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顿饭的时间,换一次思维升级。”
如果问你,在2018与2019首尾交接之际,与什么人一起用一顿饭的时间,能聊出一次理念、思维的升级?
或许,这是一个要思考良久的问题。不过,在12月31日聆听了喜马拉雅与浙江卫视共同举办的“思想跨年”节目后,懂懂帮你找到了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谁?
吴晓波、马东、梁建章、余建军、王坚、郎平、黄执中、陈铭、肖骁……
为什么在2018年岁末会有这样一次思维理念上的“私享”盛宴?或许这个梗是一个理由: 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来最差的年份,但很可能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年份。又或许,这样一群有故事、有想法的人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精彩的画面。他们每个人的背景、经历、观念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对未来的希冀,或许是生活富足、美梦好眠;或许是不断的自我精进、看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他们同时也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变化对自身的影响,也都会有焦虑、茫然、欣慰与渴望的情绪交错。
而我们,得以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聆听他们分享对过去时光的回望,对未来冷静的思考以及无限的憧憬,也是一种确幸。虽然所有人都谈到了一个词——变化,但他们也倾诉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求索,同时彰显出了自己内心世界那些不曾改变的东西。
“私享”关键词——变化
“十年时间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对于一个个人来讲,是一个并不很长,也并不很短的阶段。”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从过去十年来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变化开始聊起。在他看来,十年前没有智能手机、3D打印和比特币,没有新能源汽车、柔性生产线和无人车间,没有社区电商、供应链金融、风投赛道,更没有中美贸易战……而在今天,这些事物都潜移默化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那么,我们也在今天问出一个问题,十年后会有什么是我们现在完全难以想象的呢?”
吴晓波自己尝试做出了回答:想象一下,2028年的今天,我们手中的手机会变成什么样子?它会不会是一个眼镜,一个植入身体的芯片,一块手表,或者直接是一种语言交互的服务产品。另外,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会不会普及?癌症会被攻克吗?人的寿命会不会延长到超过100岁?
吴晓波坦言,提出这些话题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科技各方面发展前景的信心。“但是开心之余,看到下面这一个话题大家可能会有点沮丧了——2028年99%的人可能会成为无用之人。”
说出这个担心,并非是吴晓波一个人的杞人忧天。美国作家雷·库兹韦尔,在自己撰写的《奇点临近》中就曾经预测,在某一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会超过人脑的速度,他把这个时间称为奇点。吴晓波强调,库兹韦尔预估奇点的到来会在2035年,但是在2018年1月份,他却在硅谷的一个大会上改口,“我错了,我当年算错了,计算机的迭代速度,比我当年想象的快得多,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在2029年。”
吴晓波同时引述了《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一段话:随着人工智能不断的进步,很多工作,很多跟标准、跟计算和冰冷相关的工作都会被替代掉——未来有可能99%的人会成为无用之人。
“我认为,精算师、年报分析师、理财师、牙医、司机、工人、翻译、导游、打字员、门卫、验票员、巡逻员、便利店营业员等等,这些跟标准相关的工作,跟简单劳动力相关的工作,都有可能被替代掉。”吴晓波表示。
这就是世界的变化,这也是外界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而且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无法阻止这种变化的发生。
“我想目前随着技术的变革,随着商业模式的变革,每一个人会发现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周围的事物,学习和工作,也会变得越来越陌生。那么有哪些人和哪些事,是不会被变化所替代的?”吴晓波举了四个例子来回答:令人心动(心碎)的爱情,温暖的拥抱,充满挫折的创业,对世界的好奇心。
在他心里,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善良的能力,是人们走向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岁月的根本的动力。“这些能力的保持,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仍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这些能力体现在一个国家里面,如果能像雨露一样洒遍这个国家的每一片草地,那么这就是一个有朝气的欣欣向荣的国家。”
吴晓波分析,在2018年与2019年的交接之际,我们很多人会带着迷茫、焦虑和彷徨,这个时刻最好的药剂是什么?“我认为是时间,有一个哲人曾说,所有的价值都可以还原为时间;马克吐温也讲过,喜剧等于时间加上悲剧。因此,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 一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改变了多少,除了我们的容颜,除了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我们的生命质量,我们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 二是我们跟这个国家,跟技术之间的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到底有没有进步,我们有没有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了这些困难?
- 三是此时此刻我们对自己还有哪些不满,我们每天是否问过“昨天和今天相比,我有没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面对明天,我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如果可以面对十年后的自己,你要对他说些什么?
