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在贵州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再次将科技产业及媒体舆论的注意力,集中在人工智能的企业应用落地上。
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源自本届数博会的年度主题——“数化万物,智在融合”,二是纵观大会前两天的很多分论坛,AI几乎都成为讨论的重要议题。作为全球首个大数据领域全球化信息交流的平台,第四届数博会正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当大数据作为生产资料、云计算作为生产工具已经成为共识,如何释放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产力变革势能(尤其在行业应用),已成为焦点。
“现在大家谈到AI,行业外的人认为是能说话聊天的机器人,或是手机上的刷脸和美颜APP,而企业管理者多数还局限在AI就是类似上ERP、升级一个信息系统。这些理解都有些片面,也容易让更多人对AI产生误区。”在行业数字化转型论坛上,一位来自物流行业的信息中心负责人感慨道:AI的确是热点,但也面临概念和认知纷乱混淆的问题。
他的焦虑或许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AI渐渐处于高度娱乐化和概念化的当下,从行业用户的角度,如何去了解AI的本质?如何从易用性、高性价比和安全因素方面去考量AI的价值?
用得起和用得好的内在逻辑
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
“AI已经不是独立的产品,也不是自闭环的系统,人工智能适用于大部分经济活动,包括深度网络模型,深度学习等等,让我们产生一个倍增的效应。我们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改变很多的行业。”在大会翌日的“数字融合·领航中国新经济”论坛上,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谈到了自己对AI的深刻理解。他同时着重强调,要让AI“高而不贵”,成为“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
这个普惠AI的提法非常独特,但是乍一听并不是很容易理解。何为普惠,又如何让行业用户能够易用、好用和放心?
对于这三点的诠释,还要先回到行业用户的角度,来看一下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落地过程中,他们的痛点和挑战在哪儿。从行业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在工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国内云计算产业规模在“十二五”末期已达1500亿元,而工信部去年下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到2019年将会达到4300亿元。
实际上,正是由于过去几年国内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才为人工智能落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目前国内云计算产业的整体渗透率已经超过20%,在工信部去年底下发的另一份文件《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更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在工业各领域的探索应用目标,包括数字化车间运营成本将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等。
可以说,未来三年将是AI逐步落地的窗口期,也是行业用户从困惑到付诸实践的过程。
而郑叶来此次提出的“普惠AI”,是基于华为云行业用户面临的挑战和困惑,给出的朴实答案。站在用户的角度说话,是郑叶来分析问题的特点,而谈到AI,华为自身就是使用者,也是从挑战和困惑中摸爬滚打过来的。
华为本身也是制造型企业,过去几年华为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完整改造了从供应链、制造、流程以及客户服务流程,近几年设备卖得越来越便宜,经营情况越来越好,这里面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了实际场景中存在的问题。郑叶来以华为自身实践于AI的经验来说明,这种“基本生产力”对企业成本效率的提升,已经在华为的制造、零售、物流三大核心环节上发挥了重要效用。
在制造方面,华为的PCB板以前焊接是靠人工,后面改变了方法,用机器识别图像来判断,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解决了人工巨大的工作量,整个人工的工作量减少48%,这对制造业企业来讲是非常大的提升。
而对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业务开展的华为而言,供应链和物流的合理优化也十分关键,郑叶来举例:“我们在深圳有108个供货点,我们根据物品的大小形状重量等等,多个参数提供一个最佳的装箱方案,通过陆运和海上的方式运到世界170多个国家,使我们装车率提升15%。华为的产品现在是越做越好,价格也没有越来越贵,经营也是越来越稳健。”
除此外,在零售上,华为通过AI技术实现千万级的销售凭证审查准确率达到99.5%,还有AI的风控,根据各个账号的登录行为识别出意图,基本杜绝了撞库扫号攻击。
尤其是在应对“合法数据获取成本高”、“AI人才匮乏”这两大行业挑战时,郑叶来表示“ 华为未来三年最主要是什么?就是如何开放我们的能力,让各行各业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让AI高而不贵,让各行各业用得起没那么贵,不仅用得起,用得好,更重要的要用得放心。”
