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宣布,将于今年底之前关停300家左右门店,其中部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
关停300家,不是30家,更不是3家。对海底捞而言,300家门店什么概念?
截至2021年6月31日,海底捞全球门店总数已达1597家。300家之于总数,接近五分之一,不是个小数字了。
当然,过去这两年,餐饮行业普遍受疫情影响,最黑暗的2020年,海底捞虽然其况也难。就翻台率而言,海底捞已经从2019年的平均4.8次/天,下滑到了2020年的3.5次/天,最低的时候仅3次/天。
几个月前,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一次交流会上坦言“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经历了这两年来深深浅浅的风波后,这次关店潮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背后的症结,既非一日铸成,也值得更多实体餐饮行业借鉴与反思。
01 海底触礁,急停
如果要给海底捞的“急转”找一个明确的节点,2020年的疫情大势或许绕不开。
去年6月,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预测疫情三个月内会结束,接着作出逆势扩张的决定。
整个2020年,海底捞平均每天新增1.5家门店,截至年底,全球门店总数已达1298家,而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数量已达到1597家。
扩张策略的确在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
据2021年3月2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过去的一年内,张勇夫妇财富激增138%,以2450亿元人民币的身价跃居全球第38位,排名超越李嘉诚、许家印、刘强东夫妇等超级富豪。
2021年8月24日晚,海底捞(06862.HK)发布的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海底捞仍然实现营收200.9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05.9%;净利润9650万元,同比上升110.0%。
然而,紧接着的短短半年多,海底捞的股价就立刻开始从顶峰下跌,年底之前,来到了一个后知后觉的寒冰低谷。
今年8月,海底捞2021中期业绩报告披露,海底捞将区域统筹教练模式改进为区域经理管理模式,董事会新增七位执行董事和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新增的执行董事基本是由一线员工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
舆论与扩张暴风旋涡中,海底捞对内部结构进行的调整早已开始默默进行。
当初海底捞势如破竹袭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多数人对其持乐观态度。一家餐饮品牌做到短期内大量扩张,至少足够证明其资金雄厚,发展潜力巨大。这是从市场与资本对海底捞的视角出发。
海底捞也算得上是以一种足够独特方式进入市场的。从一开始,它就明确打出以服务中心的经营理念,并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每一家门店、每个台都有固定的服务人员承包,
初期,“以人为本”的贴心服务的确让消费者可以忽视其高于市场价的消费标准,但服务,即便可以成为一家餐饮店的特色,但终究不能成为主菜。
吃火锅的一个重要寄寓,是为朋友们提供围炉小聚的半私密环境,服务可以让个体感受在某些瞬间片刻提升,但似乎很难保持私人环境的完整性。
无时无刻无微不至的服务员,即便面带笑容,也是对他人环境的一种闯入,如今成为朋友间互相调侃的“海底捞生日”,就可成为一种说明。
诸类特色就像酒精,小酌怡情,酗酒不仅伤身,还食之无味。
被称为“人间清醒”的张勇不是没对海底捞迄今已来的运行模式表达过担忧,早在2018年,张勇就曾向媒体坦陈自己的诸多考量:“组织、食品安全、供应链……无数的担忧,有很多意外的事情。”
对普通食客而言,价位与味觉,永远是走进一家餐饮店的第一考虑要素,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核心吸引力。
如果要说海底捞神话的破灭,那么最起码,也是从这二者开始的。
02 水深火热去哪捞?
