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居龙见
2018开年之初,似乎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小众的机甲文化会突然流行。
然而对于《机器人争霸》这档爱奇艺的S+科技网综团队成员来说,市场的火爆又似乎尽在预料之中。的确,3月29日上线的这档节目,前两期播放量就超3.2亿,至今上线6期,累计播放量突破7亿。狂热的“机油”们已将每周四设置为固定的《机器人争霸》追新模式,锤击、竖转、弹射等一连串机器人格斗新名词逐渐挤进主流社会的词汇表。进入4月份,那些对机器人格斗还一无所知的人,瞬间会产生“夏虫语冰”的时代脱节感。
只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逐渐升温,就连《机器人争霸》制作方本身也没料到,节目暗含的普及科技文化的诉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众所周知,机器人热闹格斗的背后,除了各家机器人俱乐部的实力较量,更多体现出不同参赛者所在国家机器人产业格局的高下,以及工业设计、电机制造、芯片研发等方面的竞争力。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国内芯片等高科技短板的讨论,势必导致当下舆论对科技强国的高度关注,与时代语境合拍的《机器人争霸》想不走红都难。
消解小白与冷科技张力,培育科技新文化土壤
《机器人争霸》走红的秘诀之一就是,安排明星参与机器人格斗,利用明星的引流作用冲破机甲文化的小众圈层,通过巧妙设计的剧情式真人秀让机器人呈现故事与温度,把机器人文化介绍给社会大众。
毫无疑问,对制作方来说,与以往嘻哈、街舞等真人演绎的节目不同,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真人秀如何呈现是个巨大的挑战。制作方设想了以机器人格斗全球联赛为故事主线的剧情式真人秀,邀请Angelababy、李晨、林更新及盛一伦担任明星团长,在《声临其境》中圈粉无数的赵立新做主持。在首期节目中四位明星首先展开格斗,随后是专业队员进行比拼。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些明星对机器人格斗一无所知,未免降低了竞技本身的观赏性。实际上,制作方如此设计也是吸取此前国内机器人格斗节目教训的结果。今年在《机器人争霸》之前,也有地方卫视推出类似节目,终因过于强调专业性而失于平淡。而按照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争霸》总监制陈伟的设想,这些明星其实跟很多观众一样都是机器人格斗的菜鸟,节目就是要让这些明星菜鸟引领观众,随着明星团队的组建,战队成员逐渐教会明星格斗技巧以及修理机器等,这样团队成员之间逐渐产生感情,而且关于格斗机器人的故事也丰富起来。由此,通过明星这个媒介,观众与高冷的机器人科技产生了感情连接,从而突破小众的机甲文化圈层,达到在更广社会层面传播机甲文化的目的。
《机器人争霸》能在网综的娱乐性与专业性上找到最佳平衡点,除了此前嘻哈与街舞等节目积累的经验外,还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制作方的初衷。节目立意就是希望打造新文化的载体,最大限度地激活符合年轻人的新文化。结合当下中美贸易冲突,不难看出爱奇艺打造的网综节目确实在引领科技新文化方面快人一步。业内人士都知道,目前美国高举制裁大棒是因为其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有独有的专利技术,而这些专利是美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科技文化孕育出来的。要摆脱国外的科技封锁,就要逐步在年轻人中培育科技新文化的氛围,让年轻人乃至全社会意识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而《机器人争霸》收视主体正是年轻人,数据显示,该节目35岁以下受众占70%-80%,30岁以下占60%-70%。整个节目所表现出的工程师文化深入地体现了节目的科技含量,从设计、制作、组装、测试到操控,无不让受众感受到创造的力量。实际上,通过娱乐方式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是新鲜事。80后、90后们熟悉的《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动漫都带动了相关产业在年轻人中的普及。《机器人争霸》也同样有带动机器人科技走热的潜力。
观赏性与对抗性兼备,探索科技强国之路
