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的靴子正式落下,随着中国反制,全球主要经济体也相继作出了反应。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最有潜力的快时尚独角兽希音(shein)在海外寻求IPO的逻辑还成立吗?
1
如果成立,那它就是“中概股”
中国基因的企业并非与海外资本市场绝缘,相反,我们的企业通过在美国上市赚全球投资者的钱,也是过去多年来的硬逻辑,这没什么可指摘的。
在海外资本市场(其实主要就是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概股”,其估值与中国的整体经济环境与消费水平密不可分,它们是“中国概念”“中国故事”在海外投资者面前的形象呈现,说白了,也是一种为国争光。
一家中国企业之所以要寻求在美股或者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上市,除了上述为国争光的因素,更现实的原因则是——(在过去)能获得更高的估值从而拿到更多的钱。
就这么简单。
然而现实并不简单。近几年由于“关税战”这个阴影始终笼罩在全球经济上方,孤立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如影随形,这让中概股在海外资本市场的估值也遭到殃及——谁说美国市场就是完全自由的商业市场呢?事实证明,它并不是。
中概股在美股等海外市场上遭遇了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叫人家小甜甜,现如今就叫人家牛夫人了。逻辑其实都是一样的——你代表的是中国。
这就是希音这家最具潜力的独角兽寻求在海外上市却始终风雨飘摇的根本原因。
这个逻辑可以成立,前提是它“甘愿”成为中概股。
很显然,希音是不“甘愿”的。从其开始寻求海外上市以来,各种动作都在指向同一个内核——剥去“中国脸”,改成“全球脸”。
现在的希音,从法律层面而言,已经是一家新加坡公司了。这种改头换面,为的就是让美国人(海外投资者、审批者)相信——希音没有中国口音,而是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
至于美国人信不信呢?很显然美国人也不是傻子,这几年以来,他们并不信。这才有了希音美国上市不成退而求其次想在英国上—SHEIN通过从其他国家采购订单来实现供应链转移,此举已经遭到相关部门的阻止。
2
如果不成立,那它就是“龙头股”
关税战依旧是催化一切的那把化学药剂。
在关税战之下,不仅是明面上的交锋,更关键的是背地里的较量。谁胜谁负尚未分明,窃以为以今日中国供应链之完整程度,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物质层面的对垒,而是精神层面的凝聚。
因为在物质层面,我毫不怀疑中国拥有全球顶尖的公司集群,并且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看也极具创新精神的那种牛X公司,比如希音。
回顾希音的发展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将ZARA的快时尚再次推向了新的天花板——传统服装巨头的市场响应速度是三个月,ZARA引以为傲的响应速度是两周,希音把这个数字直接变成了——5天。
这是让美国人无法想象的速度——中国速度。秘诀正在于中国拥有领先世界的超级供应链+数字化响应速度。
你看,都是中国市场上诞生的奇迹,有什么需要“去中国化”的呢?
并且尽管外人相信希音是一家好公司,但中国身份如鲠在喉,那么让这家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的逻辑就不成立了,原因就是两个字:中国。
这就是关税战的内核之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此时对于希音这样的“中国企业”而言,我认为它需要的不是继续在物质层面证明自己牛X,它已经证明过了,人家不买账;那就在精神层面求得归宿,像历史上无数次上演的中国企业奇迹一样,在中国当龙头股。
尤其在关税战的这个关键窗口,如若中国资本市场能迎来真正让消费者拍手称快的真巨头,比如希音,那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啊。
3
回来吧,希音
商人不能没有立场,更不能没有祖国。
这句话在近来的一系列风波中得到了铁一般的证明。
我相信希音的创始人和实控人们一定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上,希音的所有动作都只是试图在“掩耳盗铃”,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它——这是不可能的——稍有不慎则驶向反面,变成每个人都不喜欢它。
希音的创始人起步的时候就是做SEO的,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流量优化。这个品牌也正是因为同时具备了流量思维+广州服装产业链+跨境电商出海口,这才在短短数年间把ZARA老师傅打得找不到北。
现在,希音尽管是一家法律上的新加坡公司,但它在广州这个大本营依旧根深蒂固,塘西村、南村等地都在距离希音广州中心直线距离两公里左右,广州的服装产业链不止于番禺,此外还有中大面辅料市场、十三行服饰批发街等等,放眼全球都是一流的产业集群,所谓超级产业链在广州是具象化的,从面料、辅料到服装加工各个环节,全都与希音的“小单快反”极致化需求完美匹配。
希音,离不开广州,离不开中国。
与其如此,倒真的不如回来吧。
苦苦地寻求海外上市,选择当一个全球游子,走哪都受委屈;或者回到中国,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坐实自己快时尚中国独角兽的身份。
此时此刻,中国的资本市场也需要希音,若此时能够回来,可谓游子与母亲的双向奔赴。打赢关税战或许不是我们唯一的需求,更关键的是在此历史契机之下,让中国消费者、中国企业、中国人们都能提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们厉害,而是本来就该是我们的东西我们要自己凭本事拿回来。
就看希音,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