现如今,火锅已成为城市中最普遍、密度最大的餐饮品牌之一。
在一个一线城市的某一商业街,少说能找出十几家火锅店来,不需要特别厨艺,容易实现标准化,复制效率高,从川渝到潮汕,各式火锅店争奇斗艳,明星火锅店也来分一杯羹。
海底捞也并非没有考虑过菜式质量稳定性的问题,为了保证供应链,它还专门成立了颐和与蜀海两家供应链公司。
不过,餐饮行业的供应与原材料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对公盲区。
经过了一轮急速扩张阶段,海底捞的危机开始逐渐从食品管理、供应链、门店运营,包括“保健安装摄像头”等诸多方面冒出头。
实际上,早在2017年,海底捞就出现过由食材质量问题引发的舆论危机。是年8月25日,有媒体曝光了北京两家海底捞门店的后厨情况:老鼠在地上乱窜、打扫卫生的簸箕和餐具混洗、用顾客使用的火锅漏勺掏下水道……
当日,海底捞官方承认媒体披露问题属实,紧接着又发了一份处理通报,包括停业整改涉事门店,组织所有门店排查,着手开展后厨公开化、信息化等等措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食材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原本就不算平价的价格问题也一度溢出消费者承受阈值。
2020年4月,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晒出海底捞账单:“半份血旺从16元涨到23元,半份土豆片13元,算下来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
此举掀起网友跟风,酥肉、牛肉粒纷纷涨价,不少食客直呼“太贵了,吃不起。”诸如“在海底捞吃了 300 块跟啥都没吃一样”“自助小料 10 块一位,龙肉做的?”等质问纷纷涌现网络上。
同期新浪财经发布的一份调查亦表明,将近78%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在涨价后再前去海底捞消费。
4月10日,海底捞发布致歉信,称涨价是管理层的错误决定,并从当日起所有门店价格恢复至2020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的标准。
不过,食客们已经意识到,在服务质量不变甚至新鲜感不再的前提下,一顿海底捞,貌似“捞”不着啥惊喜了。
然而,即便味觉和价钱在公众接受度边缘反复试探,人才与内部管理等问题,也依然遭受了一波接一波的挑战与重塑需求。
就在今年6月15日的一场交流活动中,张勇提及海底捞业绩下降的原因,坦然承认“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管理问题”:“无论上市前还是上市后,我一直在公共场合强调海底捞管理弱的方面。……为什么之前网上炒作海底捞制度很牛逼?因为被业绩给掩盖了。而且我每次说有问题,大家都说我是谦虚。”
不过,紧接着他又表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生意不好的时候,会锻炼出一批店长。”
这是一种更平和、保守的心态,海底捞的确遇到了坎坷,但在经营者自己看来,这并非绕不过去的。
回到今天,哪怕关店300家,当然也并非唱衰、宣告死讯,如果真的能将管理模式朝着更科学、可持续的方式调整,起死回生的海底捞,才真的算得上21世纪火锅业一大现象级景观。
03 触“底”后,能否反弹
说到底,餐饮业终究还是传统行业,其长青所需依靠的除了可靠的连锁与标准化,食品安全、创新研发等等内核,仍然是当家之骨。
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去复制一家餐饮品牌,也许逃不开内部组织管理的滞后、品牌老话和外部竞争加剧等压力。
最后,张勇反复表示的“组织和人才的问题”,究竟有哪些症结?
一方面,海底捞出名的“师徒制”,既能创下600万元店长的财富神话,也能让基层员工在巨大的KPI压力下头皮发麻,加上实操经验不足,难以快速适应海底捞的工作强度,新员工离职率升高,激励失效。
目前,海底捞的员工总数已经突破了13万,几乎等于腾讯与百度两家企业的员工总数之和。
而或许有一点让人没那么揪心的是,这次海底捞公布的关停休整,并不包含裁员。至少,其发布出来的声明承诺到“关停门店不裁员”,且将“在集团内妥善安顿相关门店之员工及管理层”
紧接着,海底捞坦诚披露了近两年来经营策略方面的弊病。包括门店选址失误、组织结构不合理、优秀店经理不足、KPI导向的文化建设问题等等。
除此外,此次关店后,海底捞给出了一系列应对与休整措施,其中就包括一个“啄木鸟计划”。
该“啄木鸟”计划回到了一条相对保守的道路上,由海底捞执行董事兼副首席执行官杨利娟全权负责,措施包括重建并强化部分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等等。
海底捞海表示,若集团海底捞餐厅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将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餐厅。
最后,海底捞官方微博还发声称:“我们在此向大家保证,海底捞1000余家门店服务员的笑脸依旧灿烂。”
必须承认,从各方面综合看来,暂关门店,也许的确是对目前海底捞的最优选。
烽巢网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盐财经”,作者: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