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腾讯用其他的公司所没有的速度全面接入到了DeepSeek。
以至于,有人不禁发问,腾讯用如此决绝的方式拥抱DeepSeek,将会置自家的混元大模型于何地。
如果仅仅只是以这样一个视角来看待腾讯方面对于DeepSeek的积极拥抱,未免有些太过简单和狭隘了。
同样地,如果仅仅只是以这样一个视角来看待腾讯,同样是无法理解腾讯缘何会在BAT之中一直都保持着持久的冲劲的内在原因的。
如果对于腾讯这一次用如此坚决而全面的方式全面接入DeepSeek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我更加愿意将其看成是,腾讯试图用自身的开放和战略优势,弥补短板,再一次实现弯道超车。
对于腾讯来讲,弯道超车的案例,并不是第一次上演。
无论是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可以看到腾讯用弯道超车的方式,超越了曾经领先自己的对手,并且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逆袭。
当时间的指针来到了AI的新周期里,腾讯,再一次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腾讯这样一次以如此全面而深入的方式接入到DeepSeek,非但会消弭自身在AI上落下的鸿沟,甚至还可能因此而再度奠定自身在AI时代的市场地位。
一
当DeepSeek开始横空出世,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玩家们开始全面接入DeepSeek,有关AI的竞争,早已不再是玩家们彼此之间的零和博弈,而是如何通过DeepSeek的助力来重塑自身市场地位的多赢竞争。
换句话说,DeepSeek,并不是腾讯、阿里、百度这样的玩家们独立的大模型,而是成为了一个如何将腾讯、阿里和百度们现有的流量与业务资源,尽可能多地开发和利用的大模型。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DeepSeek,让以腾讯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玩家们,在AI上的竞争模式,发生了一次深度而全面的嬗变。
对于腾讯来讲,虽然它曾经进行过AI相关的布局,并且借助AI开启了对于自身内在的业务模块的升级和改造,但是,相对于百度、阿里、字节这样的玩家们来讲,腾讯的AI,并不是最强大的,腾讯入局AI,也不是最早的。
这个时候,腾讯需要一个契机。借助这个契机,将自身在AI上布局的短板弥补。
DeepSeek的出现,恰恰给了腾讯一个绝佳的机会。
同AI玩家们各自建立自己的大模型,并且用自己的大模型来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不同,DeepSeek,真正是以开源的方式实现不同玩家们之间的融合,最终实现1+1>2的效果的玩家。
无论是对于腾讯来讲,还是对于其他的AI玩家们来讲,接入DeepSeek,等于是为自身在AI上的布局找到了一个加分项。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国内一众的AI玩家们对于DeepSeek抱有如此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当玩家们开始积极地拥抱DeepSeek,特别是将自身的业务模块全面接入DeepSeek的时候,真正考验玩家们的,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家的模型是否先进和领先,而是考验玩家们的DeepSeek的应用场景是否足够丰富的问题。
总之,只有不断地将足够多的应用场景接入到DeepSeek,才能尽可能低地减少成本,才能尽可能快速地借助AI实现对自身业务模块的升级。
腾讯,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因此,才会如此全面而又快速地接入DeepSeek。
对于腾讯来讲,有了如此多的应用场景的支撑,有了如此庞大的用户体量的支持,它完全可以借助DeepSeek打一个翻身仗,甚至完成对于以往那些领先于它的AI玩家们的超越。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腾讯如此全面地接入DeepSeek,无疑是一次弯道超车。
二
回顾以往AI的竞争,不难看出,它,更多地是一场大模型的竞争。
无论是对于腾讯来讲,还是对于其他的玩家们而言,欲要挤上AI的牌桌,唯一的标配必然是需要有自身的大模型。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以文心一言、豆包、通义千问、混元大模型等一众大模型的衍生和出现。
不得不说,各式各样的大模型的出现,的确,让AI行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然而,如果我们对于这样一种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话,不难看出,这样一种各色大模型竞争的格局,与其说是一种AI的竞争模式,倒不如说是一种互联网竞争模式的翻版,只不过是套了一个AI的概念而已。
仅仅只是以不同的大模型来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的竞争模式,说到底,还是一种互联网式的零和博弈的模式。
