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柴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见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小米定位是科技公司,为何频频被众人质疑,雷军如何‘破局’?”
雷军近年一直在强调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导致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有位答友表示:从技术硬实力来说,小米还真不算是科技公司,技术实力远不如韩国的三星和日本的索尼!从商业模式来看,小米是手机解决方案组装整合的优秀代表。适应本土化需求,大大降低了手机的生产成本。
早年间,雷布斯一直强调,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以及首创的官网直销商业模式的确深入人心,现在雷军话锋一转,表示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那么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的区别是什么呢?小米究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科技公司?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小米一直在去性价比标签
2011年,第一代小米横空出世,横扫市面上所有山寨机,性价比的出圈营销方式大获成功,让小米在创立的第二年,就成功跻身百亿俱乐部。
那时的小米拥趸者众,潮水一样的曝光量,过度抢占大家的注意力,现在大家对于小米的性价比模式已经感到疲劳,小米再想要获得光辉时期的关注度,就必须加大刺激的剂量和力度。
但目前的小米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优势,很难加大剂量和力度。
现在的小米,正在努力的撕掉“性价比”的标签,曾经让它感到荣耀的一切,都成为了它前进的束缚,小米的笑容变得有些勉强,去标签化的过程有些疼痛。
毕竟对于广大米粉来说,性价比曾经是青春(pinqiong)岁月里的一道光,没有了性价比,仿佛就失去了继续支持小米的理由。
所以雷军对于公众的反应是试探性的,就像是怕被女朋友反驳的卑微直男,雷军在小米9发布前发微博称“小米旗舰机,一定要去掉性价比的束缚,专心做最好的产品,不辜负米粉对小米的期待!”
随后又解释了一下“小米9的制造和研发成本,绝对不便宜,期待我们卖到特别便宜的价钱,但完全做不到。小米9肯定比小米8贵不少,特别希望大家理解。”
但是米粉的反应完全超乎雷军的预料,他们认为小米背叛了粉丝,要是涨价就不买了!
这样的反应让雷军很为难,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举措,但是米粉是小米成长的根基,纠结了几天之后,雷军决定为米粉退一步,他修改了和管理层商定的3299的价格,降低了300元,小米9最终定价为2999元。
雷军表示,这可能是小米最后一次定价在3000以内了。
其实从“红米”品牌创立开始,小米就已经决心去掉性价比的标签了。
后来推出的MIX Alpha环绕屏概念手机佐证了这一发展策略,MIX Alpha环绕屏概念手机定价高达惊人的19999元,雷军的醉翁之意不在销售,而是为了拔高小米的技术形象和品牌形象。
并且性价比路线极易抄袭,小米能做的事情,其他的企业也能做,智能机市场价格普遍下调,同时随着参数逐渐透明,成本也逐渐透明,小米很难再将旗舰机价格压低到3000元以内,转型是无奈之举。
要转型,要改变小米给大众的第一印象非常难,此前小米高管在公开场合表示用户是屌丝,这一言论引发的震惊不小,屌丝原本是大家自嘲的用语,小米高管公开将此对标米粉,可见“性价比”的标签贴的有多么牢固。
小米内部认知尚且没有改变,要改变广大的消费者难上加难。
但无论这条路有多难走,小米似乎也不能选择不走。
小米为什么要去性价比标签
2007年到2017年,是围绕着新终端洗牌的十年。也是雷军说的风口,届时山寨机满地走,各种各样你想的到想不到的功能闪瞎大众的眼睛,小米在这个时候,像是海盗一样对山寨机市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用性价比的方式打破行规,成为了山寨机里的弄潮儿,开启了从零到一再到N的快速爆发。
小米的商业神话颠覆了大众的认知,首创的官网直销模式,不仅掩盖了资源不足的短板,还化匮乏为优势,成功引发消费者疯抢。
雷布斯打出“专注、极致、快”的七字口诀,抓住一点,不遗余力的发挥到极致,以非常态的方式占领市场,成为当时非常耀眼的存在。
不可否认小米在当时的大势下,乘风扶摇的辉煌,但性价比只是突破口,而并非路径本身,大家都知道,之所以走官网直销的模式,是因为小米没有足够的资金布局完整的销售商体系。性价比的背后是产能的不足。
当小米发展非常迅速的时候,种种匮乏会被掩盖,但是当小米发展到一定阶段,匮乏的本质终将会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在2010-2014的小米爆发期,小米全公司上下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或许根本没有思考过公司需要从营销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型。
