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柴妹
朋友去了趟同学聚会
一聚聚出了问题
三四年的功夫
一起毕业的兄弟
都买房买车了
谈论的都是
价格锚点,杠杆理论,股权融资之类的
朋友一脸懵逼
假装镇定的吃完饭
回去就开始焦虑
斥重金
火速购买了
「5分钟商学院 」
「如何快速搞懂一家公司」
「咪蒙教你月薪5万」
等等一系列音频课程
似乎看见了自己不久后
余额蹭蹭上涨
走路自带BGM的炫酷场景
7102年开始
国内音频平台纷纷开设知识付费栏目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蜻蜓FM、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得到
发刊词里
小姐姐软糯的声音对我说
利用地铁时间
排队买早餐时间
迅速扩大你的知识面
让你了解最前沿的知识
甚至连张艺兴都在听课
还曾在评论区认真提问
这就不难解释
市场规模为何翻倍上涨
2017年:49.1亿
预计2020年会达到235.1亿
罗辑思维无疑最火
刚开始
一些新观点圈粉无数
渐渐的,有些不对
人们开始发现问题
2017跨年演讲
罗胖说
很多人说现在房价高涨天怒人怨
但是中科院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91%的人是有房的
其实这部分人在笑
不是在哭
在笑???
是乡下自建房那部分吗?
第82期
讲曾国藩小时候怎么笨
论证是:
背书背不过偷书贼
第92期
讲张勋复辟
张勋进了北京城之后
为了让傅仪不要害怕
跟傅仪说
哎呀皇上,当了皇上就不要辛苦上学了
好多这样的例子
拿野史当正史
为了提高可信度
让进程更自然
Papi说的对
罗辑思维本身
就缺乏逻辑思维
2017年1月
推出打磨2年的《红楼梦》
2017年12月推出打磨2年的《三国》
然后告诉大家
这两本书出自同一个团队
17年初《红楼梦》出来
历时两年的打磨
17年底《三国》出来
历时两年的打磨
同一个工作室
又在制作《红楼梦》
又在制作《三国》
一天是有48个小时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研所校注的《红楼梦》
第一次校注就花了7年
两年打磨会不会太赶
这些APP还能
5分钟带你看完一本书
历史 政治 科技 文学 经济
要啥有啥
心有多大
范围就有多广
比如喜马拉雅这个
精读全球好书100本
4000分钟完成别人20年阅读量
每天7分钟
推开商学院大门
每天零碎时间听一听
就能学会别人半辈子的知识?
柴妹表示
这相当于白嫖啊
这些音频课程
就像是精神方便面
吃的爽
回忆起来啥没有
听书的热潮
火了一个新行业
拆书人
一个大学生介绍了他的经验
重点是要通俗
拆完发给樊登读书会、有书等平台
以《金雀花王朝》为例
按套路泛读一遍
干货+故事+鸡汤的形式
拆成几页A4纸内容
2000左右价格卖给平台
平台卖5元一份
居然可以卖几千份
700页的书
读下来要半个月
某大学生拆书后
10几分钟就能听完
听到这个消息后
作者
卒
小邱毕业于北京某工科院校
在国企担任仓库管理员
几年前接触罗辑思维
几乎买下「得到」所有课程
学习的同时
还想把朋友拉下水
炫耀自己的电子结业证
隔着屏幕
都能感觉到朋友的敷衍
小邱还常常发表一些高端言论
要是我朋友
已经被我打了
一个人在北京做仓库管理员
年纪轻轻
又不甘心
该怎么办
创业?
跳槽?
考研?
出国留学?
现实的选择是
一个都没法选
到了某个阶段
不是该干什么
而是能干什么
小邱能做的选择不多
网上逆袭的故事那么多
现实中又有多少
小邱也许是恐惧
恐惧一辈子都是仓库管理员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
选择了听课
证书也好
勋章也罢
只是不甘的呐喊
用来对抗自己的恐惧
不要轻易质疑一个人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
它承载了多少沉重的绝望
但是他应该明白
他学到的
只是信息
而不是知识
如果没有知识储备
和完善认知体系做基础
仅仅输入信息
根本无法产生价值
买一堆子弹
但是没有枪械
也发挥不出价值
系统的学习知识
和碎片化的学习
天!差!地!别!
就像是姜思达说的
你不可能一天读成一个林徽因
知识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
高手们十年建立的知识体系
要是能听会
奋斗就能3D打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