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狮子的时候,我几乎看遍了吴老师所有的书和文章,字里行间看到无数人在穿越一片迷人而又极度危险的玉米地,它世俗的名字叫商业世界。为了理解这个商业世界,吴老师写了一系列经典的著作,其中有一本叫《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凝炼了他45岁之前最主要的商业思考。
那本书结语的标题叫“回到历史的基本面”,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不研究历史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在宣布890新商学APP正式上线的那篇文章的结尾处,他特意提到了最新拍摄的纪录片《地标70年》。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团队去了中关村、深南大道和杭州的梦想小镇,感慨:“几年前,在这里的创业者都是硅谷创新的中国复制者。”而今天,本土化创新在崛起。
这种崛起是新时代浪潮造就的,也是历史经济的周期性表现,有些东西是前所未见甚至无法理解的,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只有理解了这种变与不变,才能真正理解今天和未来。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切,他选择用推动和参与的方式,亲自或陪伴别人,去穿越眼前的这片玉米地。
于是创业于他而言,变成了一个积累细节的载体。他在十三邀夏日特辑中对许知远说:“从写作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缺细节,商业本身就是细节构成的。”在这个思维的指导下,他先后创办了蓝狮子、吴晓波频道、企投家学院、新匠人学院以及知识付费平台890新商学。
1
强悍能打的团队
对于吴老师来说,他最大的兴趣还是做企业史的研究。许知远在十三邀夏日特辑中问他,“你毕业之后开始作为一个经济记者,你这种调研的方式,你为什么那么想一直持续下去?”,好像从来没变过,不会觉得疲倦想放弃吗?于是才有了上一段那个有关于“细节”的回答。
吴老师的偶像是美国新闻学者、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希望像他一样终生从事写作。创业于他是一个不断寻找“细节”的过程,是用来辅助写作的。这种性格导致他其实不太喜欢管理,或者用他自谦的话说是“不善于管理”,这反而成就了一批年轻人,比如崔璀、魏丹荑和吴欣。
崔璀被吴老师推到蓝狮子总编辑的位置上时才23岁,在她手上蓝狮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原创财经出版机构。魏丹荑刚进巴九灵的时候,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蹲在桌子底下操纵玩偶“巴九灵”,配合吴老师搞气氛,完成视频节目的录制,现在她是吴晓波频道的总编辑。
他最擅长的是找到一个方向,搞一个事,然后把合适的人推到合适的位置上,激发他们的创意和想法,用最少的干预帮助团队去自我生长。这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不管是之前的蓝狮子还是现在的吴晓波频道,他的团队里总是能人辈出,而且多是青年才俊,甚至比他还要敢想敢为。
相比于团队里的人,吴老师自己其实反而偏保守一些,他总是大胆的提出一个想法,却又小心翼翼的去试探可行性。这让其它人很着急。吴晓波频道APP上线背后是一群890们唠叨:“一定要上APP了。”
890们不光胆大,执行力也非比常人。吴老师说他要做一个“新匠人加速计划”,巴九灵这家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COO,32岁的吴欣立刻就把这一想法变成了“千百十一”(1000名新匠人、100个新国货品牌、10个头部匠人IP、1个新匠人社群)的目标,然后快速推动落地,现在“新匠人”是巴九灵四大主要业务之一,为公司贡献了超过13%的营收。
他说自己“不善于管理”,却非常懂得用人,这让他可以不用太操心具体的业务工作,安心于做一个写作者。蓝狮子与皖新的交易完成后,可以顺利完成对赌业绩,正是因为他留下了一支强悍能打的团队。今天的吴晓波频道也是一样,公众号里890们的文章也已经成为流量担当。
2
巴九灵开启双赛道
2004年,吴老师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访问学者,在查尔斯河畔他与肯尼迪学院的一些教授展开了一场名为“中国公司的成长之路”的座谈,结果生出一种无力感,“我们不但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而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
他萌生了创作《激荡三十年》的想法,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完成《跌荡一百年》、《吴敬琏传》、《浩荡两千年》,最后终于迎来了理论总结性的《历史经济变革得失》。萌生创作企业史想法的那几年,他同其他5位新锐财经作家共同发起了蓝狮子,转身成为商业世界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从经营蓝狮子开始,吴老师越来越想只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尤其是当他发现了新中产正在崛起后,他又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想法“关注供给侧改革”,吴欣帮他落地成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寻找1000名新匠人、重点扶持100个新国货品牌、打造10个头部匠人IP、构建1个新匠人社群。”
仅扶持新匠人还不够,他还想丰富创业者和新中产们的思想,于是有了知识付费平台890新商学,ToB又ToC。这里既有人文思想类课程,又有成长理财类的课程;既有线上的890新商学APP,又有线下的890新商学大课;它还可以帮企业建自己的“企业大学”,推动组织成长。
他在文章中提到《地标70年》,提到本土化创新,是想告诉世界,890新商学,在硅谷没有,在中国也希望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从业务的角度讲,巴九灵这家公司正式开启双赛道,890新商学将和吴晓波频道一起形成双IP格局,共同影响中国2亿新中产和年轻一代的企业家们。
3
新商学:士与商的“会师”
在十三邀夏日特辑中,许知远问吴老师:“你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经济转变的故事,一个商业成长的故事,我们产生不了那种对应的商业思想家?”吴老师说:“我也觉得很好奇,就是大家都太忙了,包括我在内。”然后又补了一句近乎自言自语的话:“大家都太忙了。”
吴老师常会在讲演中脱口而出一些新名词,比如今年说的最多的圈层社交、私域电商以及重新定义后的会员制。890新商学就是基于会员制而推出的产品。但是在他的笔下,又常会流出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菲利普·科特勒以及彼得·圣吉等商业思想大家的名字。
那一句“大家都太忙了”背后的无力感,与当年在肯尼迪学院查尔斯河畔应该是一样的。在他心里应该有过一个声音,“有一大片空白正等待填补,非填不可”。他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不相信,没有思想供给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会走得很远。”890新商学是对这无力感的反击。
所以,到底什么是890新商学?在《历史经济变革得失》的第八讲中有一个小节标题:“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士商相鄙”的传统,这个传统有望在当代被打破。890新商学背后,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士与商正在悄然“会师”,甚至融为一体。
士与商的日渐相融催生了890新商学。它必将受到年轻人的影响,所以有代表年轻人的“890”;是时时变化的,所以有“新”;又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比如“商学”。890新商学给出的六个维度是:宏观经济、科技创新、资本管理、产业升级、品牌营销和组织管理。
这些,时时在变,又永恒不变。就像吴老师一直在追溯的历史一样,要理解今天的中国,理解今天中国的商业世界,就必须“回到历史的基本面”。越是在剧变的时代里,越是要搞清楚哪些东西是不变的,否则只能拥抱短暂的幻影泡沫。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获得持续性增长。
以890新商学为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产、新匠人、新一代创业者获得越来越深度的成长,未来的巴九灵一定还会有新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