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市场这片红海,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巨头为求新的增长曲线纷纷跨界破局。近年来,小米、华为、OPPO 等品牌跨界动作不断,有人投身造车热潮,有人发力机器人领域,好不热闹。
小米、华为等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搅弄风云, vivo 却剑走偏锋,毅然投身消费级机器人赛道。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vivo正式宣布成立机器人实验室(Robot Lab),并首次披露其进军家庭机器人领域的战略规划。
这一消息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
有人认为,vivo 凭借 30 年的技术沉淀与市场积累,此次入局或将搅乱消费级机器人市场格局,为自身打开千亿级的估值空间;但也不乏质疑之声,觉得 vivo 不深耕手机主业,贸然跨界机器人领域,前景未卜。
核心业务稳健增长
作为中国“华米 OV”四大手机厂商之一,过去十余年,vivo 搭乘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的东风,尽享行业红利。即便在竞争堪称“卷出天际”的2024 年,vivo 依然凭借自身实力,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4年vivo以17%的份额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出货量4930万台,同比增长11%;华为以一个百分点之差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16%,出货量同比增长37%;苹果、OPPO和荣耀分列三到五名,市场份额均为15%,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vivo 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精准的市场策略。
通过敏锐捕捉线上线下渠道机会,积极与运营商展开深度合作,并配合恰到好处的营销投入以及行之有效的产品策略,vivo 成功在入门级到中高端各个细分市场站稳脚跟,持续巩固了自身地位。
以vivo X200系列为例,该系列手机在性能、通信、续航等多方面全面升级,不仅配备了蔡司2亿像素APO超级长焦、第二代全大核3nm天玑9400处理器、蓝图x索尼LYT-818主摄传感器等顶级影像配置等等,辅以vivo强大的渠道资源和品牌力,销量猛增。
然而,整个智能手机产业增长放缓的大趋势,给 vivo 敲响了警钟。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85亿台,同比增长4%。同期,全球手机市场的出货量为12.2亿台,同比增长7%。
总之,vivo 的手机业务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事实不容忽视,促使vivo寻找新的增长点。
抢滩机器人赛道
在科技行业的风云变幻中,跨界布局成为诸多手机厂商寻求新增长曲线的关键策略。vivo,毅然进军机器人赛道,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自身技术实力的支撑以及庞大用户资源的底气。
一方面,vivo 在 AI 领域的投入与积累,为其跨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来,vivo AI 全球研究院的设立,彰显了其对 AI 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二来,旗下的蓝心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为机器人的智能化交互与任务执行提供了核心算法支持;三来,vivo 组建的 1000 + AI 团队,汇聚了大量专业人才,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能力。
更关键的是,vivo 在端侧 AI 和影像能力上拥有长达 30 年的经验沉淀,而家庭场景机器人需要精准的环境感知、图像识别以及智能决策能力,这些都与 vivo 在手机影像技术和端侧 AI 优化上的积累高度契合,使得其技术迁移与应用得以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庞大的用户基础与丰富的使用场景,是 vivo 进军机器人市场的又一底气所在。据了解,vivo 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市场国产手机份额第一,年生产能力近 2 亿台,销售网络覆盖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数量超过 5 亿。
如此庞大的智能设备用户群体,不仅为 vivo 带来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真实使用场景。通过对用户家庭场景需求的深度挖掘,vivo 能够开发出更贴合用户实际需求的机器人产品,实现从手机业务到机器人业务的场景延伸与协同发展。
简单来说,vivo 进军机器人市场,是在行业发展大势下,基于自身技术、用户资源优势的战略选择,而此举也并非毫无压力和挑战。
首先,如何突破现有用户画像的限制,吸引高消费能力、对科技产品接受度更高的用户群体,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vivo 手机用户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男女比例约为 4:6,收入在 1000 - 3000 元左右,而机器人产品往往单价高,普及难度大。
其次,vivo 必须摆脱传统手机厂商的“硬件思维”。机器人市场需要的不仅是硬件的堆砌,更需要软件算法、系统集成以及持续的服务运营,若仅依赖供应链整合,vivo 很可能沦为 “高端方案整合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机器人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未来,vivo 能否成功跨越用户画像与技术模式的障碍,将决定其在机器人赛道上能走多远,而这一跨界尝试也将为科技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新的思考。
跨界之旅任重道远
科技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各行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融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对于vivo而言,将自身从单一的通讯工具提供商转型为多元的智能硬件提供商,是顺应市场大势之举。
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其中家用细分领域增速最快。政策层面,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
这一系列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都为 vivo 进军机器人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这注定是一段充满荆棘的漫长征程。
一方面,消费级机器人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和需求尚未完全明确。
当下无论是特斯拉、宇树、智源,还是波士顿动力等涉足该领域的大公司,都在技术和实际落地方面,面临着能耗、安全、交互等重重挑战。业内普遍认为,距离家用机器人大规模落地仍需 3 - 10 年时间。
另一方面,vivo 布局机器人市场,虽然有着明确的战略方向:聚焦于机器人的“大脑”和 “眼睛”技术研发,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全方位且艰巨的。
比如:vivo需要准确把握家庭机器人的产品定位和定价策略。如果产品定位不准确或价格过高,可能会导致市场接受度低,影响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反之,如果价格过低,可能会压缩利润空间,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综上所述,在消费机器人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兴领域,vivo 唯有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与产业链优势,精心构建产业生态,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从智能手机厂商向多元智能硬件提供商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