福慧双修”“法幢舒卷”“普门自在”。
二来,翻开菜单,牛排、辣子鸡、松鼠桂鱼、回锅肉、糖醋排骨,甚至是羊肉串,造型上以假乱真,而味道也与肉类极尽类似。在配料的作用下,羊肉串甚至充满了西域风情(孜然味),勾起你在烧烤店里的感受。
某种程度而言它们是“人造肉”的祖宗。
再往深处说说吃肉这事儿。中国古代,饥荒是时常和人们相伴的东西。
吃素熬着,或者是添上一口肉,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有特殊的意义。吃多少肉、吃不吃肉、吃真肉还是假肉的喧嚣,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两个价值观维度。
明显,海外创业者们,评判食物价值的标准,是美与恶。而在中国人浩荡的历史上,关注的则是食物的有与无。
一篇叫《一牙月白》的吃文中,作者谈了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熬夜排队买豆腐。什么是“一牙月白”?这“一牙月白”指的是一板豆腐最角落里有两条凸起的四块儿,实际比起中间的豆腐也重不到一钱,却在严冬中,让每个人心心念念,大家都盯着。
再有四川达州的特产“灯影牛肉”。刀工好的,能切得照透刀光。如今是一方特色了。这刀工最早的目的,可是为了坑一坑艰苦的劳工们:若是按片算到人头上去,这肉片自然是越薄越好。地方唱段云:一片肉薄到什么程度?薄到一阵风吹出去三里路。
这是时代的天气,时过境迁,某些细节已经散佚不名。而人们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仿荤盛宴里,最好的部分不是给一盘素鸡在《金刚经》里找一个说法、或者做得宏大细致,像是端出宫殿。而必然在于,在饮食刚刚满足所需的时候,如杜甫所言,“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那种诚以待人的美好心意,以及这种朴素的吃食,所带来的心灵的干净。
望着蒙蒙夜色,想到30年后人造肉将称霸世界。令人不禁想掏出手机,下单一碗大肉面压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