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上一个经济复杂时期中,于绝望中找到希望的英雄们
[1]
“穷困与思变之间的博弈、改革里面的庄、市场上的搏杀,残酷而暴虐。在复杂的时代背景里,无法承受这些风险的人根本进不了一个小村的历史。”
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是被国人推崇备至的小岗精神。
今天的小岗村,有自己全新的经济发展定位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两翼,按照“一心二园一带五区”空间格局进行总体布局:形成大的小岗经济区,集政治、经济、商贸、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心;建设主导产业核心示范园和加工物流园;建立沿小岗快速通道南延至凤阳县园艺场、北达花园湖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带;打造优质水稻、黑豆、无公害蔬菜、甜叶菊和健康养殖相对集中区。
下一步,小岗村将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包括加快推进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建设、争创国家5A级景区、建设4300亩高标准农田等多项内容。
这个历史明星村的目标,就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把小岗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创新、创业、创意融合的全域田园综合体,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示范。
这个“明星”,用40年的时间,出演了改革开放上半集的战士角色。而它自己,也如一部电影,在特定的时代有特定时代的英雄,一方未唱罢,一方又登场。
1978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在一张“大包干”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
穷则思变:“大包干”带头大哥严宏昌
1949年10月出生在小岗村贫苦农家的严宏昌,是“大包干”发起者、领头人,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其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在严宏昌的内心深处,“大包干”既是贫困的生存之道,也是一场关于尊严的战争。
要饭的生活在农村持续到了七十年代,30多年前乡村的贫困状况,并不那么容易想象。即使在小岗众多当事人的回忆里,贫困也只是概念,它已经失去具体的形状,能够拼接起来的是制度背景。
严宏昌在村里读书最多,读书的“恶果”是让他有了“尊严”的意识,放不下讨饭的脸面。他会潜意识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全村人穷困潦倒?答案是:“大锅饭”是饿肚子的根源。二十多年一成不变的人民公社制度,全村农民一起出工收工吃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部分村干部还利用职权搭便车,生产积极性低、效率低下。而农民在自留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一亩自留地上种出的粮食,胜过生产队二十亩地。这使他最后下定决心分田单干。
1978年11月24日深夜,一间破草房,严宏昌带着18户农民在一张字据上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激动,又忐忑。
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就这样揭开了。
除了种地,严宏昌还挖塘挖藕、修铁路挖土方、建房子,甚至做到五级工和凤阳县“小包工头”。严宏昌,不是一个纯粹的农民。
大包干、分田到户,对于非实际从事农业者而言,只是一个概念。时隔28年后,当年大包干的主要推动者严宏昌、严立学与严俊昌在接受访问时,都坦承:当年哪能想那么远,分了,哪怕能自己种一两年,吃顿饱饭再说。
这个被载入史册的创举,回到历史现场,也许是一次又一次的利益博弈。这是严宏昌人生故事无可回避的“舞台”背景。但在这样的博弈中,严宏昌、严学昌都做出了吃亏让步,比如自家分到的塘与地相对偏远,才成就了改变小岗甚至改变中国的创举。
这不是偶然。多年建筑队的生涯,严宏昌的思维方式已与同村人迥异。
不安份的严宏昌在瑞安一个村一个村转下来,想清楚了,农民种地只能管个吃饭,要挣钱必须要搞工业。他在瑞安乡镇的小招待所里想:凤阳县有磷肥厂、化肥厂,这都需要大量使用编织袋,但凤阳却没有能力生产。他还在缜密的计算里计算了原料与机器成本、加工工艺以及销售利益。
然后,严宏昌的加工厂办起来了,第一趟生意做下来,就把自己的投资收了回来。严宏昌果真从他的“工业项目”里挣足了钱。
1993年,严宏昌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代表严宏昌,重心还是搞工业,操持一个名叫旺兴达的电讯器材有限公司,香港、凤阳县与小岗村3家合资,投资额达到了1000万元,严宏昌任董事长。
两年后,这家企业在临淮关投产,严宏昌被提升为小溪河镇工委副主任,成为“吃财政饭”、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
在他颇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里,省人大代表与镇工委副主任,都是重要身份。但在他自己心里,却远没有修那条“友谊路”来得精彩与重要。比乡人见过世面的严宏昌,有“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觉悟,这一觉悟使他比别人少了些“警惕”。
少了这些“警惕”,才有了友谊路。
而友谊路,成就于“精神丰碑”沈浩。
[3]
聚合与探寻:丰碑沈浩其人其事
