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8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收入同比大增61%,创IPO以来最高增速,其中,天猫实物商品GMV同比增长49%,连续第二个季度领跑行业。在看其身后,大讲资本故事二季度却依然亏损4.030亿元(来源引用第一财经日报)的京东,更加暴露了其在阿里阴影下大写的尴尬。
易观数据:京东越追越慢 市场份额已不足天猫一半
凭借着新零售商业生态的“开花结果”,阿里旗下尤其是天猫的持续高速增长,使身后的京东与其差距越拉越大。据Analysys易观日前发布的《中国网上零售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7-9月,中国网上零售B2C市场交易规模为985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1%,天猫以59.0%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而京东市场份额则下滑为26.9%。
按照Analysys易观的分析,二季度是电商市场的常规淡季,但也是为三季度和年末销售旺季蓄势冲刺的关键时期。天猫引领的新零售兴起成为明显趋势,让电商平台、线下零售、品牌厂商等参与者都发生革命性变化,同时也及时的反应在市场份额上。
相对于天猫在巨大体量下的商品交易额(GMV)连续两个季度创下49%的同比增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习惯性“对标”天猫的京东能够拿出来讲的业绩实在太少。此前京东Q2财报显示,京东增速已经落后天猫3个百分点。如今市场份额差两倍还多,增速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到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作为追赶者,京东已经不可能追上一个遥遥领先且跑得更快的人。疲态尽显的京东,只能在资本市场上不停讲“故事”,以勉强找到存在感。天猫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也让京东在“增速故事”终结之后面临更大的困境--在体量远不及天猫的前提下却失去了增速与增长动力;在天猫新零售布局与阿里巴巴经济体规模效应对照下,京东的单一线上渠道本质凸显为其根本短板。而这一切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京东与阿里在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差距。
阿里新零售“一骑绝尘” 京东“早衰”后续增长乏力
此次阿里二季度创记录的增速以及天猫的高增长,其根本原因得益于中国消费的巨大拉动作用,与新零售所带来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商业生态。依托精准的消费者洞察以及科技创新,阿里为用户提供的价值不断增加。同时,通过新零售战略将线上线下整合打通,消费者享受到了优质的商品、更优化的客户体验以及随时随地购物。新零售的“福利”进一步刺激了消费,也快速地拉动了整个阿里的增长。
相比于阿里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京东似乎还在走过去的老路。虽然,今年以来京东尽力高喊改变单一线上渠道本质的消息,刘强东甚至亲自撰文提出“无界零售”概念。然而,现实情况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京东建立于自营和物流上的竞争底牌,决定了其品牌、商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自营模式又不可避免地必须自己做产品采购、网站、支付、仓储、物流和客服等所有环节,任务异常繁琐,难以实现与控制。而规模的增长会给这一系列环节带来几何级的难度增长,极大影响消费者端的体验,再加上盈利压力越来越促使京东与上游厂商争利,盈利与增长愈发两难,最终影响到增长本身。
一直将亚马逊作为标杆的京东,从完全自营到半自营半开放平台,也一直在经营模式上摇摆不定。如果一味地效仿亚马逊,京东需要承受长期不盈利带来的压力,只能靠着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勉强支撑起艰辛的财报数据。但是其“短视”的商业模式存在天然的“天花板”,问题十分致命。今天你可能做得很愉快,但是规模增长后就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在物流方面就优势不再,进而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下滑,如今京东市场份额不足就是其“早衰”症状的显现。
追赶目标,持续扩大领先优势,盈利能力不足,商业模式后遗症开始显现……如今的京东更像一位年轻时透支身体的“老人”,已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开始“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