“你对岁月说过的每一句话,它都会记得。”吴晓波一言蔽之。
听完吴晓波洋洋洒洒的一番话语,懂懂也在思考,从物质世界的变化思考内心的不变,从外在世界回归内在的平衡,是否是面对焦虑、迷茫时最好的良方?
诚然,吴晓波描述的很多变化,来自于科技的进步,而“私享”宴席上的嘉宾,还有几位更了解技术、更推崇科技变革的行业大咖,比如梁建章和王坚。那么在他们看来,科技对社会的改变是怎样的,人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变化?
作为携程创始人,梁建章近年来更多的角色却是人口学家。在研究人口发展问题的同时,他也在思考旅游、创新力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旅行对于一个社会,甚至对于一个生命的意义,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看到,分析旅行人口跟创新的关系,最终目的是研究创新。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创造力是最关键的。”梁建章的开场白很特殊,他抄起了吴晓波抛出的话题,“人可能会被AI、机器人所替代,但是创新力是机器不能替代的。面对未来,从自身能力的提高来说,你要保持创新力,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创新同样是最重要的。”
在梁建章看来,旅行与创新力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很简单,总结下来就是这两点:人的创新力是机器不能替代的;人口越多,对外的交流越多,而旅行越多,人的创新力就会越往上。
换个角度解读梁建章的话,可以理解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旅行,都会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继而吸收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创新能力,并以此来面对世界的迅速变化。
对于时间的变化,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也有着颇为独特的见解。他对于云和智慧城市研究多年,在他看来,一谈到城市就会谈到资源的问题,“但是静下心来去想,对人类而言,其实最没有可能再生的资源就是时间,我觉得这一点还是非常公平的。”
在王坚眼中,人类、地球的时间跨度对于整个时间长河来说是极为短暂的,而在人的有限的生命中,能够被有效利用的时间,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因为人的创造力是要他有时间被发挥出来“。在谈到未来十年、二十年面对世界变化的应对思路时,王坚的答案就是永远做一个“年轻人”。“对我来讲,什么是年轻人呢?就是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觉得地球离火星并不遥远的,那就是年轻人。只有想着我们到火星上,只是为了做一次旅行,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为了逃离这个地球,那就是年轻人。”
(相信)一切都有可能,就是年轻人——王坚如是说。
私享关键词——不变
以时间为坐标见证变化,的确有些玄妙的感觉。
而马东在与吴晓波谈到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时,聊起了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康波周期。虽然不是在主持《奇葩说》,但是马东还是在“思想跨年”的交谈中大秀辩论技巧,当然,吴晓波也毫不示弱。但在聊到了经济规律这一问题,两人意见却相当一致。马东表示,很多人感觉2018年贯穿自己内心的东西叫做迷茫,也叫做忐忑。“其实这跟我们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经济周期里面有关。”
对此,吴晓波引述了康德·拉基耶夫提出的康波周期里的一些观点,拉基耶夫在大量研究后提出:每60年会有一个大的周期,就是每隔60年左右会碰到一个很大的变革格局。“我们人生中大概每三四年会有一个周期,行业发展一般十来年会有一个周期,而最长的就是康波周期,多数人一辈子最多能碰到两次。”
吴晓波坦言,中国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了40周年,而他畅想的未来十年,应该是在波动中仍将保持不断地上涨趋势。“所以目前经济环境不好,会有很多东西逐步萌发,很多制度会进行创新,同时技术也会不断变革,我相信原来很多难以突破的东西,会因为有了目前的危机在将来得以突破。”
马东也认为,人生、行业和产业会有不同的周期变化,而穿越周期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说是一种力量,“你有本事能穿越过去,就看得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或许,对于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来说,穿越周期不仅可以“看到”别人看不见的,还可以“聆听”到更多别人没有听到的东西。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要强调“听到“?