虽然这样一种竞争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增长,特别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确立那些先发玩家们的市场地位,但是,等到市场格局确定,所谓的AI行业,依然还是会陷入到互联网式的不同玩家,不同平台的你死我活的竞争格局之中。
很显然,这样一种AI的竞争模式,是不符合AI的发展大方向的。
对于AI来讲,只有不断地开源,只有不断地拓展应用场景,才能尽可能低地降低成本,才能尽可能高的提升效率。
对于腾讯来讲,其实它真正缺少的,并不是应用场景的问题,而是如何将自身的应用生态,放置于一个更大的生态里,从而产生更大的能量,找到更大的发展机会的问题。
DeepSeek的出现,恰恰为腾讯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通过将腾讯在社交、文娱、金融科技、教育等诸多业务场景接入到DeepSeek,恰恰为腾讯的这些应用场景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恰恰为腾讯提供了一个借助AI来优化和重塑自身这些业务的新机会。
腾讯,有了如此海量且丰富的应用场景的支撑,有了如此庞大且多元的用户群体的支撑,完全可以借助DeepSeek打开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主动接入DeepSeek,对于腾讯来讲,同样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三
经历了早期的野蛮生长之后,AI行业的发展,正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奇点时刻。
如果对于这样一个奇点时刻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个主要标志。
当DeepSeek出现之后,以往,我们所认为的以算力、闭源、模型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算法、开源和应用为主导的全新发展模式。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当DeepSeek开始出现之后,英伟达、微软等一众的AI玩家们的股价大幅下跌,市值大幅蒸发。
说到底,未来的AI,更多地是集中在算法创新、应用创新的层面。
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AI新世代有所作为的玩家们来讲,欲要有所成就,必然需要在这些方面的创新上有所突破。
这,无疑与腾讯的发展模式不谋而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腾讯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腾讯,并不仅仅只是腾讯在某些业务上的先发优势,而是在于腾讯在这些业务上的后发优势,特别是产品创新优势上。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腾讯在社交上的成就以及腾讯在移动支付上的成就上,看出一丝端倪。
在社交方面,无论是在QQ上,还是在后来的微信上,腾讯都不是最早加入其中的,但却凭借着自身的产品创新,赢得了市场,并且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社交一哥。
在移动支付方面,同样如此。
我们都知道,微信支付,同样并不是最早的移动支付玩家,但是,腾讯通过后来的红包大战,硬生生地在移动支付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成为了可以和支付宝相抗衡的移动支付玩家。
说到底,腾讯对于产品的创新以及对于它的弯道超车的能力,最终造就了今天的腾讯。
当AI时代来临,特别是当AI的发展来到了奇点时刻,腾讯,无疑可以借助同样的方式打一个翻身仗,再度上演弯道超车的好戏。
此番,腾讯在一夜时间几乎将所有的业务场景全部都接入DeepSeek,正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有了DeepSeek的加持,腾讯无疑可以在自身所擅长的产品创新的方面大展拳脚,从而上演它在互联网时代业已演绎过的神奇桥段。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腾讯同样正在开启一场弯道超车。
结语
或许,从来都没有一个大厂会像腾讯这般如此快速且决绝地拥抱DeepSeek。
一夜之间,腾讯几乎所有的业务模块都接入到了DeepSeek,就连社交这样一个核心业务,亦不例外。
腾讯之所以会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想要借助DeepSeek实现一次弯道超车,如同它在互联网时代曾经为我们上演的弯道超车一样。
如果我们了解当下AI行业的格局以及发展状态,便会对腾讯的这样一种做法不会有任何意外。
对于现在的AI来讲,早已过了以算力、模型和闭源为主导的阶段,进入到了算法、开源和应用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候,腾讯全面接入DeepSeek,不失为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曾经在AI上步履蹒跚的「企鹅」,或许,正在迎来新的绝地反击。
而全面接入DeepSeek,正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