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八
“美食是最容易也是最直接体验一座城市风味的媒介。”这大抵是当下城市寻味美食纪录片的通用逻辑。透过地域特色美食,讲述人与城市之间的人文故事,从以展现全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的《人生一串》到以“一面一城一群人”为思路的《一面之词》皆是如此,最终这一系列纪录片内容广受大众拥趸,最终的高口碑亦折射出这一方法论的可复制性。
沿用以美食感受城市的逻辑,但不同于《人生一串》《一面之词》聚焦于本地人、美食、城市之间关系,《拿一座城市下酒》以李光洁的游客视角切入,前往八个不同的中国城市,在游览体验城市生活的同时,探访三家本地餐厅,品尝它们的招牌菜,分别从本地特色食材、本地特色烹饪方法和美味背后的人生故事三个角度,体验八种不同的城市风味。
简单来说,一座城市里品尝三道特色菜,这是《拿一座城市下酒》整季纪录片的主线结构。但值得注意的是,《拿一座城市下酒》由贵州珍酒独家冠名,单就纪录片与品牌赞助商二者的名称来看,这部作品是一档典型的商业定制纪录片。回归到纪录片本身,《拿一座城市下酒》在常规化的叙事间又是如何兼顾内容与商业的呢?
一人食的筑底:一面鉴赏一面科普
背着书包,手持相机,李光洁轻装上阵,穿梭在城市的街道间去寻觅目标美食。从演员跨界到美食探店新手,李光洁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在挑战个人的饮食习惯。在以前被鱼刺卡后便很少吃鱼的他,先后品尝了炝锅鱼、黄鸭叫、鳝鱼;有着身材管理需求的他面对脂肪量爆表的蹄膀,思量再三后选择疯狂吸入,不禁感慨:“人类对于肉的那种追求,我现在特别能够理解,带劲。”虽说大多时刻李光洁都是“真香表现”,在长膘的边缘轻轻试探,但因爷爷曾养长毛兔挣钱,李光洁对于兔子有特别的感情,面对兔火锅有些不忍下筷,在浅尝一口后选择其他的食物代替,这样的“饮食禁忌”,让纪录片的内容更有鲜活与温度。
在沉浸式猎奇美味中,李光洁刷新个人对于城市及其美食的认知。以长沙站为例,从寻味不是鸭的黄鸭叫到感受用热油烫熟的桑拿腰花,李光洁在大快朵颐间,止不住赞叹长沙在美食制作上的创造力与举一反三的能力,直言,“长沙人真的聪明大写的服,只有到了长沙,才让我对湘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既有火爆的辣,也有温柔的辣,这座城市也如此,既让我看到了激烈直接,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温柔细腻。”
除了以食客的视角进行品鉴,《拿一座城市下酒》还以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来揭晓美食烹饪的秘密。或是分析环境、气候成就美食的底层逻辑,例如,贵阳年平均湿度77%,气候温和湿润,是辣椒天然的发酵场,外加米酒的甜醇,让辣味变得温和友好;或是科普特色食材,如贵州有近两百个辣椒品种,天马行空的搭配间大放异彩、中国本土的古老香料紫苏因特有紫苏醛拥有类似自然的辛香和薄荷的清新;或是赞美特色烹饪方式,长沙人用雨花石能承受高温、保持热度的方式辅助烹饪,四川人以干煸的方式带给中餐极大的贡献。
既从食客的角度感受味蕾的狂欢,也从专业的视角展现美食的制作,《拿一座城市下酒》双面出击,让大众由表及里感受美食所带来的味觉体验以及精神享受,并由美食文化上升到城市气质,为纪录片的主题立意起到了筑底的作用。
逛吃间挖掘城市人文,情感烘托输出主题
在直接感受美食文化之余,《拿一座城市下酒》更有城市人文的深度感知。
一面是视觉上感受自然、人文风光,熟悉李光洁的网友们都知道,他热爱拍照,常在微博上分享了个人的摄影作品,还曾获得了《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赛的相关奖项。此番李光洁随身携带着拍摄器材,在寻觅美食之余,也拍摄了不少城市相关的图片,或是登高俯瞰拍摄城市风光,或是游走在街头巷尾采风,把这些富有当地生活气息的图片穿插在了节目内容中。
另一面是在逛吃过程中挖掘人文故事,李光洁以他的个人视角体验着各个地方的城市文化,并结合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向观众全新输出了个性化的城市名片。
吃在贵州,李光洁所感受到的不止是辣椒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方面的认知,还通过隐藏在深巷中的牛肉粉店、远离城区四十公里的蹄膀店,这些经典老店让人感受到人与食物之间特有的关联与情怀。特别是听到牛肉粉店的店主提及不少客人小时候是妈妈带着来吃,现在长大了带着孩子来吃时,李光洁将当下的感受与过往的回忆相融,深受触动地感慨到,“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某一个食物伴随他,然后过了若干年你再回来吃的时候,这个记忆又会回来,我特别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回忆。”
吃在长沙,李光洁不仅刷新对长沙美食创造力的认知,还深刻感受网红城市美食娱乐的专业化,而这正是长沙网红经济发达的一大缩影。当行至长沙四方坪夜市时,李光洁偶遇网红在直播PK吃粉,驻足观看片刻便将摄像拉到一旁说:“跟他一比,我真的太不专业了,人这是专业的美食博主,刚刚在直播间比吃辣,包括他那些话就是说的中间都不带有逗号的,导演你看看人家那台本写的,我得加油了。”
