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洛
1月16日早间,赵忠祥之子赵方在赵忠祥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赵忠祥因病逝世的消息,而今天也正好是赵忠祥78岁的生日。
消息公开后,赵普、郎永淳、董浩、张泽群、李小萌、杨澜、柴璐、朱军、李思思等众多昔日央视同僚发文深切缅怀,不舍告别。其中,多年的老搭档倪萍发长文悼念赵忠祥,回忆了和赵忠祥的相处时光、赵老师生前勤俭节约的习惯“故事”以及和其他主持人一起探望赵老师的情形。最后写道,“赵老师,你该知道,我想你,舍不得你走!我们都想你,都舍不得你走!”
“国字号男声”逝去
标志性的时代印记画上了句点
赵忠祥从事播音、主持行业50余年,称得上是“国字号男声”。
1959年,赵忠祥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担任播音员,是中国第二位电视播音员、第一位男播音员,是毛泽东主席专用记者、主持人;1979年,赵忠祥随邓小平访美期间采访美国总统卡特,成为第一位进入白宫采访美国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亦是其职业生涯上的高光时刻。
1983年,赵忠祥在中央台主持五四蒲公英青年智力竞赛,首次使用了节目主持人这个称谓。此后,他先后主持过12次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了18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还在1993年第一届金话筒奖中获得了特殊荣誉奖。
这样一份超过50年的从业履历,至今无人超越。“如果央视是国家的声音机器,赵忠祥便相当于‘国家宣谕使’。”这是《长江日报》一篇名叫《赵忠祥的新旧形象》的文章如是评价道。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90后而言,对于赵忠祥更为熟悉的是《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还有近年他上过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以及《我们的师父》。
让读娱君印象深刻的是,在《我们的师父》当中,虽然倪萍为“师父”,但是在赵忠祥家的会客厅进行录制,展现他与倪萍是可以借房子的情谊,还为嘉宾们做了“赵忠祥牌”炸酱面,向嘉宾们展现书房的书籍,并分享自己的主持秘籍是“每一次演出都当最后一次对待”,这也让当时“徒弟”们颇受感动,也让观众了解了其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赵忠祥与电视事业发展共同成长,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印记。而如今,赵忠祥的离去,也为那个时代的终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今,央视的主持群体越来越长大,主持人推陈出新速率加快,它的符号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由新一代的央视主持人共同构筑了新的文化符号,比如,被网友呼吁出道的央视BOYS便是当下流行文化的一大印记。
珍惜羽毛
才能赢得身前身后名
在赵方公布赵忠祥去世的消息之后,#赵忠祥去世#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但最终仍然被#森碟快一米七了#、#张恒#等话题超越。虽然赵忠祥曾经也算是“播音界的顶流”,在职业生涯里也有过多次高光的时刻,具有极高的国民度。但当下的舆论与关注度与在去年下半年雪梨、具荷拉、高以翔等明星去世的消息一度让微博话题“爆”的阵势形成鲜明反差。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微博等自媒体平台重温《动物世界》里“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繁殖的季节,山林的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这一经典解说词以示缅怀。而在评论下方,2004年“录音门”事件里相关“台词”被刷屏。虽然这一事件在当时不了了之,后来赵忠祥还著书否认过此事,但收效甚微,早已被吃瓜群众“盖棺定论”。但如今看来,不可控的“长尾效应”犹在。
除了“录音门”事件,还有售卖个人字画也是其晚年生活饱受争议的一点。尤其在《花4000元见赵忠祥,顺带解锁了一项娱乐圈新产业》一文爆出之后,一度在网络上引发火热的讨论。赵忠祥也曾发文进行回应,表达了对于书法的热忱,“我写故我在,我写自得趣,嘻,写下去。”
从卖字这一事件上来看,以钱易物,赵忠祥是特别传统的“生意人”。毕竟在知识付费的时代,以赵忠祥的知名度以及书画实力,有着更多受容易被网友接受的变现路径,比如,前央视主持人王凯创办了凯叔讲故事的品牌,就是一大成功的案例。也许,倘若没有所谓的“录音门”和“花4000元可见赵忠祥”等新闻,当下的舆论或是另一番景象。
虽说互联网没有记忆,但有些事情却在网民们的记忆里扎了根,随时随地可能“揭竿而起”重翻旧账。客观来说,这样的事件若安放在当下任一年轻的明星甚至网红身上,都不会如此一番景象。毕竟,粉丝控评在舆论端口起到了巨大重要。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高以翔去世之后,好友纷纷发文怀念,其中一位好友更是连续多日发布与高以翔相关的内容,从而吸引了很多高以翔粉丝的关注,涨粉数十万。但在近期,因开通直播打赏、售卖高以翔同款9号球衣等行为被质疑消费高以翔,外加高以翔二哥发布了相关声明,直言高以翔只投资了西装品牌,并无其他产业。
部分粉丝纷纷将矛头指向这位好友,指责其利用高以翔的名气敛财翻车,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忠实的粉丝为其辩护、控评,评论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由此可见,粉丝效应在非明星身上依然奏效。
相较之下,尽管赵忠祥具有高国民度的播音员,但在网络上并没有固定的粉丝群体为其保驾护航,更不用说“洗白”了。从赵忠祥相关微博评论来看,除了正常的缅怀之外,其他内涵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反倒是吸引了更多吃瓜群众的好奇心,进行相关背景事件的科普,消费名人以及热点事件,挑动大众的情绪,转移大众的注意力,占用社会公共资源。当然,我们也不赞同“中国式原谅”,但在他人去世之后状若小丑在社交平台进行内涵,并非君子之道,也终究不太体面,也上不得台面。
客观而言,确实有部分老艺术家因某一事件而翻车,譬如,在公开信中说自己滴酒不沾的侯耀华,代言了好喝不上头的白酒广告,赵立新因在微博上不当言论被“封杀”、被称之为“六言六语”的六小龄童口碑逆转……但回归事件源头来看,无论是出道多年的老艺术家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都需爱惜羽毛,内外兼修,注重个人形象构建与口碑沉淀,方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