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Galina Nelyubova
美国时间4月2日,随着特朗普在“对等关税”行政令上落下一笔,悬在全球贸易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还是挥了下来。
首当其冲受到这波致命冲击的,除了不断飘绿的全球股市,还有即将IPO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希音(Shein)。作为全球前三的快时尚巨头,希音原本为了躲避美对华的“关税大棒”,有意将产业从广州迁至越南胡志明市。然而,在新一轮围剿之下,曾被视为避风港的越南如今也是风高浪急。
当跨境贸易的转动齿轮频频受阻,这一次,站在风浪前沿的希音又该怎么走出困局?管中窥豹,希音供应链变局背后,跨境贸易企业在地缘政治和经济规则重构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又将何去何从?
去中国化后,理想国却秒变“杀猪盘”
希音的故事要从2008年开始说起,彼时许仰天在南京创立了一家主打婚纱礼服的公司,销往欧美。这也奠定了品牌未来十几年的发展:作为一家典型的跨境中国企业,希音延续在中国生产成衣,在美国、欧洲及亚洲线上销售的模式,短短十几年内将业务扩展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核心业务不在国内,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希音都是一家并不为国人所知的企业,甚至多数投资人也对它知之甚少。不过只要知道的人,谈到它的成功时必然提及其“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模式。“小单”意味着小批量、多规格,一个订单可能就下几百条拉链,甚至最小的时候,是只有十几条的试单;而“快反”则意味着如果销售趋势好可以快速返单。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成本低、速度快以及灵活性高。从面料供应商、染色厂、辅料商到成衣厂,依托广州番禺“希音村”的供应链,设计周期最快3-7天,通过与几千家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实现快速生产,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时捕捉潮流,生产小批量试水热销后再加单。
得益于中国供应链优势和彼时美国对小额包裹的豁免政策,创业初期的希音一路高歌猛进。从2013年至2020年希音共完成6轮融资,2022年完成F轮时估值高达1000亿,一度超过H&M和Zara市值总和,被媒体誉为有望成为中国消费领域第一家问鼎千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
事实上,希音和广州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前者根植于广州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后者也在这十余年里形成了高度协同和先进的产业集群。
然而,随着特朗普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中美和平时期的贸易政策红利逐渐消退,中国企业出海的环境发生变化,希音的IPO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它面前的选择:以一家中国企业抑或是境外企业的身份上市?
和平时期,中企身份海外上市显然好处很多,一来为国争光;二来能拿到更高的估值。但在现如今,中美贸易硝烟弥漫,关税战笼罩在全球化上方的背景中,中企在宣称“自由、民主、公平”的海外市场上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显而易见。
考验企业战略定力和长远格局的关键时刻来临。过去的华为和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Tiktok显然经受住了,而从希音的各种动作来看,它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一是改头换面变更主体成为新加坡企业;二是供应链外迁越南。
2021年,希音将注册主体从中国变更为新加坡公司“Roadget Business Pte.”,这一搬迁被认为与希音的全球化战略和上市计划有关。对此,希音强调其全球性身份,并表示广州仍是重要运营中心,新加坡更多承担管理与国际化职能。
2025年,有媒体报道,受美国打击中国小商品免关税进口政策影响,希音向部分中国供应商提出“越南布局”要求,并承诺给予30%的价格溢价和优先订单分配权,以鼓励供应商赴越南设厂。随后,希音否认了这则消息。
不过文中还提及鼓励措施已筹划数月。2月19日希音招聘官网上开始招聘高级信息技术专家,主要负责招聘当地关键业务人才,职位工作地点位于胡志明市。从岗位职能来看,希音似乎正为搭建越南的人才体系做准备。
消息一出,谣言越演越烈,希音也因此卷入“越南迷雾”。事实上,不只希音,近段时间许多跨境企业也都深陷迷雾之中。从近些年市场的变动中不难看出,为了绕开美对华的关税墙,希音等一众出海企业一直在努力推进自身供应链多元化战略。
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这种妥协似乎无可厚非。那么问题来了,希音们的一再退让能换来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风浪一波接一波,希音们退无可退
答案当然是NO !!!历史经验早已证明: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希音已经是一家新加坡企业,但如果这种抖机灵的方法有用,Tiktok至于被折腾成这个惨样?前车之鉴才刚发生,虽然听证会过程有点离谱,但美国人也不是真傻子。人家认定了你是中国企业,那不管你怎么72变,也很难撕掉这个标签,这直接体现在希音被迫一再推迟的IPO计划中。
