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年前告诉你,钱包会被淘汰,你肯定不相信,然而今天有很多人出门已经不带钱包了;
三年前,你不会想到生活中的水、电、气缴费都不需要跑网点,因为支付宝或是微信钱包会解决这些繁琐的问题,今天我们的生活的轨迹已经因此发生了改变;
两年前,你上保险的时候,应该不会相信纸制保单会消失,但今天我们真的已经拿不到纸制保单,一切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几下就完成了全部合约或是赔付手续。
……
作为用户,我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活便利。看上去,我们似乎离银行、保险公司越来越远,不用一趟一趟地跑网点,但他们又是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随时保持着关系。
新金融,在不知不觉间到来了。而由此引发的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也正在进入深水期。翻开新的一页,似乎需要更清醒的认知。
新金融:打破物理线下网点,无界、无形、无处不在
“传统金融行业的边界是守不住的。”华为企业BG金融系统部总裁刘利民如是说。
以前我们买房、买车贷款时,最发愁的就是跑银行。现在贷款的时候,银行几乎不会出现在用户面前,全程无接触。在4S店里或是售楼处,销售人员给你需要签字的文件,基本上当场就可以完成全部手续。由4S店的业务人员协助就可以完成金融服务,你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个金融服务背后联接的是哪家银行,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根本不需要跟你见面。
同样,今天买一个保险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在微信小程序里有微保,里面每一个保险都非常清晰,用户挑选适合的保险内容和金额,点击、下单。而我们,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个保险具体是由哪家保险公司提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和非传统金融机构更关注手机银行等渠道,操作模式和业务模式趋于简化,有更多的创新业务和产品出现。同时,新的玩家大量涌入,新的技术推动新的模式不断创造出来,他们与传统金融企业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
各种金融服务,正在慢慢“嵌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并且隐身在“幕后”——新金融时代正在到来。
什么是新金融呢?我们可以参考新零售来理解。
新零售是通过技术手段,以人为核心构建全新的应用场景,传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都被打散重新组合,以用户最需要的场景提供服务。
这里面注意几点:一是要素重构,传统的链条被打散;二是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随时随地随需;三是新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
以此来看,今天的金融服务是不是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以人为中心、技术为手段,重构所有的服务模式,无界、无形、无处不在,是新金融的特点。
正如《Bank3.0》作者Brett King预言的那样:“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数字时代的银行将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服务环境,提供以人和资产为核心的且不依赖物理设施的虚拟服务。
新金融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未来更多的黑科技登场,服务会变得更加“隐形”。在前端,作为用户我们可能就是在手机(其他智能终端)上点几下,或者未来对着智能音箱说几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服务。但后台要实现这些肯定并不容易,这对金融IT平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已经进入深水区。”刘利民认为。
新平台:打破樊篱从全联接开始
在所有的传统行业中,金融行业的信息化是最舍得投资,也是走得最积极的行业。但是,即使是一直最舍得投巨资,也一直在应用最新的技术,今天的金融企业也有些追不上新金融带来的变化。
“金融行业的信息化转型,也到了深水区,他们也面临几个很大的挑战。”刘为民认为这种挑战来自于几个方面。
第一,内向型的系统不再适合外向型的业务。
传统金融企业的IT系统,是“内向型”,基于已有的业务流程而搭建,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为了满足对内管理的需求,风险控制、流程合规、安全稳定都是首要考虑的。而今天的新金融业务都是“外向型”,以用户为核心,并且是与外界的各种业务直接联接,这时候传统的内向型系统就变得有问题了。
第二,“烟囱型”的结构使得业务间无法打通。
以前的IT系统都是以业务为主线,所以呈现“烟囱型”的结构,一条业务线是一个烟囱,而所有的烟囱之间不能完全打通,相互之间隔着很厚墙板,不能灵活重组。一旦上了新业务,内部就要重新立一根烟囱,还是相对割裂。
第三,封闭的系统不适应无界、无形的新趋势。
新金融是无界、无形的,那么对新平台的要求则是开放的、全联接的。以前的金融IT系统,为了安全,全部都是封闭的,不能轻易与外界打通,而未来则必须要开放接口,与多家外部公司的业务数据对接、互连互通,同时还要保证安全、风险可控。
“核心银行怎么改?下一代核心银行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架构来构建?应该满足哪些基本的要求?”这是当下所有银行、保险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金融企业过去多年都是投巨资在IT系统的建设方面,这造成两个结果:一方面让他们的系统很强大、很安全,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面向新架构、新需求转型时变得困难,不可能一夜之间推倒重建,需要找到好的突破口。
“所谓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全部在线上完成,至少是绝大部分可以在线上完成。”刘利民强调,这些金融业务在与外界机构对接时,用户应该感受到的是平滑的、无缝的联接,而不是割裂的。
