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和口水,并未能阻止共享经济扩张的步伐。日前,一批更离奇的共享经济项目疯狂袭来,这厢共享宝马引发的争议还未平息,共享手机、共享空调、共享购物车、共享童车、共享座椅等项目展开了一轮激烈的角逐。
如果说共享单车能够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那么以共享手机、共享购物车为代表的一些共享经济项目,则是被美化包装也难掩资本功利性的商业项目。对此,有经济人士评论说共享经济被玩坏了。
疯狂捞钱的“伪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热潮,催生了一些好的商业项目,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热潮之下,共享经济也成为一些投机分子的圈钱工具。从本质来看,共享手机、共享空调这样的项目,更像是疯狂捞钱的“伪共享”经济。
以共享手机这一项目来说,在国美门店每天11元就能租到一部iPhone 7手机,看似低廉的价格背后,是精心设计的陷阱。不妨算一笔账,每月330元租一部32G版本的iPhone 7手机,一年下来需要的费用是3960元。同样一部iPhone 7手机在国美门店购买需要4988元。也就是说,租赁手机的费用只比购买费用少1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租赁一年期满后,手机必须归还平台。而一部32G版本iPhone 7使用一年后,在二手市场至少也能卖2000元以上。
通过计算不难发现,租赁一部手机比购买一部手机花费的成本更高。国美门店推出的手机租赁服务,一部iPhone 7租赁一年后,下一年完全可以用2000元每年的价格租赁给其他消费者。最后,手机租赁平台再把二手机卖掉,一台全部的iPhone 7手机,按照租赁两年时间计算,保守能够获得6000元的收入,二手的iPhone 7卖掉又能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这样算下来,一部近5000元的手机,两年能创造2800元的价值,这可以说是暴利。
除了共享手机项目外,共享空调同样是一个暴利的项目。据悉,即将在广州试点的共享空调项目,支付一定的押金就可以租赁到一台空调,使用费每小时1元。在广州这样的城市,每天空调使用时间至少在8个小时左右,一年的空调使用高峰期在8个月左右(冬天制冷需要1个月),这样算下来,共享空调一年的收入是1920元。一台空调的售价大约在3000元左右,不到两年时间空调成本就能收回来。
目前,一台空调的使用寿命至少在10年以上,这意味着一台共享空调就能创造上万元的利润,再加上空调租赁押金产生的利息和二手空调出售后的价值,一部空调创造的价值非常可观了。除了共享手机和共享空调外,很多贴着共享标签的共享经济项目,都是暴利,这俨然不是共享经济,而是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疯狂捞钱的“伪共享经济”。
被严重透支的共享经济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共享经济进入了多个领域,从出行,到着装,再到日常起居。眼下,就连小马扎都玩共享经济,按照这一趋势,诸如共享宠物或共享电脑这样的项目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味扩张,不考虑用户需求,共享经济已经被严重透支。
坦白说,诸如共享雨伞、共享休息舱这样的项目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些共享经济项目市场有多大,可行性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就在共享经济疯狂扩张的同时,来自相关部门的监管也让这些共享经济项目来了个急刹车,共享休息舱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援引媒体的报道,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一处共享休息舱,被消防部门叫停,理由是不符合消防规定。就商业形态来讲,共享休息舱就是迷你型宾馆,自然要遵守消防法规的要求。
抛开政策监管这一理由不谈,仅就共享休息舱这个项目来说,糟糕的用户体验,难以突显其价值。没有价值,仅仅是为了制造噱头拿到投资,这种投机行为已经涉嫌“诈骗”,而不是单纯的圈钱。截至目前,因不符合监管需求,以及消费需求低迷的共享经济项目已经倒了一批,共享休息舱、共享马扎和共享雨伞都是典型代表。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诸如共享马扎和共享雨伞这样的项目,存在的价值并不大。以共享雨伞来说,下雨天很多人出门前就已经带着雨伞,因粗心大意忘记带雨伞的几率并不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把雨伞的成本并不高,租赁一把雨伞还需要交纳押金,并且要归还到指定地点,远不如花钱购买一把雨伞更稳妥。共享马扎这样的项目,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了,因为使用频率极低,一些共享马扎刚推出就被人据为己有了。
严格来说,像共享马扎、共享雨伞这样的商业项目,是对共享经济的恶意透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诸如共享篮球和共享玩具这种共享经济项目,是很多创业者把一些商业项目强制的与共享经济挂钩的恶果。此外,共享空调和共享手机这样的项目,同样是变相的借共享经济热潮,制造消费需求的畸形商业模式。归根结底,资本的大量涌入,是共享经济被严重透支的潜在原因。
结语:盲目的扩张之下,一些共享经济项目受政策或市场因素的影响,刚刚开始萌芽就戛然而止。资本的贪婪,诞生了一大批劣质的共享经济项目,一些所谓的美好商业愿景,最后还是沦为资本的炮灰。追根溯源,资本才是透支共享经济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