不过,正如很多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人一样,既然换身份行不通,希音只能转变思路从供应链着手。一位参与希音供应链规划的高管表示:“最理想的情况是将设计、研发、样品打造和高复杂度产品留在中国,将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转移到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为实现这一“中越联动”策略,希音一边加码建设智慧供应链体系,投资超百亿深化以广州为中心,辐射肇庆、佛山、江门等城市的智慧供应链矩阵。资料显示,位于广东肇庆的“希音湾区智慧产业园”项目已验收交付,预计年内正式进驻使用。同样位于肇庆另一个产业园预计年底竣工。此外,广州增城“希音湾区供应链”项目也已经开工。
另一边则俏咪咪把目光转向越南。作为最近几年全球供应链中东南亚的“当红炸子鸡”,越南具备多项优势:首先是关税问题,过去越南与美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服装出口可享受5%-10%的优惠关税;其次是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最后是相对较好的产业链基础。种种优势似乎都在表明,越南是中国最佳的承接地。然而,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越南短板很明显,比如原材料依赖进口、劳动力效率较低以及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等,这也导致企业进行供应链切割时,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从广州到胡志明运输还有前后拆卸安装磨合时间,除了可以计算的显性的搬家运输费用、停工损耗,还有人员磨合等各种隐性成本巨大和各种审查,更别说还有会危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比如希音的“小单快反”供应链模式。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新一轮关税大棒落下,新的风暴不仅更猛,也变了方向,曾因关税获利的越南也受到冲击。与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相比,这一次,美国的加税不再只针对中国本土制造的产品,而是“外溢”到了第三方制造链。这意味着,就算中国企业在越南设厂出口美国,也会被纳入打击范围。
当前的形势下,希音等跨境企业似乎已经无处可躲。去低关税的地方重建供应链,或是去美国建厂组装都不太现实,治安、成本、工人素质、地方合规……都是问题,经营不确定性极高。
更何况,面对朝令夕改的美国,对别国增加关税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比如下令对墨西哥商品加征25%关税后仅两天,又下令暂缓征税,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加拿大等国。对此,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特朗普上任以来采取的关税政策“混乱、反复无常且史无前例”。
这种反复无常不仅导致各国关系异常紧张,也进一步推动了逆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让希音们陷入更大的风浪之中。
后全球化时代,跨境贸易将走向何方?
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美交锋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现如今全球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来自中国的重构。比如AI领域,美国试图通过芯片和半导体用算力卡住中国的发展,结果DeepSeek横空出世,用更少的算力实现了更优异的模型狠狠打了他们的脸。又比如文化领域,中国人自己制作的动漫电影《哪吒2》登上全球电影TOP榜单,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我命由我不由天。
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用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脖子被卡住,当外迁躲不开,那就去修炼内功,寻求更大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前几天广州市商务局针对近期外媒传出“希音供应链转移”消息作出了回应:作为从广州成长起来的全球化企业,希音持续在广州为核心的国内供应链加码布局和投资,今年一季度在广州的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
谣言不攻自破,暗流却仍在涌动。
事实上,希音的困境不仅一家的难题,更是全球供应链重构浪潮下,无数个依赖“中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与其抱着躲开的幻想“逃离”中国到处飘摇,或许扎根国内和无数中国企业一起顶风逆行,重构全球产业主导权才是最佳出路。毕竟,越南的滑跪教训已经警示,妥协换不来尊重,实力与定力才是博弈之本。
展望未来,大国博弈的故事还在继续。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场,谁更有战略定力和实力,谁就更有可能定义未来的规则,大国如此,企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