而那正是小米转型的最佳时期,因为随着更多的玩家入局,智能手机市场越发成熟,从增量市场的新鲜感,转为了存量市场硬实力的比拼。小米营销有余、技术不足的本质就会被其他科技型企业吊打。
通过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4000元+手机销量排行榜就可以看出,拥有技术研发实力的苹果、三星、华为,包揽了排行榜的前十名。
苹果的M系列芯片、iOS系统,华为的麒麟芯片、5G能力,三星的屏幕以及手机全产业链的护城河实力,都是百亿级研发投入换来的。
小米曾抱怨都是代工,为什么小米常常被诟病组装工厂,原因就在于小米推崇的互联网思维和苹果、三星、华为推崇的科技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不是说科技思维一定优于互联网思维,只是苹果、三星、华为取得的成功,正是日积月累科技研发实力的爆发。
早期的性价比标签,掩饰了小米技术不足的短板,后期的性价比标签,成为了小米冲击高端的掣肘,从高端机型的销量对比,小米高管称用户是屌丝的行为,都可以看出,从外界到小米内部,大多数人都将“性价比”标签和“低端产品”划上了等号。
性价比成为了小米的负资产,想要进行品牌再造,就必须要撕掉原来的大众印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米一直在努力去性价比标签。
早年的快,和性价比的省力方式,除了对品牌形象造成了影响,还造就了小米山寨的供应链体系。
因为和三星的矛盾,小米note 2失去了屏幕供应商,导致小米note 2不得不延迟一年发布,硬生生的从新机熬成了旧机。 一家成熟的公司是不可能只有一家供应商的,雷军逐渐意识到了小米的问题,2016年雷军表示小米需要补课。
雷军没有提到小米需要怎么补课,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小米想要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只有成为科技公司
才能创造下一个奇迹
国际巨头们,诸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企业,几乎从来不会提及互联网思维,他们都是依靠科技硬实力屹立于世。
谷歌的董事长施密特曾经肯定的说,“互联网将会消失”。
互联网已经很难让人与生产力产生联想了,同时互联网营销的本质是资源的分配,而科技实力则是资源的增值。就算三星不做手机了,依然能够依靠核心专利赚得盆满钵满。
而反观小米,常常被网友调侃是给高通打工的。比如小米旗舰10,从处理器、射频、WiFi蓝牙、电源管理等关键芯片的供应都是来自高通,小米旗舰10的拆机过程,仿佛参加了一次高通芯片的展销会。
小米的澎湃S1芯片是买来的,澎湃S2芯片多次流片失败未能上市,小米在高端研发上总是浅尝辄止。但是小米高层甚至董事却常常发表“自研的猪肉不香,组装厂不丢人”“三五年内芯片会按沙子价卖”等言论。
我们当然非常支持小米做芯片,但是小米却总是喜欢夸下海口,却又拿不出真正成熟的产品,导致自己经常被打脸。
小米宣传的黑科技,多数都是供应商的技术。而在被问到小米有什么技术的时候,雷军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只能说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小米手机在全球拍照领域都是世界第一。”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脉脉上有个热度很高的讨论是“美国制裁了这么多家公司,为什么单单解禁了小米?”
问题下面被顶到第一的评论是“美国认证的无用企业”。
或许目前的小米无论是所处领域还是科技实力,都不会对美国造成威胁,不仅没有掌握关系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反而非常依赖国外进口。美国的此番举动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而过去几乎封神的MIUI,最近经常被米粉吐槽卡顿,作为当前安卓行业的领军者,为什么连基础体验都做不好了。一来是因为安卓11本身的问题,谷歌志不在此,二是因为此前共同优化底层的合作伙伴断了联系。
而以小米现在的地位,其实不仅应该做好MIUI,还应该贡献更多的优化方案。但是小米没有,反而涌入造车大军,造梦估值神话。
结语
一提到技术,国内手机厂商们就开始搬出专利数量说事。
实际上创新是分层次的,有树干型、树枝型、树叶型,国内三流厂商们拿出来宣传的专利大多都是树叶型,和竞品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并不能代表厂商真的具备研发实力。
要看一家公司是否具备研发实力,是否是科技公司,要看它是否推出了创新性、革命性的产品。光喊口号和打花拳绣腿,是无法改变一家公司的本质的。
营销无法改变竞争力本身,无法对企业实现持续性支撑。乐视此前的资本故事讲得如此动人,甚至一天注册了1000个专利,也不能阻挡泡沫破裂之后大厦的倒塌。
只有科技实力,才能持续性的支持企业的发展。
所以小米要想创造下一个奇迹,除了向科技公司转型,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米表示要用坐十年冷板凳的心态去参与中国制造业的上游,从而再造制造业,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构想,但在今天,这还只是构想而已。
主笔 | 白小白
编辑 | 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