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零壹
尚未开播,《沉默的真相》在豆瓣上就已经有四万多人标记“想看”,大众对这部悬疑剧的期待显而易见。
观众期待值的拉满,要归功于此前以《隐秘的角落》为代表的爱奇艺“迷雾剧场”,为观众带来了横跨整个暑期的连载式“悬疑惊喜”。《沉默的真相》集结了廖凡、白宇、谭卓、宁理等兼具实力与名气的演员,诸多迹象让该剧“压轴精品”气质呼之欲出,聚合成了观众对《沉默的真相》的高预期。
这种预期带来的不仅是知名度,还有高落差心理下的口碑压力。9月16日《沉默的真相》爱奇艺上线播出,在看过前四集后,观众想必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一部再次突破国产悬疑剧天花板的作品出现了。
风格沉稳却暗藏力量
《沉默的真相》已有“隐秘式”精品迹象
剧集开头,是“2010年江潭市”的字幕,灰蒙压抑的天空背景和冷色调的都市建筑,定下了故事时间与画面风格基调的联系。这在后面的回溯剧情里会发生明显变化——灰暗与阳光,冷与暖,色彩基调产生鲜明对比。
字幕后,宁理饰演的张超拖着大行李箱进地铁安检遇阻,混乱中他宣称箱子里是“炸弹”。就在观众以为这是一个“地铁炸弹”的警匪故事后,剧情急转直下,防爆员在紧张的氛围中打开箱子却发现了一具男性尸体。
这场预先张扬的谋杀案激起的不仅是严良的关注,也迅速牵动了观众的心,张超的反常表现为此后的反转埋下了伏笔。但在抛出反转、悬念的同时,《沉默的真相》整体的影像和音乐风格是偏向内敛、沉稳的,仅有第一集江阳尸体镜头那黑暗中的一抹纯白,有着明显的情绪力量和剧情隐喻。
《沉默的真相》的开头,并不是《隐秘的角落》那种忽然把老人推下山的“惊吓式”手法。但对这个故事来说,《沉默的真相》相对沉稳、纪实的影视风格是更有后劲的,在看完第3、4集后,读娱君的这个结论更为坚决——
《沉默的真相》的故事涉及到三条时间线,在不同时间维度,三个善良的人各自对抗黑暗,上演了一场追逐正义与光明的接力。第四集结尾的“三人转身”镜头极为热血、动人,但转念一想,故事开头江阳、侯贵平均已身死,廖凡饰演的严良需要在他们死亡的前提下找到前者留下的蛛丝马迹。
这让整个故事的风格有一种被事先定格的“悲壮感”,逝者用死亡来延续自己对正义的追求,“赤子之心、热血难凉”的描述可谓恰如其分。这样的故事本身具备了非常强的情感力量,如果影像、音乐风格过于突出,反而有“过犹不及”之嫌,《沉默的真相》在表现手法上偏向克制,其实更能逐步营造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目前,该剧豆瓣开分高达8.8,随后上升到了8.9分,知乎评分最高达到9.1分。《沉默的真相》的第一波口碑已经证实了作品质量绝对对得起观众的期待,作为又一部突破国产悬疑剧天花板的佳作,有望再次掀起一阵“隐秘式”追剧狂潮。
重视风格化创新
迷雾剧场的“共性与差异”
在《沉默的真相》压轴出场后,把迷雾剧场前后一系列作品放到一起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化”。
共性的外层是“悬疑”的类型化选题,也是迷雾剧场能“剧场化”的基础,共性的底色则是制作层面对“精品悬疑短剧”的坚持,电影化风格、快节奏叙事、重视现实话题,这是网络剧时代下悬疑剧发展的崭新模式。
这源于爱奇艺对“风格化创新”的长期深耕。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潇曾对“风格化创新”进行过阐述:“针对细分之后的某一个受众群体,进行有规划、有主题的内容生产,进一步强化标识感,而形成的可感知的垂直内容带。”
在排播上结合用户需求规律,将具有相近主题、相似风格、相同体量等存在共同特征的项目进行主题化排播,利用形式感和仪式感的排播创新,形成规模化效应。迷雾剧场显然是这种思路下的成功尝试。
而“共性”之外的“差异化”则表现在具体创作上的创新探索。悬疑剧本不是一个新鲜品类,但因为其贴近现实、情节紧张的特点,一直蕴含着很大的受众潜力,所以在“悬疑”的主题之下,具体创作需要持续的创新、反套路。
迷雾剧场虽然主打悬疑品类,但五部剧都有各自创作上探索的重点方向。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十日游戏》在悬疑中加入了不少“女性向”爱情元素;《隐秘的角落》镜头的超常规性和隐喻、表演上的隐忍与释放、结局的留白、配乐的审美等,是艺术化风格的佳作;《非常目击》整剧笼罩在灰暗阴沉的烟雨中氛围沉重,剧情上重视“动机”而非“破案”;《在劫难逃》将悬疑题材与“超时空设定”融合,在国产剧中少见地玩起了“时光陷阱”;《沉默的真相》又与其他四部都不一样,三条时间线叙事、全阵容群像戏,故事发展超乎意料,破案的关键甚至从脑力变成了勇气。
