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不二子
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下,我们似乎都不再那么看重过年这一行为本身,与亲人团聚时不合时宜的关心反倒成了年轻人乐于讨论的槽点,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过年这一天却是实实在在的重要节日,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紫禁城里的“宫里人”。
在这一天,乾隆皇帝要游走于紫禁城多个宫殿,行程安排满得停不下来,而与亲人的团圆饭也要分为早晚两顿,与真正的“团圆”有一定差别,不过好在膳食的口味与当代东北菜相近,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吃到暖和的炖菜和烀菜。而读娱君之所以知道这些,还多亏了《故宫贺岁》这档节目的“答疑解惑”。
近两年围绕“故宫”的IP开发越来越常见,除了相关综艺外,周边商品也都颇受年轻人喜爱,甚至“故宫”相关彩妆产品也是上线就被抢购,不过这一次在《故宫贺岁》中,我们看到了“故宫”的另一面——不再是一个辉宏但给人距离感的皇家宫殿,而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家,这或许也会再一次让大众感受到紫禁城的另一番魅力,也通过它了解到传统大年的习俗和背后的缘由。
用三点心意,拉近观众与传统的距离
“看不够”,是读娱君与多位媒体朋友看过《故宫贺岁》后的共同感受。《故宫贺岁》每期30分钟左右,这样的时长与当下网络综艺相比短小了不少,不过短小并不意味着不用心,在这档小而美的节目中读娱君也看到了节目制作方的三点用心。
其第一点主题亲民。《故宫贺岁》由故宫出版社和腾讯新闻联合制作,最初的灵感来自《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围绕茶,饭,福,物,戏,五个主题复原“故宫新年”,让观众体验五个过大年的习俗:泡起三清茶感受文人之雅;冻着饿着体会吃团圆饭的仪式感;看福字春联门神的精美之至;摆出清雅吉祥的年味,清供岁朝图或是你的心头好;清宫里也是有联欢会的,连台大戏绝不逊色春晚。
要知道,在以往与“故宫”相关的文娱内容IP开发中,呈现大气磅礴的紫禁城,以及展示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众多历史文物,都是最为主要的目的,但在《故宫贺岁》中制作方选择“过年”为主题,则是借由当代人与古人的生活共同点来切入,让观众带着好奇进入节目,并通过生活化的角度和现代化的解读了解过年的习俗文化和历史由来,并感知其中的人情味。
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我们就知道了乾隆皇帝在过年的时候会邀请臣子到宫里举办“私人聚会”——重华宫茶宴,这一改了我们对于古时君臣关系的看法,皇帝不仅与臣子交流政见,也会在茶宴这一天与臣子进行作诗“联句”,享受普通文人的乐趣。这大概就和当代我们与朋友聚餐时的闲聊交流,有着同样的沟通感情之“功效”,这也是这档节目弱化历史严肃感转而传达宫廷人情味的一种方式。
第二点则是在内容上重细节、正本清源。《故宫贺岁》是首个由故宫专家全程参与策划、撰稿,担任学术顾问及监制的节目,节目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和信息,都经过了严密的查证,期以起到正本清源的示范作用。
比如,在节目第一期提到的重华宫茶宴,不仅介绍了茶宴的来源,节目也列出了茶宴上所喝的茶是如何制成的,并且告诉了我们乾隆为何选择在重华宫举办他的“私人宴会”。以往影视剧里表现的“铁三角”(乾隆、和珅、纪晓岚)总是秤不离砣,但论起历史上的官职,纪晓岚却与和珅相距甚远。根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四年,年方二十的和珅便继承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仅隔三年又被任命为三等侍卫,是名副其实“美英姿”的少年能臣。《故宫贺岁》也在节目中介绍了在乾隆五十七年的茶宴,和珅的座次能排进前十,而纪晓岚却始终排在末尾的位置。
追求正确的历史信息,尽最大可能让观众看到历史细节的真实样貌。看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传统年,慢慢过一个最有味的传统年。这是故宫专家的初心,也是节目想要传达的对待传统的态度。
如果说主题和内容上的创新都是《故宫贺岁》的里层用心,那么该节目第三个用心点——节目形式,则是把表与里融为一体,来打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动心”。
《故宫贺岁》在节目形式上选择了游览故宫+“圆桌讨论”,并辅以窦文涛+文化名人+故宫专家的三角小队,让整个节目既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不失三角小队游览、聊天时的趣味。比如在以茶宴为主题的第一期,节目就请到了曾饰演和珅的王刚作为文化名人嘉宾,这样的选择就让这一期多出了许多看点。不少年轻人都熟知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铁三角,而在《故宫贺岁》中王刚引出和珅在乾隆茶宴时的座次,很容易就能让年轻人把对电视剧的兴趣转移到历史现实中,包括在三人聊天时王刚对于和珅文采的猜测,也同样代表着年轻人对古人的好奇,这种借由嘉宾的身份调动年轻人兴趣的做法,正是《故宫贺岁》在形式上颇为用心的结果。
