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主流云厂商价格战愈演愈烈,竞争环境日趋恶劣,中国云市场“卷”得更厉害了。
阿里云率先宣布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售价,平均降价幅度超过20%,最高降幅达55%;京东云在微信公众号喊话:随便降,比到底!我们继续全网比价!击穿低价!再低10%!;腾讯云也投入了价格战,打折出售AI绘画、人脸融合、录音文件识别等AI产品。
与此同时,天翼云、联通云、移动云等运营商云,依托运营商庞大的网络覆盖和海量客户资源,持续加大在云计算领域的投入与布局,不断蚕食市场份额。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云市场,腾讯云这些年持续聚焦自研、推动被集成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不过站在AI新起点,腾讯云依然任重而道远。
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竞争近乎白热化的云服务市场,腾讯云突出重围,斩获营收大幅增长的阶段性胜利。
据悉,2024年,腾讯云重视的合作伙伴公有云收入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高于市场平均增速;凭借自研产品和订阅收入占比增长,腾讯云被集成收入同比增长 60%。这一成绩在众多云厂商仍深陷价格战泥潭、营收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2024年腾讯云新拓伙伴1000家,目前全球合作伙伴已经达到11000家,与70%的行业头部伙伴达成深度合作,去年帮助伙伴新拓展客户超过6万家,如此庞大且优质的合作伙伴网络,让腾讯云的服务触角迅速延伸至各个行业与领域。
腾讯云取得阶段性成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实力与丰富的生态系统这两大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依托腾讯在社交、游戏领域的深厚技术沉淀,腾讯云在音视频处理、游戏开发云服务等方面一骑绝尘。比如,在实时音视频通信场景下,腾讯云凭借自研的低延迟传输技术,为用户提供流畅稳定的互动体验,吸引了众多在线教育、直播电商等行业客户。
另一方面,腾讯云打造的完善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基础云服务到行业解决方案的全面覆盖,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客户,都能在腾讯云生态中找到适配的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客户粘性与忠诚度。
从金融科技到智能制造,从智慧零售到医疗健康,腾讯云联合合作伙伴推出的解决方案,正深度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极大增强了腾讯云在云服务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尽管腾讯云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云服务市场瞬息万变,阿里云、华为云抢食市场份额,天翼云、联通云、移动云等运营商云虎视眈眈,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阿里云、华为云压顶,破局有点难
在风云变幻的云计算市场,阿里云与华为云凭借深厚底蕴与先发优势,占据行业头部位置,如同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给腾讯云的前行之路投下巨大阴影。
从市场份额数据来看,2024 年第四季度,阿里云以 36% 的占比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华为云以20%紧随其后,腾讯云仅占15%,且较上一年度同期还下滑了1个百分点;营收层面,阿里云第四季度收入达 39.96 亿美元,华为云为22.2亿美元,腾讯云仅16.65亿美元;在增速方面,华为云同比增长20.4%,阿里云也有5.63%的稳定增长,腾讯云虽有7.3%的增长,但面对前两者并无优势。
长此以往,若腾讯云不能改变市场竞争策略,扩大市场版图,与头部厂商的差距将愈发悬殊,很可能被市场竞争的洪流甩在身后。
和阿里云相比,腾讯云在电商行业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远不及对手。电商行业作为云计算应用的重要领域,阿里云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成熟的解决方案,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腾讯云尽管在音视频、游戏等领域优势突出,但在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上,仍需向阿里云看齐。
与华为云相较,华为云凭借强大的硬件研发能力和底层技术,构建了性能卓越的云服务体系。腾讯云虽在软件服务和生态系统方面有一定竞争力,但在技术研发的深度上,和华为云存在差距。在客户对云服务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愈发严苛的当下,腾讯云若不能补齐这些短板,在争取大型企业客户和关键行业订单时,将始终处于劣势。
在AI 这一云计算领域的关键赛道上,阿里云和华为云更是早已重兵布局,成果显著。
阿里云已连续六个季度实现 AI 相关收入三位数增长,超 29 万用户通过同益百联平台访问 Qwen API;华为云凭借多模式产品组合,在煤炭、铁路等多个行业实现 AI 落地,海外 AI 业务收入更是大幅增长了50%以上。
腾讯云在阿里云和华为云的双重挤压下,破局之路布满荆棘。腾讯云需充分发挥自身在音视频、游戏以及生态系统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大在 AI 领域的投入,提升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深耕行业解决方案,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突破的机会,实现逆袭。
AI驱动,新的增长动能
腾讯云处在阿里云、华为身后,想要打破困局,开辟新的增长曲线,AI 无疑是关键突破口。当下,AI 大模型掀起的技术革命,正重塑云服务市场的格局,为腾讯云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契机。
Canalys预测,2025年中国大陆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增速将达15%,而AI需求则是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AI大模型的出现,不仅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还催生了企业对AI算力、模型开发及部署的海量需求。
在产品布局方面,腾讯云打造了一套全面的AI产品矩阵。腾讯云TI平台、高性能服务HAI、CloudStudio和大模型知识引擎等产品,均支持DeepSeek和腾讯混元大模型的 “多模调用”,为开发者和企业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 AI 应用部署方案。
以大模型知识引擎为例,企业可基于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结合自身私域知识库,通过简单的拖拉拽操作,在分钟级内搭建企业应用。经腾讯云优化,使用 DeepSeek 模型时,该引擎的吐字速率提升84%,成本降低46%,极大提升了企业应用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性。
此外,“腾讯云 AI 代码助手”已在腾讯内部落地超一年,80%的腾讯程序员日常使用,33% 的代码由 AI 生成,编码效率提升 42%,展现了 AI 技术在提升研发效能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应用场景方面,腾讯云不断探索 AI 与各行业的融合,除了在代码开发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外,还在金融、医疗、制造业等多个领域推动 AI 应用的落地,拓展业务边界。
在金融领域,腾讯云利用 AI 技术助力银行进行智能风控,大幅降低欺诈风险;在医疗行业,通过 AI 影像诊断技术,辅助医生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在制造业,借助 AI 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可以发现,腾讯云通过打造 AI 产品矩阵、化解产业难题和探索多元场景,为自身开辟了一条新的增长路径。虽然目前AI大模型给腾讯云带来的收入还不是很多,但长期来看,仍会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