小岗村人对上面派来的干部充满警惕——这种警惕与不良评价,或是因为他们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精英“升迁”的路径,却没带来任何资金与支持助他们积累财富。但各家都对外派而来的村书记沈浩赞美有加。
这是一位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来的干部。
那条友谊路,江苏张家港长江村的郁全和无偿资助修了800米水泥路,沈浩找来款项将它修完了;村里各家建房的补贴款同样也是由他努力促成;政府每个月给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发补助,太平洋保险公司也给这批带头人每月补贴。
严宏昌认为:“这其实是沈浩的努力”。
但沈浩的解释很低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大势。
乡村的权威与秩序重建,似乎开始摆脱曾经的轮回,进入一个新的通道。这就是乡村的奇妙——彻底的现实主义。
严宏昌觉得,这条西头连接村委会的小广场、东头直到大包干纪念馆、水泥筑成的友谊路,是真气派。因为他从修路的沈浩身上看到了聚合之力。
小岗村以分田到户而闻名,乡村常例是各家孩子大了女儿出嫁儿子分家,严宏昌家却与此惯例完全相反,每顿饭都要准备两桌人的饭菜。“聚合之力”,在带头大包干的严宏昌身上显得矛盾。
严宏昌对这种“新合作主义”的家庭聚合的解释是:“凭孩子们各自的力量,很难做成各自的事业,所以至少这个阶段团结起来很重要。”
沈浩认为,如果以严宏昌的重新聚合作比拟,一直凭自身努力的中国乡村,比如小岗,在完成分田到户这项推动制度变革的创举后,其成本是乡村“公共财政”的结构困境。这一同样是中国乡村的常态,或许亦需要外力特别是上级财政的转移与“新合作主义”,才能进步。
小岗离凤阳县城约20多公里,离滁州市约两小时车程,区位劣势实在太过明显。有些项目原以为到“明星村”小岗来,会得到政策支持,但现实让多数选择了放弃。严宏昌竭尽全力努力过一连串的招商引资项目:冶炼厂,日本投资的养鸭,ABS项目,尾气排放控制项目,汽车配件厂,柴油机钢盖厂,电梯配件厂……包括前面提到的旺兴达电讯公司,很难说哪个项目真正成功了。
“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村,在经济发展的路上“赶了个晚集”。沈浩的到来开启了小岗村改革的“第二春”。
友谊大道的修建后,小岗村发展进入“快车道”,沈浩带领村民制订了“三步走”战略:引进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岗村启动了“二次土改”,率先推行并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跳出种粮单一结构,走向规模经营,并以土地确权的方式让农民流转土地吃下“定心丸”。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这个被村民称为“红本本”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定了土地的承包权属,也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现在的小岗村又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新一轮的改革解决了如何留住人的问题。小岗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主动帮扶金小岗、小岗村培训中心等企业,组建小岗村旅游公司、绿化公司、环卫公司等,通过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2018年2月9日,小岗村进行了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实现了从村民“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这是小岗村改革的“第二春”。
然而,小岗村和沿海富裕地区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沈浩早已为这片锐气的土地鞠躬尽瘁,前路漫漫,生长于这片土地上和来到这片土地的人都在不停的探寻、奋斗。
这些年,“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和家人做起了农村电商,外来户严伟龙投资1.8亿元兴建了国际第三代蒸谷米示范工厂。
[4]
烈火燎原:“蒸谷米第一人”严伟龙
树“小岗精神”,立“敢为人先”锐气。小岗村在“大包干”后的发展轨迹,正是内地99%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40年一晃而过,顶着明星光环的小岗村辉煌过,也落寞过。时代不断变化,“小岗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不变的唯有“改革”二字,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小岗在不断改革中走向“不惑”,“敢为人先”的改革锐气在现今的全国农村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仍发挥着重要示范和教育作用,值得发扬传承。
严伟龙,陕西咸阳人,临床医学专业出身,安徽徽观农业集团董事长。他和小岗村的严姓村民没有任何关联,是个纯粹的外来户。
2017年,严伟龙全资收购了中意合资、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蒸谷米设备商长沙施科威,整个过程进行得十分低调却不无艰辛。严伟龙的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坚持以价值整合、资源整合、产业化发展为导向与对方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谈判,最终连同该公司全部技术、专利、科研团队全部收入麾下。