吃在成都,从路边摊的兔火锅,到川菜特色干煸鳝丝,再到创新川菜樟茶鸭,让我们看到了川菜接地气、有特色、创新的全面发展。伴随着李光洁的脚步,成都的安逸慢生活具象到了每一个时间点的分配上,“早上吃碗面,上午打麻将,中午吃火锅,下午喝茶,一条街一条龙服务,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气质。”驻足在成都的街头,羡慕这种安逸生活的李光洁如是感慨道。
吃在南京,特色美食背后是六朝古都所沉淀的文化底蕴以及地理优势,其间还传递了不少有趣的“冷知识”,如:“北京烤鸭是明朝从南京迁都带过去的”“南京烤鸭是北京烤鸭的爸爸、与北京烤鸭的区别在于卤汁”、“南京烤鸭流行是因湖多”等等,让大众了解到南京本土特色背后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趣味故事,让南京相关的文化符号更接地气。
就这样,以美食为媒,透过三餐之缘,李光洁对于所到的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就以成都和南京为例,在他看来,成都挺像一位母亲,既有多元的包容度,又不会毫无底线的溺爱,在传统与现代间实现了平衡;而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初见时宛如一位王者虎踞龙盘,细看却处处烟水弥漫。
在拓展认知间,李光洁所到城市人文形象更加鲜活地跃然在屏幕之上,也为最终的“下酒”话题提供了深度与厚度,为“拿一座城市下酒”这一主题的输出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打造沉浸式植入新样本,助力主题顺利落地
“珍酒是我们这次寻找珍味之旅的发起人,贵州是珍酒的故乡,所以第一站,就从这里开始吧。”在第一期节目的开头,李光洁如是说道。
以美食采风为由头,分享美味背后的人生故事,将升华的主题立意融于杯酒之间,是《拿一座城市下酒》在品牌沉浸式植入上的核心方法论,即在每期节目的最后,以菜肴为引,挖掘出美食背后不同主题的人生故事,并在明星嘉宾与店主的深度交流间,配上与内容、氛围相应的品牌花字,为珍酒品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契合的载体。
“最欣慰的是长沙这么多年都知道这个店,几代人都在吃鱿鱼炒肉丝。”在谈及招牌菜之余,长沙天下客饭店的创始人张伟分享了这道菜以及这家店背后的故事。为了帮助没考上高中的儿子找到出路,从原本有长沙肉食水产公司的铁饭碗,转型成为下海经营26平米小餐馆的个体户,最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开了这家有八百平米的大饭店,这样感人不失励志的故事让二人交谈的氛围达到了高潮,此时节目组上了这样一行极为应景的花字——“岁月鉴珍味,匠心酿珍酒,致敬不甘的人生”,这句话也让二人的对饮提供了丰富的注解。
樟茶鸭是成都站最后一道菜,也是李光洁和他的同学一致认可的一道菜。这道菜出自原本在海外学习西餐、回国后跨界学习川菜烹饪的杨中瑮之手,他坚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从19年的时候开始研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这道菜呈现在川菜的桌上。对此,李光洁极为赞赏,表示“特别佩服你这种在自己专业的领域坚持下来,然后又特别有责任心的人”,并顺势提到“就像珍酒是一样的,用十年的时间试验,才能呈现出今天的高品质,让更多的人喝到好酱香。”可见,做菜主人公故事与珍酒之间均是花费多年时间才成功的契合点,就此以致敬创新勇气之名小酌一杯,让大众更能理解“十年匠心研究,终得品质佳酿”背后的意义。
相对地方家常菜与创新菜,集合“敲、炸、蒸”于一体的明月生敲作为京苏大菜的代表,在数代传承间有着相对悠久的历史,而店长张其广从19岁开始学做菜至今,始终坚守一颗匠心来做菜,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纪录片中,李光洁特别强调贵州珍酒传承传统大曲酱酒酿造工艺,用47年的时间酿造酱香型白酒,成就珍贵酱香,这般坚守的信念与张其广的做菜理念如出一辙。
以美食为媒,《拿一座城市下酒》在体验城市人文间,挖掘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或是匠心传承,或是敢于创新,其间有悲有喜、有笑有泪,而这些个性化的故事也正是“下酒”的绝佳辅助,为珍酒的植入提供了大量的空间,最终让“人生滋味, 唯有历经磨砺,才有藏巧于拙诞生出独具风格的酒中珍品”这句品牌口播的内涵更加通俗易懂,在大众心中也更有情感分量。
在强化品牌内涵的同时,《拿一座城市下酒》还通过那些与内容、品牌相契合的花字来凸显产品在匠心研究、传承坚守、追求品质等方面的核心卖点,也让大众看到贵州珍酒能够融入进不同的城市人文当中,在品牌认知的推广以及销售市场的开拓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以品牌深度植入融进纪录片内容的方式,《拿一座城市下酒》在传输核心主题内容的过程中,既传播了品牌的理念,也凸显了产品的卖点,做到了在主题故事与商业元素间实现了平衡,是当下商业定制纪录片的典型样本。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