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中对新技术的运用是探索性质的,甚至于很多下了很大功夫、难度颇高的电影场景中,普通观众未必能够发觉其中的玄妙和新技术的优势。
文|零壹
李安导演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再次带来了技术话题十足的新作《双子杀手》。
对电影技术没有太多了解大众首先就被多种上映规格弄得眼花缭乱:即使从最基本的清晰度、帧数、3D/2D来分类就能分出大量不同组合,最高规格的4K/3D/120帧CINITY影厅在全国寥寥可数,2K/3D/120帧的杜比影院也算不上多;3D60帧的影院较为普及,同时还有24帧3D、以及IMAX2D等格式上映。
关于120帧的问题,影视媒体们不得不再次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的科普再说一遍。传统电影一般是24帧,也就是一秒钟24个画面,120帧简而言之就变成了每秒钟120个画面,整体观感会有很大差异。
读娱君现场观看了2K/3D/120帧的杜比影院版本后,认为《双子杀手》的120帧带来了与传统24帧电影感官上的很大区别——高速场景变得无比顺滑、清晰,而不是以往影视中高速动作下司空见惯的“动态模糊”,视觉上的真实感极强。但同时,不适应感也会出现,这或许源于多年24帧电影带来的对“电影感”的既定习惯认知,画面过于真实的《双子杀手》反而令人觉得没有“电影感”。
但作为一项尚未普及的电影技术,观众的习惯变化最后自然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于《双子杀手》的市场表现而言,问题其实不在此。李安导演运用技术的方式——电影技术为一个合适的好故事服务的成果,我们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就能看到,这部电影获得了票房和奖项口碑上的全方位成功,但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中,情况又全然不同了。
技术话题过于耀眼
未必利于电影宣传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国能够放映120帧的影院屈指可数,但关于新技术的话题却几乎占据了电影相关的每一篇评论里,同样的情况也再次出现在了《双子杀手》上映后。这种情况对电影宣传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其实并非完全是正面的。
原因之一在于,李安导演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中对新技术的运用是探索性质的,甚至于很多下了很大功夫、难度颇高的电影场景中,普通观众未必能够发觉其中的玄妙和新技术的优势。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大量的特写近景镜头让演员脸部毫发毕现,中场大秀的声光表现在新技术改造下无比清晰、亮眼,但于观众而言,却未必对情感上的入戏有正面帮助。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细思之下颇为内秀的电影,光鲜之下其实是一部有着许多情感话题的电影,但新技术带来的关注反而夺取观众了对剧情本身的细微思考空间。反过来从视听语言上来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又并非是一部强调视觉奇观的好莱坞特效大片,也就是说,李安对技术使用的表现形式是低调内敛的,但技术本身又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
《双子杀手》同样如此。这个剧本有一个具有90年代好莱坞动作片气质的主线,粗看之下其实相当平平无奇。强大的退役特工、貌美的女特工,克隆退役特工的年轻杀手,再加上各种标配式的枪战、飞车、打斗戏码,似乎没什么新意。但对电影了解较深的观众又能看到其中的不同——因为高帧率加入后,司空见惯的火车暗杀、摩托车追逐的桥段观感变得全然不同,而在克隆特工故事背景下,李安导演让大反派讲出的那些质问,父与子之间对“走过的弯路”的不同理解,其实也影射了相当多的现实问题。
总结来说,《双子杀手》虽然在类型片题材上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同,但从李安对新技术的运用探索角度来看,其实是如出一辙的。
3D电影初期《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技术的角色既是宣传传播中的主角,也是电影让观众“值回票价”的主力来源,他们都用夺目的视觉效果塑造了梦幻般的全新世界,但《双子杀手》不同的是,李安导演试图在一个现实化的故事中试探新技术的使用方式,呈现出的效果其实并非是夺人眼球的,《双子杀手》的剧本也是光华内敛式,普通观众在被技术话题吸引的同时,未必能看到其中的闪光点。
《双子杀手》里用动作捕捉技术塑造了一个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同样是这种“观众未必get到”效果的另一个例子。不同于以往电影中的减龄技术,而是全部由CG打造的人物,这样的角色在真人电影中成为主角之一而几乎没有任何违和,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在120帧+4K的规格下更是加倍提升了难度。回到上文的话题,这种暗地里克服困难的过程,普通观众未必会当一回事——从观感来说,与以往通过画面修改、借位、替身等等结合的展现“同一个人出现在银幕中”的效果相比,普通观众未必能明白其中技术层面的区别。
读娱君认为,《双子杀手》并非是一部老套的90年代动作片套上120帧的噱头这么简单的电影,但未将技术的亮点在电影中突出展现出来让大众看到其中的妙处,却是既定事实,不能为市场所偏爱也是正常的了。
李安的尝试
不会是120帧电影的最终形态
显然,李安对新技术的这种运用方式不会是终点。就以画面帧数来说,24帧的电影之所以历久不变,早期是胶片成本与清晰流畅度之间的权衡结果,并非是视觉体验层面的最优解。24帧的标准历史过于悠久,对整个电影制作、放映体系而言几乎成为难以撼动的惯例,此前仅有《霍比特人》采用了48帧,就已经收到了“太流畅不像电影”的反馈,此外就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了。
120帧面临的最大“敌人”其实是24帧电影历史培养起的数十年观影习惯。新的电影技术打开市场,李安两部电影的选材就显得有些不符合市场规律了——就像当年《阿凡达》带来的3D热潮一样,突破性的、需要影院设备为之配合的电影,必须是能够夺人眼球,给人以超越现实的体验的。而李安导演的两部作品的设定过于现实,很难给人这样的冲击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畅想一下高帧数电影的发展方向。读娱君认为,其极致高清的特点具备很强的真实感,在纪录片领域或许有很好的发挥空间。同时从《霍比特人》48帧的效果来看,其实在创造魔幻世界观方面,高帧数同样有可取之处。只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许多在24帧下不易为观众发现的瑕疵会在高帧数中显露无疑,对电影的制作而言是更高的挑战。
60帧、24帧、模糊处理下的24帧的区别
从对票房的实际影响来看,《双子杀手》很难让观影的主流满意:技术性的话题遍布全网,导致对该话题更为感兴趣的男性受众更为热衷,灯塔专业版显示,其预告片观看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7.4%和32.6%;但实际上没有太多张扬视觉奇观的电影内容,又容易让被技术话题吸引而来的男性观众感觉不符预期,最终或许只有少部分的“硬核影迷”会完全满意。目前其豆瓣评分7.1,在李安导演的作品中是居于下游的。
10月18日上映首日,《双子杀手》以5571.37万元的首日票房登顶单日第一,排片高达29.3%,但第二天就下降到了单日第三,10月20日下午6点已经落到第四,被国庆档电影《中国机长》反超,上座率仅有6.6%。走势逐渐不敌《沉睡魔咒2》和《航海王:狂热行动》,淘票票评分8.1,也是三部中最低的,以这样的趋势下去最终票房成绩不会太鲜亮。
总体来看,《双子杀手》是李安用最新的技术拍摄的一部最不像“新技术电影”的作品。从市场角度来看很难成功,更多的意义或许还是对电影行业本身而言的创新尝试吧。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