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各类医疗物资紧缺,我们经历了口罩荒、防护服荒、呼吸机荒。这期间,卫健委制定的新冠肺炎第五版诊疗方案中,将CT影像结果纳入湖北省临床诊断标准中,该方案一经发布,全国各省市医院CT扫描工作量激增,CT机的需求暴涨。
然而CT荒并没有来临,甚至其关键零部件都没有发生较大的供应压力,原因就是有一家中国企业,以掌握CT核心技术为依托,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突破业界记录的“3小时发货,18小时装机”,并且在7天内推出了方舱CT,把战疫关键的影像诊断设备及时送到各个医疗机构。
这家中国企业就是东软医疗。
6月30日,东软医疗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创板IPO招股书,详细的信息披露,也揭开了它实现CT国产化、走向全球市场的全过程。在推动国产CT迎来独立上市之时,东软医疗又瞄准了新的高端市场与AI落地之路。
打破国际垄断,要高端技术也要普惠大众的企业
医疗器械产业是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因为技术与产品原因,在90年代初,中国的CT机市场完全被美、德、日、荷的几个跨国公司垄断。
彼时,新的CT机价格十分昂贵,有的新医院只能购买二手CT机,而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CT机的维护成本非常高昂。实现CT机的国产化,成为当时许多科研机构的重要课题。
在1994年,东北大学CT攻关项目组的首台国产CT样机通过国家检测,然而此后项目的产业化就陷入了僵局。因为科研资金短缺,样机成像速度、准确性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不仅需要继续投入研发资金,还需要在CT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试错。
东软最终承担了这个重担,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东软医疗董事长刘积仁说:“在考虑到公司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的前提下,我们不能让东北大学如此宝贵的科研成果付之东流。”
直到1997年,东软医疗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机并推向市场,使得中国成为继美、日、德、荷之后的,世界第五大CT整机生产国和出口国----那是零的突破。此后,东软医疗持续深耕,到2019年中国CT设备主要厂家保有量占比中,东软医疗已拥有了10.4%的市场份额,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家。
数据来源:弗罗斯特萨利文
90年代,国内掀起了对诸如芯片、汽车、CT机、光刻机等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国产化浪潮,但失败多、成功少。懂懂笔记认为,其中成功的原因,除了研发水平的迭代,更需要关键企业在行业深耕过程中的持续投入,用坚持不懈的产业化实践,将科技转化为关键的民生需求。
东软医疗招股书显示,截止2019年底,东软医疗研发人员已达915人,占公司人员的34%,累计共申请专利1373项,拥有已授权专利625项,公司成立至今已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37项。
补全产业链条,问鼎全球CT高峰
作为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为了打破高端医疗器械的国际垄断,《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等均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作为重点推进方向。
在实现CT机“零的突破”后,东软医疗可谓肩扛“第一”的使命一路前行。第一台国产品牌单层螺旋CT、第一台国产品牌双层螺旋CT、第一台三维彩超、第一台DR、第一台国产品牌16层CT、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国产品牌64层CT、第一台国产品牌128层CT和全球首台单源极速能谱CT陆续面向市场。
东软医疗NeuViz Epoch 无极512层全景多模态CT
随着东软医疗256层及512 层CT、DSA(数字减影技术)等高端产品的推出,以及MDaaS(Medical Devices & Data as a Service——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业务的启动,中国大型医疗设备逐步补全产业链条,向高端装备市场迈进。
懂懂笔记认为,正是在政策推动以及行业内优秀企业通过多年技术、人才和制造工艺的积累下,才能不断缩小与外资企业在产品功能和品质上的差距,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深耕CT技术过程中,东软医疗也从单一CT产品向完整的医学影像产品系列发展,产品除了覆盖CT领域、还涉足磁共振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通用X线成像设备、超声诊断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成为国内医学影像领域产品线较为齐全的企业之一。
此次东软医疗科创板IPO,募集的资金也主要用于核心产品、技术部件的研发,包括新一代超高端CT整机与核心部件的研发、高场磁共振整机与核心部件研发项目的投入、新一代高性能超声产品与部件研发项目等。