为何要夯实“用得起、用得好和用得放心”
郑叶来提出的新见解,在大会现场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包括论坛主持人杨澜,也向他提出了问题:如何让用户切实体验到用得起和用得好。
“华为公司最早是在2012年开始在AI方面进行投入,当时的项目叫做诺亚方舟。因为不是上市公司,我们也没有对外去宣传这些研发的工作。过去几年,我们考虑更多的是AI如何在内部改造自己的生产制造和客户服务流程,包括物流、供应链等等,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实现了效率提升。所以未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变得高而不贵,不去造概念,而是埋头实干。”郑叶来强调,只有自身在改进和提升后,才能理解如何让AI应用更简单、更容易、更方便、更快捷,“并且输出这些能力,帮助用户能够用各种人工智能的算法、解决方和产品,去解决生产、制造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在郑叶来看来,这种思路正好印证了华为云曾提出的“有技术”和“有未来”两个提法。因为华为过去30年持续在ICT领域投入,积累了足够的技术与经验,所以“有技术”能够帮助行业用户少走弯路,减少试错成本和运营成本。而华为云提出的“有未来”,一方面是希望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能跟着华为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工业领域的大中型企业一起完成数字化转型。因此,通过“有技术”和“有未来”的思路,华为云的AI应用也为帮助行业用户“用得起和用得好”,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郑叶来强调,AI的落地是应用,而AI的基础是数据+算法+算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普惠AI”提出的第三点——“用得放心”,正是因为了解很多行业用户的心结,并为此与“三不”理念做出呼应。“在华为云成立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上不做应用,下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正是因为坚持‘三不’,华为云才会迅速获得了行业用户的认可。尤其是不碰数据,我们明确强调尊重客户的数据主权,不非法获取数据,不拿客户数据做商业变现,这也就给‘用的放心’打下了核心竞争力。”
华为云的“黑土地”本质是赋能
可以说,能提出普惠AI,首先是要自己先受惠。那么,华为云是否成功帮助其自身得到了实惠?
这方面,华为生产线上的检测员应该有发言权。在没有应用华为云EI以前,华为生产线上通常是一个工人要盯四台焊接机,然后用肉眼查看PCB板的缺陷。这种方法不但检验速度慢(公认每次检测要五分钟),而且经常出错,以华为近三年来的产能来看,这项工作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在应用华为云EI提供的AOI(自动光学检测)后,产线上大幅减少了工人的参与,这是因为AOI可对印制板的焊点进行设备固定检测,从而低了制造过程中的“错误”发生率。
由此带来的收益,是产线上设备成品率从99.2%提升到99.55%,员工的工作量也降低了48%。乍一看这个良率提升仅仅是千分之三点几,但是懂懂笔记算了一笔账,以华为去年数千亿元产值作为基数,每提升一个千分之一,就相当于是实现了一个“小目标”。
除了自身受益,华为云EI在城市交通治理方面也已经小露身手。例如在和深圳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合作中,华为云EI平台为合作方提供了千亿级的秒级搜索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管理部门在车辆违章识别和寻找失踪人员方面大幅提升效率。同样,EI平台在搜寻失踪人员、警力智能化调度等方面,也提供了巨大的能力支持。
虽然有了这么多成功案例,但是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目前国内传统行业的挑战仍有很多:数据资源的庞大和散乱(获取成本高),AI人才和应用能力匮乏,以及行业对AI应用缺乏经验,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一个能够懂数据、懂用户痛点的合作伙伴,是行业用户最迫切需要的。郑叶来强调,“在华为我们不说人工智能,而是企业智能。要先解决企业一个应用场景,解决完之后再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他指出,更多时候华为是一个商业管理者的角色,希望把复杂问题变简单,“因为把事情搞复杂了,就永远抓不住重点。”
因此,郑叶来坚信华为云目前基于EI平台面向各行各业构建的解决方案,有能力让企业复杂的AI应用开发更加简便,也能在未来满足企业多样化业务场景和海量数据种类的诉求。这其中,郑叶来对刚刚开放的“云智能数据湖”技术尤为兴奋,“试想一下,一份数据支持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无缝流转,多种分析引擎共享,简化数据服务之间的配合;同时开放格式,让用户数据上云免转换。这些举措,都是希望让AI更易用、更高效。”他再次强调,“这也正是我反复说的,华为云要做合作伙伴的应用、内容和云生长‘黑土地’的重要原因。”
让AI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这个“普惠AI”的理念已经提出。未来华为云将如何“使能”数智新时代,也将成为这次数博会的一道绕梁余音,引发更多行业参与者的思考。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