《机器人争霸》走红的秘诀之二,在于节目把专业基础上的对抗性与对战结果的不确定带来的观赏性这两大要素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5月3日BO3赛事为例,Angelababy的龙鳞带伤迎战李晨的战斧,加上此前龙鳞已经败给战斧一次,因此Angelababy非常紧张,认为这场必输无疑。一开始战斧也不出所料对龙鳞穷追猛打,就在人们以为龙鳞已无力回天之际,战斧的斧头打到龙鳞高速旋转的机体上,因用力过猛将自己掀翻在地,最后读秒被K.O。这一奇迹大反转让观者大呼意外。不得不说这种剧情设计极大地扭转了受众常规性的心理认识轨迹,给比赛结果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与不可预测。这些情节也有利于把更多“机油”之外的受众拉到屏幕跟前,扩大机甲文化的传播范围。
说到对抗性,节目组将参赛者不分国籍地随机组合,不同明星组成的战队中既有国内机器人战队,也有国外战队。纵然没有刻意突出国别对抗,但国内机器人战队的表现显然更受关注。不可否认,国内战队与国外参赛者之间差距是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国内战队就没有取胜的机会。首期节目中,中国战队连败三局,此时福州大学的毒牙出场,顶住压力一举战胜英国的赤焰暴龙,大大振奋了国内队伍的士气。而BO3赛事中,此前频频掉链子的国内竖转机器人追魂刃对抗全美最强滚筒火蜥蜴,后者是同级别内行驶速度最快的机器人,但追魂刃换上贴地宽铲,顶住了火蜥蜴的凶猛进攻,最终获胜。虽然场上有实力不可小觑的中国战队,但更多的是国内暴走精灵惨遭美国万向轮横转机器人“小跳蛙”完虐这种例子。
节目制作方这种赛制设计有利于国内队员近距离学习国外同行的操作技巧,了解他们如何制作与操控机器人。但不得不说,国外对机器人制作方面有些技术还是实行封锁的,如国外有些高质量的电机无法进口。而且在芯片方面,现有的机器人芯片多借用电脑或手机中的芯片,而我们都知道当下国内上述芯片中的高端部分大部分都依赖进口。通过机器人格斗赛,国内参赛者可以看到双方差距所在,也可以激发国内相关行业的参与者努力加快研发速度,尽快实现人工智能芯片等相关部件国产化。正如高层决策者提到的,核心高科技是国之重器,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到自己手里,只有靠自主研发。
制作这档节目的爱奇艺虽然立足泛娱乐领域,但同样具备强烈的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如节目的slogan提出的:硬碰硬,正面刚。要掌握核心科技,只有通过普及推广机器人文化等实实在在的工作,才有望迎头赶上并弯道超车。《机器人争霸》除了节目播出,还利用爱奇艺平台强大的影响力,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包括机器人文化在内的创客文化。如设置了三种投票方式,“机油”们可以对最喜欢的机器人投票;线下在上海等地举办小型机器人擂台赛,现场吸引青少年参加比赛,让他们近距离了解机器人初步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增强动手能力。
挖掘节目IP潜力,搭建机器人产业链
靠着剧情式真人秀这一概念,爱奇艺努力让嘻哈、街舞与机器人争霸等节目朝故事化叙事方向靠近。正是有了故事性,这些节目才有了打造IP的潜力。
具体到机器人竞技,要做大IP,还是要遵循市场机制,把从上游的战队培养,到中游内容部分的赛事,再到下游的媒介,包括配套的人才培训、场地运营等各个环节打通。实际上,早在1998年央视就播出过英国的《机器人大擂台》节目,在当时虽然也短暂地引发了科普机器人科技的热潮,但并没有持久。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国内机器人产业没有像今天这么大面积铺开,一方面就是节目引进方没有培育产业链,打造IP的意识。
因此,要让节目形成IP并开花结果,就得有系列市场化举措。具体到《机器人争霸》节目本身,制作方在节目播出的同时,授权3C、服装及玩具等衍生产品;节目收官之后,还计划组建专门团队负责举办线下赛事,普及这项运动,真正打通普通大众与机器人文化之间的隔阂;同时与参赛选手、明星等合作踏实开展机器人格斗培训。
节目制作方上述行动的方向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恰相符合。目前国内机器人正处于发展的早期,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代消费及人机交互的中心。而作为机器人神经中枢的人工智能芯片是典型的长跑道行业,包括电机及传感器等配套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型人才。只有通过正规的机器人格斗赛事拉动,并辅以机器人测试场地建设、人才培训,才能实质性地为机器人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当然,《机器人争霸》从单纯的节目到大型IP,乃至对机器人产业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尚需做出艰苦的努力,道阻且长,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