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单车起死回生,ofo尴尬了。
共享单车企业倒闭,在2017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倒后找到接盘侠,也没有什么好奇怪。但已经躺在死亡名单许久的小蓝单车,近两日却闹得满城风雨,可谓让大家长了见识。而之所以会如此,当然离不开背后的神医圣手——滴滴。
原以为滴滴与ofo之间仅仅是不合而已,小蓝单车的复活让大家意识到其实二者已接近决裂。最大的机构股东成了自己发展路上最大的阻碍,成立三年时间,ofo是如何一步一步至此?从ofo的路径来看,从A轮到N轮,创业者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投资人?
来源:熊出墨请注意
滴滴成ofo独立发展的最大阻力?
最大的投资人成为自己独立发展和继续融资的最大阻碍,说的就是ofo和滴滴。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已经先后参与了ofo的四次融资,已经是ofo的最大机构股东,手中股权仅次于创始人戴威。也因此,外界一直有传言称滴滴想要将ofo收归到自己的战略体系之下。
2017年4月,滴滴为ofo提供流量入口,在滴滴的客户端内可以直接使用ofo提供的服务,7月又空降三名高管到ofo担任要职。至此,滴滴的想法很明显,本以为ofo改姓滴滴将成为必然,但ofo并没有如滴滴所愿。11月时,三名滴滴系高管集体“休假”。ofo和与自己最大股东的较量也从幕后搬到了台前。公众开始意识到,二者已经出现不合。
“如果当时腾讯投的是ofo,那现在战局可能就不会如此了”,一业内人士向熊出墨请注意表示,腾讯投了摩拜,滴滴与ofo这场战争变得异常敏感,双方这才越闹越僵。
滴滴或许是看到通过ofo来补齐自己在出行领域的这一缺口可能性在降低,于是便开始了其他动作。前段时间推动ofo与摩拜合并的大潮中,有质疑声称,只看到朱啸虎在台前大力鼓吹,ofo的第二大股东滴滴却一直无动于衷,这其中有没有蹊跷?
随后的事情大家也都已看到,ofo与摩拜合并无果,小蓝单车复活。至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滴滴是想明白了,大费周章的去招安ofo不如自己去做,于是便有了近两日收购小蓝单车和内部孵化“海棠”共享单车业务的消息传出。
互联网公司疯狂融资已经成为了新常态,如何保证资金涌入的同时,创始团队的核心话语权不被侵蚀,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这一点上,京东对深陷融资沼泽的ofo或许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刘强东采取的AB股权制很好地解决了股权稀释问题。京东的股权结构中,刘强东在股权之上虽然并不占优势,但是投票权却独握80%,其他机构一再增持也并未能冲击刘强东对京东的实际控制权。
同赛道内不可避免之碰撞
让与自己所处同一赛道的滴滴成为自己最大的投资人,可能是ofo陷入被动的最大原因之一。
ofo和滴滴同属于出行领域,而未来的趋势是两个轮子与四个轮子必将融合到一起。摩拜于12月29日在贵安上线的共享汽车服务,首汽等网约车相继开通共享单车入口,以及各大地图导航应用中共享单车的加入都在映证着这一发展趋势。滴滴对ofo觊觎已久,相信与此也是分不开的。
找到同一赛道的巨头做自己的投资机构,可能在前期发展阶段并不会有不适出现。但毕竟是在同一赛道之中,早晚创业公司与投资机构的业务会有所交叉。绕到一起之后,投资机构对创业公司的干预也就成了意料之中。
这一背景下,只有新的玩家进来,才能给ofo继续独立玩下去的机会。熊出墨请注意曾在之前的文章《投资人热推合并的谎言背后 共享单车下半场之痛谁来负责》中预言,要打破被投资人绑架的魔咒,摩拜和ofo们只有引入更多的投资机构来平衡这种力量。
1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ofo完成了一轮由阿里主导的新融资,数额高达10亿美元。且有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将进入ofo董事会。对此,阿里和ofo方面还没有发出回应。
很显然,一旦这一消息属实,也意味着ofo抱紧了一更粗的大腿,但同时又陷入了是否要站队阿里的纠结之中。但眼下ofo很难如愿,据懂懂笔记的文章透露,ofo新一轮融资已经谈拢,但始终没有拿到滴滴的签字,资金就无法到账。
与投资人所处同一赛道往往意味着有更多入口、流量和资源的倾斜,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多的不确认性。ofo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相信经过这几次博弈,ofo自身也意识到,先后四次伸出援手,最大的机构股东滴滴,显然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阻力。
资本乱战棋局的恶果
ofo与摩拜创立以来疯狂的融资,一定程度上将自己引上了资本占据主导权的悲剧宿命。
ofo与摩拜先后成立于2014年和2015年,短短两三年能够发展到行业领头羊实属不易。但近期沦落到一再为投资机构所逼的尴尬境地,二者或许也应该反思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ofo和摩拜自2015年分别拿下天使轮以来,此后的融资如开挂一般,速度与金额都令人侧目。在2016年双方先后完成了各自的5轮融资,并且投资机构众多。2016年投资ofo的机构就有金沙江创投、东方弘道、真格基金、经纬中国、小米科技、顺为资本、滴滴等;摩拜这边也是如此,创新工场、熊猫资本、红杉资本、腾讯等都在其股东之列。
2017年在其他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倒闭离场之时,ofo和摩拜却仍逆势生长,再次获得大额投资。摩拜于6月时获得了超6亿美元的E轮融资,7月时ofo的E轮融资金额更是达到了7亿美元之多。
有了资本支持,ofo和摩拜成长十分迅速,坐稳了共享单车领域的前两把交椅,但同时他们也给自己挖下了一个大坑。“ofo与摩拜的处境,确实不乐观”,前段时间面对投资人一再逼婚,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合并之后资本套现离场,留下两创业公司自生自灭,ofo和摩拜自然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但奈何在多轮融资之后,创始团队手中的股权一再被稀释,话语权已变得越来越轻。各方利益纠葛之中,ofo和摩拜处境尴尬。
实际上,投资人想要套现离场也无可厚非,ofo和摩拜的战线拉得实在是太长。本来投资人可能想着一年能够回本,但赤裸裸的现实告诉他们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机构直接站出来表示,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根本是走不通的。微薄的营收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巨大的损耗和日常运维成本,更何况还动不动就推出免费月卡,如此一来更是入不敷出。
于是便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共享单车企业迎来了“寒冬”。2017年多家共享单车相继倒闭离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ofo与摩拜能够活下去不是因为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优良,而是依然有钱可烧。
但投资人并不是慈善家,在商业模式不清晰的如今,无法补齐自己生态的闭环,投资人没有耐心再继续等下去。
有鉴于此,创业公司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日后将如何发展,在选定之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甄选投资人,对创业公司来说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不然,未来等着你的,可能就是ofo正在面对的。
来源:熊出墨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