因为,在余建军看来,从外界的变化到内心的平衡,从物质的丰富到精神的圆满,这个过程中听的方式更自在,也更有魅力。对此马东用两句话做了很好的比喻:大家都希望生活中能有一位吴晓波这样的朋友,比如平常跟他喝喝酒聊聊天,就能够把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消化吸收。但是如果你和吴晓波在生活中不是朋友可怎么办?那就读他的书或者听他的音频作品。
余建军从当年创办喜马拉雅,就一直为了如何用“聆听”去服务好用户而竭尽心力,如今这件事情依然是他的重中之重。余建军喜欢历史,也喜欢从历史中去挖掘价值规律。“我特意去翻了很多和‘听’有关的资料,发现整个人类差不多是在10万~20万年前变成了现在书本上所说的智人,而智人大约在十万年前形成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语言的能力。于是人和人之间可以用语言来交流,而语言交流依靠什么媒介?就是声音。”
因为有了声音,也就产生了知识的传播。而到了今天,聆听更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另一种方式,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完成更多心灵行走的旅程。
余建军认为,声音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内容承载的主体,例如在喜马拉雅上承载各种不同的课程,各种不同的相声段子。同时声音也可以作为一个内容交互的载体,可以与别人进行互动和交流。“所以声音既可以作为内容承载的主体又可以成为交互、获取信息的入口。”
诚如吴晓波所说的,在外界的变化大势中,不会被改变的,是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善良的能力。那么喜马拉雅是如何通过声音,让更多人获取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声音是天然的为移动而生的一个产物。”余建军表示,“我们希望用声音来分享人类的智慧,用声音来服务每个人的美好生活,这是我们的使命。因此我们一方面打造平台,一方面服务于更多的老师,做出更多优秀的课程。”
这其中有很多课程都是余建军的最爱,从马东的《好好说话》到《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从余秋雨的《中国文学必修课》到《梁冬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一众行业领军人物、思想导师汇聚在一起做出的课程内容,让余建军感慨良多。
在他看来,聆听打开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新模式,让人们得以换一种角度去“听懂”世界。余建军形容,聆听王东岳课程的感受,会让人觉得每一个学科就像一片叶子,而他给我们构建了整个一颗大树;听余秋雨的《中国文学必修课》,你会发现学校是一个小课堂,社会反而成了一个更大的课堂;而听《梁冬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之后,他认同“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就看他是不是能够睡一个好觉”。而这么多打动人的内容,也反映出余建军和团队在内容课程选择方面的用心良苦。
2018年,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AI时代。余建军坦言,除了将心力集中在优秀声音内容的打造上,喜马拉雅还要努力打造AI时代的智能硬件,如智能音箱小雅Nano,让人们可以通过这款产品进行语音交互,收听到各种优秀的声音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把文化提炼得非常精炼,文化是一种形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长期沉淀下来,就成为我们的集体人格。”余建军总结。
【结束语】
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能够与这样一群人共进一场跨年的“私享”盛宴,的确是一件令人赏心悦“耳”的事情。
当这么多有趣的人汇聚在一起,其话语的接触、思维的碰撞,给人带来的感受与收获,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从他们每一个人的话语中,懂懂可以清晰了解到他们对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思辨,他们对于那些变化以及不变事物的感悟。当然,因为空间有限,懂懂不可能把所有大咖的精彩观点都呈现出来,因此最后摘录了一些他们对于未来、对于变化、对于自我价值的“私享”金句,送给已经向我们展开怀抱的2019年。
- 马东:一切都有可能就是年轻人。
- 王坚:对我来讲,什么叫年轻人呢?就是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就是年轻人。
- 余建军:学校是一个小课堂,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课堂
- 郎平:什么样的困难都是由人来克服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在每一天工作当中那种对于事业的追求和认真态度,以及对于事业的拼搏与责任感。
- 韩雪:(未来)世界会有多精彩?我觉得就是想象力和你的配置问题了,你要多精彩我就有多精彩。
- 黄执中:为什么现代人容易焦虑?因为现代人不认命。
- 陈铭: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在满足人的需求。
- 肖骁:我觉得长大就是一件很焦虑的事情。
One more thing
即便错过了马东、吴晓波等大咖的思想午餐,但你依然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畅谈。
从12月28日,由喜马拉雅策划的号称“中国版巴菲特午餐”——大咖思想午餐活动正式上线后,我们的跨年节目就多了一道声音的大餐。这是今年喜马拉雅和浙江卫视联合打造的《2019思想跨年》最大的创新点之一,活动邀请了马东、吴晓波、李银河、秦朔等来自十个不同领域的思想大咖与用户一起坐下来,面对面边吃边聊。
同时,这次活动同步得到了浙江卫视的大力支持,在12月31日喜马拉雅和浙江卫视联合举办的思想跨年节目中,思想午餐也全程露出,让更多人得以参与到了活动中。
回顾这几天的精彩分享,我们发现在2018年跨年之际,喜马拉雅举办的这种形式独特的思想分享与交流活动,不仅迎合了时下年轻人对于新思维、新理念的求知欲,更在全球经济与社会环境瞬息多变的时局下,帮助更多人拓展眼界、思维升级,并在新的一年,以更加充实的精神面貌迎接变革时代。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