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息化项目原先是基于传统IT架构的,扩容性非常受限,硬件系统上软件和硬件都要配套。”
“现在整个系统全部在云上,全市的资源都是开放的,我们只要管好应用池和软件。如今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能力已经有了显著增强。”
这是几天前,在浙江省衢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听到的一番话。在衢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总工程师顾闻看来,以往传统IT设备的局限性正在被云计算所打破,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标配正在向云转变。
无独有偶,在和吉利汽车集团CIO王健交流时,他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吉利目前正在将碰撞仿真结果与VR(CAVE系统)结合,依托强大的HPC资源构建了吉利汽车安全体系,“目前的依托HPC系统与软件的匹配调优,效率提升了20%左右;任务排队时间缩短了3倍左右;整个开发周期也大幅缩短了。”
有人会说都2020年了,云计算、大数据早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是在了解到中石化、中国邮政、攀钢集团、新华书店和12306,以及包括衢州、杭州、九江在内的多个云计算项目后,你会发现云的势能正开始在传统行业、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中显现出来。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云计算正在让物理机从企业端加速消失。
传统IT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云计算得以广泛应用,一方面是因为传统IT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的成本和管理维护难题,另一方面源自企业、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提升。
不过,从舆论的声音来看,对于将企业(政府)的基础设施迁移到云端,一部分观念是认可和支持的。但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云计算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取代传统IT基础设施,两者之间仍需要平衡很长时间。
那么,来自一线的企业用户、第三方机构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在和衢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的总工顾闻交流时,他提到了一个感受明显的变化,就是“烟囱”的消失。以往衢州市各个委办局之间的数据是无法共享的,因为大量的系统都散落在各个部门、区块自建的信息中心,形成了信息孤岛。而现在基于云的能力打破了这些壁垒,“整个系统全部部署在云上,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也就是从底层上打通,带来了整个数据使用的便利。”顾闻强调,曾经部门“烟囱林立”的情况,现在已经不见。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过去20年的信息化技术建设,主要是投入在了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ERP等等软硬件上面。于是乎,这也造就了过去数十年IBM、甲骨文、SAP、EMC、HP等科技企业的辉煌。但是随着云计算的到来,你可以看到这些巨头也是最先衰落的一批。
多家研究机构指出,基于云计算在硬件成本、场地成本,管理成本和网络成本方面的优势,企业采用云计算后,综合成本能够下降10~30倍。
根据IDC的调研报告还可以发现这样的趋势:目前云计算在全球IT基础设施中占比超过50%,云计算超过传统数据中心成为市场主导者;云计算服务商成为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硬件的主要采购方,硬件设备正在从企业端消失。而埃森哲的报告也指出:企业更多向技术要增长,目前数字化转型投入比过去10年更多,但主要流向云计算、数据智能、中台等建设。
如果从09年阿里掀起的“去IOE”浪潮算起,这场国内传统IT业的交接棒也开局了10年。而最近几年,在传统行业逐渐接受IT基础设施云化的同时,政企市场的经营管理理念,也从类似交水电费一样地按需购买算力和存储,进而向数据智能、中台、智联网、AI的实践及方法论开始探究。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也不是亚马逊、阿里这样的企业用云革了传统IT的命,而是传统行业、政府部门、公众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自发地产生了变革需求。政府要把数据打通并且跑起来,避免市民无谓的跑腿;而央企要做智能和创新、民企要向技术要增长,这些需求的基础都是云技术。可以说,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继续观望和迟疑也就等于放弃了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反过来看,作为国内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如今超过80%的中国科技企业、超过一半A股上市公司、超过38%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都“跑在”阿里云上。当运营商、银行、政务、央企等传统行业开始全面拥抱云计算,阿里云究竟能为他们起到哪些助力?