这次全资收购事件,对于徽观农业和整个蒸谷米产业链条,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完成了施科威收购项目后,他没有趁热去做资本运作,而是以更大手笔的姿态、更坚定的决心启动了“小岗村农产品深加工园2万吨蒸谷米加工示范与蒸谷米关键设备开发”项目。这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按照欧盟技术规范和联合国农业组织稻米食品法典标准进行的蒸谷米产品及其设备扩大生产项目。
我们可以参照以下数据去考量该项目的经济价值:前期投资1.8亿元,建年产30套蒸煮系统核心设备生产线1条、蒸谷米研究中心于产品开发中心1个、4000吨中试线1条、2万吨示范生产线1条、8万吨生产线1条。项目建成后,徽观将同时成为业界极具生产能力、吞吐能力的蒸谷米装备供应商和蒸谷米产品供应商之一。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蒸谷米产业链条、完善蒸谷米产业布局、加强蒸谷米科技创新、加快蒸谷米品牌培育、建立蒸谷米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多元、联结机制紧密、市场竞争力强、品牌溢价空间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好的融合发展先导企业。”严伟龙如此描述小岗村公司组建的初衷。
蒸谷米,以其高营养价值、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高出米率、高出饭率和耐储存、易保管等优点,正在逐渐受到国内人民的重视。2018年严伟龙向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峰等人做了汇报,详细阐述了蒸谷米推广的战略意义和“小岗村农产品深加工园2万吨蒸谷米加工示范与蒸谷米关键设备开发”项目作的进展,得到高度肯定。
外来户成为了小岗村的新明星,蒸谷米成了小岗村的傲娇。
蒸谷米行业的壁垒问题,和严宏昌认为的小岗村区位劣势,都是垂直壁垒。但严伟龙觉得:“今天真正的壁垒,来自于你对行业的思考和内心的限制。”
徽观作为农业的后起之秀,夹在米企第一阵营和“小散梯队”之间,面对的现实是:第一梯队独角兽独大,小散却始终难以突破质量与规模的瓶颈。徽观的前几年,就是在前有巨头堵截,后有小散追兵的夹缝里蹒跚前行。
蒸谷米市场,三大问题摆在面前。一来,低端精白米产能过剩与加工企业过度扩张并存,供需失衡、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从业者抗风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弱。二来,稻米加工产业链条短小,工艺技术低水平复制,资源浪费严重,高附加值的蒸谷米市场供给十分有限。三来,品牌混杂,竞争无序,名优品牌成长缓慢,与小康社会背景下居民对安全、营养和健康稻米消费需求的要求很不对等。
生在新时代的严伟龙比严宏昌更清楚自己害怕什么,他害怕温水煮青蛙陷入前途非连续性境地。进入农业领域尤其是投身小岗村这一特殊环境以后,严伟龙又发现,在这个尚且无序的世界里,虽然几经打磨已成为行业第一人,但自己依然时常彷徨。
“小岗村项目立项的时候我问自己:徽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卡位尖端上游?是过硬的品质?是狼性十足的团队?好像都不是,最后明白这是徽观的基因,或者说小岗村的基因。”严伟龙说,这个基因就是“拼”,做困境之下的突围,并坚守。
在满足生产工艺技术需求和产品品质需求的层面,他确信徽观是在连续性的前进。而面对行业的无序与非标准,暂时又不是他一己之力所能左右。于是,品牌、规模、品质,共同组成徽观的护城河,严伟龙希望将这三者结合,以小岗村项目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延伸到上中下游,将组合效应发挥到极致,给市场提供质优价宜口感好的蒸谷米产品,这就是徽观的未来和他本人的用武地,也是小岗精神的延续。
严宏昌一直在做“引进来”这件事。
外来户严伟龙作为“引进来”的人,想的和做的是怎么让小岗村和蒸谷米“走出去”的事。
技术上,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联合机制,致力于蒸谷米的产品研究与生产工艺改进、设备研发,申报相关发明专利数十项,成为行业第一家拥有蒸谷米企业标准的公司,并积极着手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产品上,口感更佳、营养更好、存储更方便、包装更接地气的新一代产品即将推出,第三代军民两用自热式方便食品也将面世。
市场上,采用了内外并举的市场策略,组建起强有力的营销队伍,拓展蒸谷米产品、蒸谷米生产关键设备的国内市场,并择时、择优开发海外市场。
产业上,扩建小岗村8万吨蒸谷米厂,筹建华东地区军民两用战略粮库,解决有机肥料并兴建大型屠宰场、冷库工程项目,优化第四代蒸谷米设备,开展普通大米和蒸谷米对糖尿病的影响研究,建设农耕文化科技园,发展以树代粮、以草代粮种养工程。
今天,在很多方面,徽观已远超曾经的巨头,小岗村和蒸谷米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开始开花结果。
“徽观和小岗村一样,处在一个乡村振兴、经济局面大拐弯的时代,一不留神,时代就跑到我们前头了,但储备了40年的动力,也足以争取到弯道超车的机会”。严伟龙在朋友圈里写道。
每到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总能意识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任何一个重要的时代变革点,都能解放思想。在任何困境下,都能保持坚定,与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发展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率先出击。这,是最令人钦佩的远见卓识。
严宏昌未老。
沈浩活在人们心中。
严伟龙正当年。
小岗村的每一个英雄,都像在丛林中奔跑,没有任何的停滞。
如果你还太年轻,并不了解那一段历史,那么不妨去将小岗村的故事与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大江大河》放到一起来看,重新去回看中国经济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