所以,随着新金融的到来,对于新平台的第一诉求就是“全联接”,提供“以人和资产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实现价值的高速流转——这也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的第一特征。
华为与全球权威的咨询与服务机构IDC联合首发了《数字化引领银行业》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下一波银行业的变革将从“全联接”的银行开始,银行在技术和业务模式上将更加开放,传统银行和Fintech将演变成为有机的生态系统,转型后的核心系统将为银行业新的增长奠定基础。
而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如今的客户要求银行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提供全渠道、无缝式、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银行必须颠覆传统业务模式,借力金融科技创新,打造以自身业务为核心、融合科技创新的一体化移动金融生态圈。”
面对“新平台”的愿景,未来金融机构不再是单一的金融交易中心,而会发展为综合型的金融信息承载与交易的新平台,联接一切“人”与“物”,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新ICT:全联接、新技术、全能力
新金融的到来,倒逼金融企业的平台升级为新平台,而能够帮助金融企业完成新平台的服务商,则是那些具备新ICT能力的企业。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对吗?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变化:以前,帮助金融企业搭建IT平台的企业,我们称之为IT服务商。而今天,我们认为IT服务商已经不足以支撑金融企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只有具备新ICT能力的服务商,才可以做到。
我们知道,过去几十年,一些传统IT服务商为金融行业提供IT服务,他们的技术支持了过去几十年金融行业的成长与变迁。
“但是未来,这种模式恐怕很难会持续了。”在刘利民看来,以前IT服务商的业务可以向上追逐利润高的部分,是因为以前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对封闭,价值的体现在把垂直业务做深做透。而现在整个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业务变得无形、无界、生态化,IT服务商要帮助金融企业联接生态,并且能够支撑业务创新,这就需要从底层开始支撑。
从传统IT到新ICT的变化,懂懂笔记认为有三个要点:第一,联接变得更重要,也更为基础;第二,最新的技术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都不可或缺;第三,全能力,也就是能为客户搭建完整的平台。
“什么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一定是与科技创新捆绑在一起。未来没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公司,很难帮助企业实现业务创新。这就是华为的机会所在。”在刘利民看来,新平台对新ICT能力的需求,恰恰是华为的优势。
以招商银行为例,通过与华为的联合创新,招商银行旨在打造金融行业最顶级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为银行业务带来最快、最好的竞争优势,为招商银行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科技银行”贡献一份力量。
基于华为云FusionInsight大数据解决方案建立的招行信用卡统一风控平台,使得风险案件数降低了50%,半年减少损失超亿元,信用卡发卡时间从15天左右缩短到5分钟;再如招行现在已可以提供30万以下贷款的分钟级放款,也最早实现了刷脸取款和“一闪通”支付等创新服务。
刘利民表示:这些对银行的生产效率提升是巨大的,不仅仅尽快获得了客户,同时大大减少了后台处理业务的人员,包括成本。以此为契机,华为与招商在大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包括精准营销、风控、中小企业借贷,这些对于招商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而且招商银行未来也会以此能力,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这个合作。
在联接方面,华为过去30年时间都在做“联接”,恐怕是全球最懂“联接”的企业之一,所有的协议,所有的接口,所有的API,都可以高效解决。刘利民表示,华为可能现在是在所有的IT公司里面,以产品的门类是最齐全的,技术能力相对来讲也是比较齐全,这个对于银行要做一个联接一切的平台,华为的能力尤为突出,
在科技创新方面,华为多年持续在研发领域投入巨资,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形成优势。刘利民指出,华为可能是唯一一家业界公司同时在做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务,这对金融机构很重要,因为金融机构至少在一段时间里面,不太可能像其他传统行业一样,会走所谓的这个全公有云,但是,它也不会完全用私有云的方式来解决所有的这个业务问题,我们认为它是走混合云的架构,华为有这个能力提供混合云架构的。
在全能力方面,华为既提供公有云的服务,也提供私有云的架构。产品层面华为既提供智能手机、电脑,也提供物联网关、家庭网关、传感器芯片。华为公司既提供有线的网络,也提供包括5G在内的移动网络。既提供IP网络,也提供IT网络。所以,华为是一个具备全能力的、云管端协同的ICT供应商。
正是因为这样的能力以及持续多年的投入,目前华为已服务全球300多家金融机构,包括全球十大银行中的6家。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应用进入快车道,华为的潜力正被激发,在助力金融机构转型的同时,华为金融业务板块也正在进入爆发期。
【结束语】
新零售,新服务,新金融...以前我们总是说互联网要颠覆传统产业,其实今天看来不是互联网颠覆传统企业,而是用新ICT重构新的商业形态。
谁能够更好的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建立新的商业形态,谁终将与传统企业实现共赢。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