对网剧市场而言,“迷雾剧场”意义还在于平台理念的升级和创新。重视深度细分的用户需求,在此基础上回归内容本质,强调“风格”和“赛道”的概念,并用主题化排播让“剧场品牌”实现集中发力。
中剧正在崛起
迷雾剧场或许只是开始
迷雾剧场给市场带来的不仅是现象级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精品悬疑剧,也用剧场“品牌化”的集中输出方式强化了优质内容的“长尾效应”。五部剧的呈现效果有差异,但从整体来看,迷雾剧场的出现有更多的隐藏价值——
一方面用悬疑剧场的品牌化效应实现“合力”,放大精品短剧的影响力,形成了“剧养剧场,剧场带剧”、“前作带后作”的良性循环。在营销层面打造“厂牌特色”,可以实现从剧集营销到剧场化营销的跨越式升级,为广告主精准对标目标受众。不仅如此,精品短剧的发力在吸引用户付费方面也有意义。
据媒体“影视独舌”采访,爱奇艺副总裁、自制剧开发中心总经理戴莹认为“迷雾剧场”的出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上的的创作方式。“过去很多时候,一些导演想拍电视剧,可能必须要拍到30集以上,才会有人买。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内容的创新,我们的短剧集样态给创作者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的渠道和方式。创作者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体量,为优质内容创作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从行业角度来看,在《隐秘的角落》播出并口碑炸裂、成为整个暑期的“黑马”后,大量观众感叹终于有能与“英剧”、“美剧”悬疑剧相提并论的“中剧”出现,“中剧崛起”也成为行业内热议的话题。如今《沉默的真相》接过了接力棒,用不逊色于《隐秘的角落》的质量和口碑表现继续夯实了悬疑剧“中剧崛起”的基础。
迷雾剧场的出现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样的成果并非一日之功。回顾悬疑剧发展史,国外在悬疑题材上其实有先天优势,悬疑小说的土壤在日本、欧美都更为扎实,影视工业化水平也起步更早。而国内的悬疑剧发展早期局限于电视台“涉案剧”之中,并一度发展停滞;随后网剧时代来临,视频平台在原创自制剧上大举发力,重情节的悬疑题材成为入局的重点之一,出现了《法医秦明》《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等一批“精品悬疑网剧”。
而用“迷雾剧场”创下里程碑的之所以是爱奇艺,读娱君认为更多在于其对“模式进阶”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在内容生产模式上对标美剧的“短剧”、“季播”,重视画面质感和演员表现、剧情紧凑等内容质量问题,接轨国际工业化流程,用模式上的进阶强化了优质内容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把控。
与此同时,爱奇艺在创作选择上仍然坚持“本土叙事”,扎根于能激发本土观众共鸣的文化语境。《无证之罪》里那寒冷的东北雪日,《河神》里的民国时代,天津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相冲击,《非常目击》里的重庆山城独特地貌,《十日游戏》将东野圭吾小说成功本土化改编……更本土、更现实的内容调性,也更有代表“中剧”的意义。
从《无证之罪》到《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精品悬疑剧引领“中剧崛起”的背后,爱奇艺从平台内容生产模式到运营模式的升级发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放眼未来,既然能在悬疑剧领域取得初步成效,也大有在其他赛道、维度尝试的可能性。
在这个夏天中,迷雾剧场突破了我们对“悬疑”题材的诸多想象,也提升了大众对国剧精品上限的预期,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而对整个剧集市场来说,这种回归内容本身的进步相信是所有观众都愿意看到的。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