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不了自己的钱
轻松筹于2014年创立,是全国首批互联网大型疾病募捐平台,其主要业务模式为:对成功的筹款的项目进行2%的服务收费。
乘借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东风,轻松筹得以揽收近6,000万美元、共计4轮的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不乏知名机构,其中2014年12月,轻松筹获得IDG100万美元A轮投资;2015年12月,轻松筹获1,000万美元B轮融资,德同资本加入;2016年轻松筹再获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新增腾讯投资和同道资本;2017年1月,轻松筹获得2,800万美元的C轮投资,IDG旗下成长基金、德同资本、腾讯投资、同道资本继续跟投……然而,在2017年的这波融资之后,再未出现轻松筹融资消息。
或许是过久没有获得“回血”,资金吃紧的情形悄然出现在轻松筹身上,2020年9月一则招聘要求发布,显露出轻松筹上市融资的野心。招聘中的岗位为公关负责人,年薪最高为70万元,该岗位工作内容中包括“全面参与上市筹备公关工作,参与制定整体方案,并负责推进实施”。
但上市之路也并无下文,随之而来的只有整体出售的传闻。近日,有消息称轻松集团正在市场上寻求整体出售,估值为20亿元,并与众安、水滴、阳光保险等意向方多次接洽,但最终未达成收购事宜。轻松集团随后否认,表示未有相关计划。
不管是融资“回血”,还是上市募资,从当下情况看,作为为病患筹钱的互联网募捐平台,也难为自己筹钱。
二、善良的再消费
轻松筹的“丑闻”也已经不止因平台审核不谨慎导致出现“诈捐”行为了,现在的轻松筹开始再次消费起了善良的人性。
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众多网友投诉轻松筹向捐款者收取“支持费”,甚至捐款1元也被收取3元,而这是在捐款者未主动选择支付时平台默认勾选“支持”。轻松筹对“支持费”的解释为“轻松筹已为超过200万经济困难的大病家庭提供免费筹款服务。支持3元帮助患者享受极速提现、技术支持、专属顾问等服务,帮助患者快速筹得救命钱!”
但针对具体收费示意,极速提款、技术支持、专属顾问,是否价值这些钱,是否值得每个用户收取3元,收费标准是什么,收费后如何提供这些服务,轻松筹并未明示,而针对被募捐的一方,早已设置提取募捐金额需扣除2%的服务费用,那么重叠的费用之下,轻松筹是否在暗度陈仓也为可得知。
为什么说轻松筹游走在“灰色边缘”早已轻车熟路,早在几年前,轻松筹为了抢占市场获得“业绩”和“流量”,降低救助门槛及放低审核要求导致虚假众筹。2020年4月,轻松筹与同业公司水滴筹两家公司的员工为了招揽顾客而在医院里上演了“争夺大战”。
本来公益初心因是非功利性的互助,但在轻松筹的操作下极具商业性及违反人性。
三、开拓版图又违规
很明显,单纯“靠爱发电”而不追求盈利对于任何公司而言都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众筹平台也一直在摸索着如何变现,但依旧踩在了不能触碰的界限。
据公开资料显示,银保监会日前对轻松筹旗下广东轻松保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存在的两宗违法行为合计罚款100万元,并对三名责任人分别警告并罚款10万元。按照《保险法》规定,50万已经是该项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最高上限。
处罚结果显示,轻松保销售安心财险保险产品时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违法行为。其宣传承销的“首月0元”保险产品,实际只是首月不收取保费,但将全年应交保费平摊至后11个月,与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在银保监会备案的条款费率不一致,消费者并未得到保费优惠。同样在销售众惠财险保险产品时,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违法行为。
变现之路却踩着“忽悠”消费者的模式违规开拓版图,是轻松筹受到监管处罚的必然结果。
四、公益与生意难平衡
不仅是轻松筹发“愁”,同业公司水滴筹即使已然上市,也未得到市场的好评。水滴于去年5月在美股上市,首日破发跌20%,上市至今,股价一路走低,至今已跌去近九成。
其实,互捐、募捐、众筹等平台的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形成沉淀资金,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合规风险并且已被国家监管。在2020年9月份,银保监会打非局发表文章《中国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提到网络互助平台属于非持牌经营,存在涉众风险、跑路风险以及社会风险,未来将纳入监管。
在公益与生意之间的博弈难以做到平衡是目前网络互助平台最大的痛点,与此同时有不少“消费人性的套路”正在悄然上演,正在过度挖掘和透支社会的爱心和善意。
面对种种乱象,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曾表示“目前大病众筹平台存在的问题的确需要正视并思考解决方案。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监管规则加强对相关运营主体、运营行为和资金使用的监管,以保证其公益的本来面貌,防止社会大众的善良被不当利用”。
或许,只有轻松筹能够在合规的前提下平衡好“公益”与“生意”之间的尺度,才能发挥网络互助平台“平日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一滴水”的真正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