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新年,节日气氛还未散尽,朋友圈已经有外出务工的朋友了。
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我的老家,所以决定在老家多待几天。我老家是安徽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县城,虽然他一直是个市但是作为一个蹩脚旮旯的小市,在我印象这里只是一个县城规模的地方
大概五十万人口,开车十分钟就能穿越整个城区,和其他地方的县城在我印象中一样——闭塞、老土。
这个春节除了在家躺着,我重新审视了一下我这个游子归来快要迷路的县城。
基建改变生活
多年在外务工和家乡已经严重脱节,回家后送人去火车站,由于老车站拆迁靠着导航我才将朋友顺利送到,返程途中妄想靠着记忆力返航,在一条死胡同中被打脸。
虽然往年回家能感受到一些本地的变化,但是今年尤为强烈,林立的高楼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往年熟悉的老街、本地人才知道的开车近道、能买到低价年货的农贸市场等等,都已经从地图上一一擦去,我成了一个外地人,靠着一口老家方言勉强撑起一点自尊。
与此同时,三条高速,两条高铁线路已经在规划地图上被标红,成为房地产开发商鼓吹房价的重要支点。当然房价也让我们这些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觉得囊中羞涩。
而这一切可以感受到的是,我们这个地方在积极的向周边的大城市靠拢,南边挂向杭州、宁波等地、北边吊上南京、芜湖等地、东边就更牛逼了直接投入上海的怀抱。据各种投资工程动工的新闻报道粗略估计,当地前后投入百亿以上用以基建,突然发现老家的空气中弥漫着金钱的味道。
产业承接
如果光靠基建,家乡的发展还不足以让我如此吃惊,但是城郊的工业园区不断冒出的厂房,和下班后路上熙熙攘攘的电瓶车,成为家乡一股强有力的血液。本地人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挣钱了,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
家乡虽然作为靠近东南的地域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一叶知秋。北上广清退的产业和人口逐渐的在向中部地区转移,小县城成为了大城市的海绵,来吸收消化大城市结构调整的资源。
而这些资源却成了拉动小县城发展的黄金助力,对于中部地区的小县城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利好。而这些利好对于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却是一次错过。
一个同学毕业后当学徒学磨具加工,随着外来工厂的增多,这个同学在老家自己和人合伙干起了磨具加工,承接这些相关工厂的外包业务。近年来工厂机器也和人员不断地增加,在县城买房买车,聊天的时候干劲十足,在这时我感觉我们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已经错过了家乡的发展。
消费升级
每次回家,都会找朋友出去吃吃饭,或者逛逛街,还可以吃好喝好高档地方,休闲娱乐联络感情。
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商业街逐渐的被商业综合体所取代,以往的服装街、小吃街逐渐被外来的商业综合体打败。这几年回家已经逐渐不在去那些曾经的街道,除了再去那几家味道依旧的味道小馆,其他时间都是走进商业综合体。
以往卖的杂牌店逐渐的被线上打败,小县城的生活逐渐的被外来的商业体系打败。服务业逐渐成为主流,小县城的消费成为迷之坚挺。
不管是人均一百的火锅,还是人均一百八的捏脚,都已经成为县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乡的消费能力可以支撑得起各种商业体的发展。
这里人们夜生活逐渐被开发,餐馆营业时间越来越长,服务业种类越来越多。
消费趋同
随着小县城的发展,当地人对于生活品质逐渐的提高,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现在老家人装修已经告别了以往的傻大黑粗式的装修模式,以往装修恨不得自己动手就是为了省钱,现在老家人装修都会找设计师来出个图纸。
同样在家庭消费上,通过网络和商家的渗透,家乡土著和一二线城市的购买质量已经齐头并进,大型商业体已经在精耕富起来的三四线小县城了。
尤其通过苏宁易购这样横跨一二三四线的商业体为消费窗口,小县城的土著们慢慢的被培养的一点也不土,如何讨土著们的欢心成为了商户们的追求。这里要请出我们当地的某国内一线家电品牌的当地销售冠军,也就是我妈来采访一下。
据她老人家表示,现在高端家电在我们当地越来越受土著们的喜爱,消费认知越来越提高,土著们改不掉的就是去门店现场感受下,而且移动互联网发达土著们乐于在苏宁易购门店打开其他平台APP对比。
由于当地土著乐忠于看得见摸得着,苏宁易购的销售量在当地尤为突出。这篇文字我也不谈那些概念性和专业性的。当地土著从来不看你的什么大数据,什么概念。当地土著只看中价格、电视上有没有做过广告、隔壁那谁在用,谁在哪买的,当天能不能送货安装,维修谁卖给我我找谁。
苏宁易购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质量都是领先。不吹不黑,在当地苏宁易购确实是中产和富豪们的首选。
三四线城市消费品质,通过越来越多苏宁这样的商业体,将极大的拉近于一二线城市的距离。例如随着苏宁近年来两大两小多专的布局,一二线城市先进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都将无缝传导到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县城和我们在一二线享受的服务是一样的。
后知后觉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能先知先觉,不迷路我可能永远不会去仔细打量这个以为熟悉的地方。我们外出务工人员以为跑赢了老家的土著,侧身一看老家土著却打着左转向灯准备全面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