丰富的产品线也使东软医疗的客户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从基层医疗机构到大型三甲医院,以及民营医院等广泛的客户群覆盖,还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了业务形态和客户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东软医疗自2000年开始走向国际市场,2003年进入美国市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主要产品除了销往美国、俄罗斯等欧美国家,还向80余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
服务转型再出发,下一个目标:AI落地
虽然已经将CT产品从国产化走向国际化,但懂懂笔记从东软医疗的招股书中看到,其依然处于不断开拓前进的成长期。尤其是在2018年,东软医疗实现销售收入33.31%的高增长之后,公司便进入了新的转型期。
一方面研发费用持续增加,不断推出大量高端新品,近两年东软医疗推出了256层CT、512层CT、智能血管机等高端设备,带领国产CT及DSA追赶上了国际领先水平。
而MDaaS产品家族的问世,也预示着东软医疗从单纯的销售硬件产品和服务,向提供综合诊疗解决方案的转变。面对复杂的医学影像诊疗产业链,MDaaS通过一整套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医院采购、运营、使用等问题,为东软医疗不断创造医疗服务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MDaaS带来成倍的业务增长,东软医疗也持续投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东软医疗已经将人工智能产品部署在CT、磁共振、DSA、X线产品、超声等各类设备上,新技术的运用大幅缩短了扫描的时间。在AI的帮助下,东软医疗的设备能利用原先25%~35%的剂量,在CT和DSA设备上获得同样的图像质量。
懂懂笔记认为,利用MDaaS的服务框架,搭载大量AI辅助工具,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医院使用先进技术的门槛,也大幅延伸了东软医疗的市场脉络,客户群包含基层医院和非公医疗机构。
随着国家逐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使得医疗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优势日益突出,在医疗器械国产化及进口替代的趋势下,国产中高端设备正成为增长高地。
对于东软医疗这种科技型企业来说,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不仅能释放医疗数据的潜力,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更将帮助其探索卫生健康等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与数字经济的结合点,挖掘跨界融合与新经济带来的新商业价值。
科技抗疫背后的潜力
在新冠肺炎防控过程中,CT检查因快捷、准确、诊断率高,成为有效确诊的必要手段,但疫区的CT检查要面临重重挑战,一线CT设备数量不足,安装新设备需进行机房建设,且周期过长,而院内人流量大,患者入院进行CT检查易交叉感染......
为了缓解医院对CT设备的需求,东软医疗仅用了7天时间,就成功研发了方舱CT“雷神”,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医院均有其身影。
搭载新冠肺炎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火眼’ AI”、智能影像云平台、远程会诊等解决方案的“雷神”,通过5G实时传输数据,实现方舱即扫,放射科即阅,解决了诊断资源不足等问题。
此外,“雷神”实现了全系列产品适配,可依据需求选择16层、64层、128层、256层CT全系列产品,疫情结束后还可移至院内做常规CT使用,最大程度发挥设备价值。
因为是移动设备,“雷神”也无需安装,直接解决了新设备安装周期长的难题,有效缓解医院疫情救治的巨大负荷。因为每一个设备都是独立检查单元,所以可隔离操作,又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概率,遏制病毒传播。
虽然“雷神”是一个方舱版的CT设备,从设计到生产只用了极短的时间,但它却凝聚了东软医疗最先进的CT技术和AI成果,是医疗技术与人工智能服务的新结合。同时,它的快速推出也得益于东软医疗在2018年推出的全国首台搭载5G技术的车载CT,其在此次抗疫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助力国家医疗救援队驰援湖北武汉、黑龙江绥芬河与吉林舒兰。
疫情爆发对于医疗产业既是一次腾飞的机会,也是一场严酷的练兵,面对超高传染性及传染速率的疫情,科技便是刀枪,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AI医疗设备、云医院、大数据等科技的力量,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成为相关企业新的发展动能。
【结束语】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端医疗装备上较为薄弱。在这个层面上,东软医疗已经实现重大突破,不断推出医学影像的高端化产品,在实现国内市场布局的同时,深耕国际市场20余载。
接下来,东软医疗要面对市场下沉和服务升级的挑战,而设备端AI的发展机会,也给了东软医疗在新一轮变革中上位的契机。在基础技术层面与国际龙头看齐后,AI这一全新的科技领域,国内外企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