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柴妹
7天前喜茶文案翻车
今天微博又是一片繁荣
不过一周的时间
人们又开始排队买喜茶了
喜茶作为网红奶茶
屡次登上新闻
排队4个小时
就为了喝一杯喜茶
一直不太理解
为什么人们愿意排队4个小时
就为了买一杯网红奶茶
发朋友圈
喜茶的价格在25元左右
味道不比10元的好喝多少
人们为什么就是愿意
排队两小时买杯奶茶呢
喜茶还未推出的时候
就大面积的投放软文
微博、公众号里随处可见
打造出人无我有的感觉
利用排队效应二次传播
很快就火起来了
几乎每家门店都在排队
人们排的好像不是队
而是一种感觉
一种网红奶茶营销团队
刻意打造出来的感觉
喝这个很潮
大家都在喝
于是从众的人越来越多
资本家成功打造的符号
已经走进了人们的内心
这让柴妹想到DR戒指
刚推出来的火爆
男士一生只能订制一枚
完美的切中了女性的心理
切中了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美好幻想
不得不说它的营销手段很高级
即使知道是广告
还是很多人前赴后继的去买
中国企业双微影响力排行榜中
DR超过了小米、杜蕾斯
排名第一
他们买的不是戒指
而是婚姻永恒的愿望
但实际上一段婚姻能够走多远
和买没买这个戒指
一点关系都没有
DR还赞助了大帮明星的婚礼
比如
吴敏霞&张效诚、吴京&谢楠
陈紫函&戴向宇、戚薇&李承铉
利用明星的影响力
推广产品
利用明星效应
往往能事半功倍
2015年侃爷和阿迪合作椰子鞋系列
9000双350美金的椰子鞋
在美国抢购一空
场面非常火爆
侃爷曾发文称这款鞋
符合品牌的民主消费哲学
彻底去除制造限量产品的概念
2018年某款椰子鞋在中国上线
定价1899元
3分钟就卖了3万双
销售额轻松破亿
这疯狂的速度
快要赶上苹果了
当时英国时报的标题
就把这两款产品列到了一起
做营销策略的比较
椰子鞋就这样走上了
三叶草和NMD的道路
营销团队营造的价值符号
让产品的价格翻了两三倍都不止
本来一双鞋子只有百来元的成本
因为多了一千多的价值成本
所以能够卖接近两千元
网友热衷的网红奶茶
还要花费两小时的时间成本
宝贵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浪费
但是资本们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需要营造更多的符号
给消费者洗脑
通过舆论的手段
渐渐涂改消费者的思想
比如说京东美妆快递上
曾经出现这样的文案
「不涂口红的你
和男人有什么区别」
这样直白的营销
引起了网友的极度不适
部分网友认为这是性别歧视
即侮辱了女性
也侮辱了男性
但是这样的营销手段仍在盛行
比如支付宝的某年的文案
「年纪越大
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文字中透露着歧视穷人的味道
与其说是他们在推理财产品
倒不如说是在暗讽
不使用他们理财产品的人
以及年轻人系列之
年轻人的第一份保险
年轻人的第一口锅
年轻人的第一辆SUV
还有小米智能家庭开卖的
年轻人的第一条毛巾
真想知道
年轻人到底得罪谁了?
尤其女性
更是他们的目标洗脑群体
一些价值观歪曲的文章
在公众号肆无忌惮的传播
《不给你买 YSL 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富有煽动性的语言
好像不消费就是犯罪
甚至还有一些诛心的:
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
有品质感的东西
是因为你潜意识里认为
自己配不上它
以及京东为了促进消费
推出的白条广告
《致所有憋尿前行的年轻人》
「一周相亲四次 可以忍
四次都穿同一件衣服 不用忍」
简直是为消费者量身订造
的消费陷阱
极力的触碰年轻人的痛点
让他们觉得
只有消费了
才能对得起自己
否则就失去了生存价值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
正在变得合理化
好像成为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思想被荼毒了
行为就被操控了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有数据显示
中国大学生人均消费2万
每年总量超过6000亿
甚至很多大学生
为了买奢侈品吃土
买与收入不相匹配的东西
就为了让自己不被归类
长此以往
社会便形成了一套消费霸权体系
好像处在某个年龄段
就必须要买什么东西
真正理智的人
是不会接受这套的价值体系的
更不会为它买单
真正理智的人
只会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只会买自己觉得好的东西
这才是真正的消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