上云,要耐住寂寞
“向云迁移的过程,需要大家观念的转变。我们原有硬件系统的云化都是滚动地发展,不是说上云之后就一刀切,这需要循序渐进。”顾闻总工说起当年的系统迁移,并不忌讳“阵痛”一词。
虽然今天衢州市的老百姓可以通过一证通办、一网通办等服务享受到极大的便利和效率,但这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年前的顶层设计、协调沟通、逐步迁移、数据打通、系统搭建等过程,一步一步转过来的。
用顾闻的话说,早在2014年,市里所有的硬件采购基本上就不批了。“在我们项目审批当中,基本上把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先行卡牢了,是在我们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先行卡牢。那时候的新建项目,该缓的缓一缓,该替代的替代一下。”
衢州市有关部门在五年前所做的顶层设计,就是坚持“五个一”:一张政务网(全市统一);一朵云(全市统一的政务云);一支数据(数据共享平台全市统一);一个政务中台,支撑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而且是全市统一在推进。
这之后,就是长达五年的转型过程。整个系统的迁移、数据的打通、软件的开发、政务云的运维和保障等等工作,衢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身边,总会有一个“陪跑”的身影——阿里。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各方都要耐得住寂寞。
衢州市政务云从2014年开始实施,截至2019年底,总共开出去了2100多个云资源。“上云一般都要有2~3年的提前期做准备,一步一步进行迁移,目前大概有90%左右应该都已经切换好了,最后一小部分还在替换。”顾闻强调,当整个政务云上线后,基础资源、硬件资源的支撑也就和软件开发过程剥离开了——软件开发、定制好直接上线;各部门需要多少资源,则可以在线进行申请。
就此,一个数据、系统“烟囱林立”的衢州市IT基础设施,变成了互联贯通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云上平台”。
在阿里云落地浙江衢州、桐庐,武汉、北京以及杭州、天津、海口等众多城市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长期陪跑的耐力。也正是这份耐力,让阿里云等到了新旧技术转换的拐点。
阿里云真正攻入传统IT的核心阵地是在2015年的春节,12306使用阿里云来支撑春运订票开始,到2019年达到了拐点:阿里云服务工商银行、中国邮政、浙江“最多跑一次”、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政企项目,阿里巴巴AI每天调用超过一亿次,“浙里办”服务浙江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生于互联网也服务互联网的云计算,已经成为传统IT产业的变革者。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位变革者的使命远未结束,而且随着能力越大,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也在未来五到十年接踵而至。
云定义一切和一切定义云
“类似亚马逊、阿里这样的企业,当自身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向下定义软件的生态(包括人工智能的算法等等)以及数据中心和硬件等基础设施,也就是软件定义硬件、算法定义芯片。”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看来,因为云正在逐渐成为IT的重要底座,很多硬件产品的业态也会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我估计最晚十年,服务器就不会在市场上单独销售,而应该是另一种模式,类似神龙云服务器这样的模式。”
刘松将这种变化称为“云在定义一切,一切也在定义云”。而阿里的科学家基于这种理念所勾勒的未来超级场景,呈现出来的可以能是城市大脑,也可能工业互联网,因此阿里要成为一个“翻译者”,能够将需求通过软件、算法向下定义到芯片、硬件、服务器、机房等层面,“现在正是云定义一切的时候。”
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去理解,未来整个信息系统的演进,首先是软件定义一切,这是云计算落地后持续发展的前提;其次是底层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底层真正向硬件延伸,即IaaS层反向定义芯片、云服务器、数据中心;最后到PaaS层,包括数据库、AI和微服务等等,直至延伸到应用层。随着云层越来越厚,将不断变化出更多通用技术,用户的门槛也将随之越来越低。
在刘松眼中,未来数字经济的更大变革要看五年、十年后,他将其称为“大科学大技术大产业大社会进入大交叉的时代”。这样的产业变革也是阿里这种生于互联网、成长于互联网的企业,与“IOE”等传统IT企业在做云服务时的差别。“到今天为止,无论是IBM还是Oracle这些企业,他们还是没有把互联网当回事,他们的故事其实还是在讲IT思维。”刘松如是说。
如果说未来十年之后的变化太遥远,那么回想十年前,当阿里用飞天系统“去IOE”的时候;再到几年前进入企业级IT市场,阿里云用数据智能、中台、智联网、AI等内部孵化的技术、实践和方法论,帮助政企用户All in Cloud的时候,谁又曾想过全行业数字化变革的步伐会迈得如此之快。
不未雨绸缪,只图眼前的“卖产品”,也就是放弃了“未来”的市场。这,也正是传统IT的短板。
【结束语】
云计算已经发展了十年时间,随着云计算的成熟,整个IT面临着新旧技术的交替,云计算从传统IT手里接棒,开始成为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可以说,在IT基础设施层面,云VS传统IT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云计算厂商的业务范畴已经从最初的基础设施领域,延伸到芯片、服务器与数据库领域,同时整合了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与量子计算等最前沿的IT技术,更衍生出无服务器计算、云原生软件架构、软硬一体化设计与智能自动化运维等全新的技术模式。
对于未来那个“大科学大技术大产业大社会进入大交叉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期待。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