在面对传统文化或者说“故宫”这样有厚重历史感的IP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引入流量明星,借助明星效应吸引年轻人,但《故宫贺岁》选择有更深层次关联的文化名人,以及擅长聊天的窦文涛,则是通过亲近感打动年轻观众。像是窦文涛与擅长写男女关系的冯唐聊天时,就顺便带出了两顿宫宴男女宾分开的知识点,又或者是讲述宫里人看戏主题时邀请知名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做嘉宾等等,都是节目在嘉宾安排上的考究。所以说,《故宫贺岁》可以算是短小但精悍,借助临近过年的气氛,趣味宫廷年俗的切入点,透过“宫里人”过年去展示传统文化的渊源,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也可能重塑了他们对历史人事物的认知,感受到紫禁城里的人情味,这也是该节目拆解“故宫”IP的新思路之体现。
潜心打磨精品,用好内容为用户打开眼界
《故宫贺岁》能够在“故宫”IP的开发上有所创新,离不开它的制作方,那么究竟是什么驱动了他们做这样一档小而美的节目呢?答案还要从节目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上去找。
正如前文所说,如今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淡,除了春晚和手机红包,似乎再难感受到对过年的热情,这是有关过年的仪式越来越少的原因,因而腾讯新闻和故宫出版社希望借助呈现传统过年的仪式感,探寻曾经浓郁的年味了解这些传统为何会流传至今,以及它本身的意义与魅力。
其实,对于腾讯新闻来说,让大众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关注文化,本身就是其一直以来持续在做的事情。2016年腾讯新闻出品的《星空演讲》,邀请明星、名人从他们本人的角度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就是在帮助明星卸掉娱乐化的面具,与大众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人生见解。
而像是播出四季热度却一直攀升的《十三邀》,也是出于腾讯新闻想要用“偏见”帮助年轻人打开眼界的初心。在节目中许知远与多位商界、文化界、娱乐界的名人思辨,甚至带有“冒犯”的疑问,都是在通过双方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思考的价值。
所以从腾讯新闻曾经出品的内容,再到如今的《故宫贺岁》,都能体现出在整个市场都趋向于娱乐化的大环境下,其以“清流”之姿关注文化发展的选择。尤其是这一次的《故宫贺岁》,在新春将近的时间点,把视角聚焦于年俗文化,也是腾讯新闻在制作文娱内容时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体现之一。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腾讯新闻在制作文娱内容时更关注内容的文化价值而非绝对的娱乐性,但其出品的内容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十三邀》前三季在豆瓣上的评分逐年走高,纪录片《明天之前》豆瓣评分高达8.7分,虽是以前沿科技这样的小众话题为主题,但也拥有了1.84亿的播放量,而更早之前的《和陌生人说话》更是两季都在豆瓣上获得了超9分的评价。
或许这些成绩背后的原因就是腾讯新闻找到了文化内容与观众娱乐需求的平衡点,腾讯新闻在做文化内容的时候总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并转化为兴趣,而这或许正是腾讯新闻优质文化内容生产的方法论之一,《故宫贺岁》也是如此。
而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也说明了文化内容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低,这大概也是在全民娱乐时代,对文化、对传统保持尊重及关心的腾讯新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腾讯新闻在专注生产深度内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地前行中抓住了时代的新脉搏。
从去年中开始,我们就逐渐感受到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在提高,《陈情令》在年轻人中大火,《王者荣耀》的国风皮肤被频繁讨论,具有国风元素的影视剧、游戏内容都开始被年轻人喜爱,在农家生活的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也成了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物,被上万年轻人追捧,这些都体现出当代年轻人开始乐于打开自己的视野,发现更多易被忽略的人文魅力。目前播出了两期的《故宫贺岁》,也是在为这一趋势画上注脚,伴随着春节的来临,更多紫禁城过年的内容或许也会更加引发关注。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