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苹果的春季发布会没有一个硬件,全部 “软化 ”。苹果这次推出的第一个新产品就是Apple News+订阅服务。苹果 “软化”的第一大举措就是“News+”,这也透露了两个行业趋势:
第一,虽然社交、视频娱乐等应用占用时间越来越长,但获取资讯是用户永远离不开的一个选项,所以资讯平台依然是互联网企业必争的高地,苹果“软化”的第一战选择了这个战场。
第二,苹果选择的内容伙伴包括《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在内超过300多家主流杂志和新闻内容,这些都是正规途径的媒体,确保新闻的准确与品质。这就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趋势:有品质的内容是大的方向,新闻回归本质。
我们再看中国市场,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这几年,资讯平台的竞争激烈也混乱。信息流开启了新的资讯获取方式,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2018年下半年整个行业开始回归理性,信息流技术作为一个先进的技术被所有平台广泛采用,同时增加编辑对内容的运营,有品质、有价值的内容需求逐渐爆发。
资讯平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风口,而“信息流+人工编辑”的理性回归使得所有的平台又回到相同的起点上。
放大“明星效应”,老中轻三代“实力派”齐上阵
1999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一群山里的孩子故事,也是社会真实的写照。今天,新浪新闻也推出了一个栏目叫《一个都不能少》,看到这个名字自然就想到了农村的孩子们。
这是近期新浪新闻app为满足用户对内容品质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系列栏目之一。无独有偶,腾讯、网易等新闻客户端也都相继推出优势专栏,在内容品质上下功夫。
腾讯新闻以工作室的形式,团队化运作推出一个一个栏目。以《十三邀》、《深网》、《棱镜》为代表,可以看出腾讯新闻的IP矩阵中更突出深度与视野。网易新闻则以“有态度”著称,《人间》、《看客》、《谈心社》这些栏目都有着鲜明的网易特色。而新浪新闻app在传统PC时代就拥有最强的内容团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延续了这种优势,IP形式更丰富,全方面体现了新闻内容对“新”、“深”、“实”的追求。
这三个新闻平台推出的IP矩阵,还有一个共同点:文字、图片、视频三类不同形式栏目一起发力。
从资讯内容的形式来讲,最早是用文字的形式,后来图片报道取得一席之地,而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用户习惯的改变,视频也成为当下一种重要的形式。今天来看,这三种形式满足了用户不同的需求,都会长期并存。所以,无论哪一种形式,都需要精品。
腾讯新闻的《深网》、《棱镜》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文字报道的形式,也延续了传统媒体对新闻深度调查的追求,对热点事件、热点人物进行深度采访调查,给用户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事实。网易新闻的《后场村7号》也是类似的深度专栏,用户想了解一件事的全貌,《后场村7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些栏目不仅在各自的客户端上发布,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同时还以专栏的形式入驻虎嗅、钛媒体、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多个平台,在全渠道发布,形成独立的专栏品牌以增大优质内容的传播效果。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图片更是用户喜爱的一种方式。与文字体现出来的深度不同,图片更有温度,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意识”。《一个都不能少》就是以精品图片的形式,记录和传播中国扶贫故事,通过聚焦“留守儿童”、“打工青年”、“藏区牧民”、“乡村医生”等不同基层群体,展现给用户一些真实的乡村故事的同时,也为脱贫致富带去希望和方法。
《看见》是新浪新闻另一个图片IP,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乡村生活”、“横漂一族”、“老外网红”等小人物,通过他们的成长变化见证时代变迁,记录一个“看不见”的中国。
视频已经成为仅次于社交软件最“吃”时间的应用,而且依然处于高速增长中。随着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视频也成为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新浪、腾讯、网易也都在视频IP上不断尝试创新。
腾讯的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一改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以许知远偏见的视角,带领观众在与13位“社会切片”的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作为全网独家跨领域人物对话栏目,《新浪会客厅》是新浪打造的全网独家跨领域人物对话栏目,核心特色是直击热点,紧跟“《啥是佩奇》创作背景”、“《流浪地球》价值观”等当下热点,每期邀请相关人物畅聊热点话题,深聊话题争议,探讨事件背后的时代共性,引发用户深度思考与互动。
2019年上线的《锐视频》则是新浪新闻app借助外部资源,与封面新闻联手合作的一档符合双方新闻调性的全新视频栏目,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的追踪报道、深度分析,透视新闻当事人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为什么新浪、腾讯、网易在打造IP矩阵的时候,在文字、图片、视频三种形式一个都不能少?用户的阅读习惯是在不断演进,但是这三种形式带给读者的感受不同:文字更理性,更深刻;图片有温度,有冲击力;视频更直观,也有带入感。这三种形态的资讯内容,如同影视界的老中轻三代演员,他们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影视生态。
同时,无论哪种形式,优质精品是IP化的核心诉求。这就如同每一代演员中都有非常出色的代表,真正实力派就会得到观众的喜欢。陈道明、濮存昕并没有因为年龄而被观众遗忘,刘晔、黄磊是中年的代表,彭于晏、朱一龙是新生代,这些都是实力派演员,同时又保持着良好的口碑,所以每个人都有忠实的粉丝群体。
明星是可以给影响视作品带来流量的,优质IP同样也可以给新闻平台带流量。比如《锐视频》通过多渠道传播,也可以把其它渠道的用户带到新浪来。《后厂村7号》在微信公号上的读者,也会追着这个栏目来到网易。
所以,我们看到新闻客户端正在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内容形态的优质IP矩阵的趋势。一方面是以不同形态的精品栏目,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资讯获取习惯,通过各品牌之间的协同发展 ,形成更为良性的内容IP生态。另一方面也是放大优质IP的“明星”效应,从外部吸引新的流量进来。
最近新浪新闻app发布了“看硬核新闻,就上新浪新闻”的主题活动,通过视频、红包活动等形式,打造了包含《地球日报》、《锐视频》、《意见领袖》、《时事外参》、《捉谣记》、《新浪会客厅》、《法问》、《看见》、《一个都不能少》等在内的硬核新闻IP矩阵向用户推荐,也正是想通过优质IP的“明星效应”,扩大平台的影响力。
回归本质,硬核永生
早年的新闻平台之争,在信息流技术加入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今日头条、趣头条的崛起似乎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但这个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开始出现分化,今日头条和趣头条是流量思维,而新浪、网易、腾讯则回归新闻本质。虽然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他们在技术上、形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看上去都是资讯聚合平台,但他们的本质不同,竞争也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我们看新闻客户端这个平台上的竞争,除了老中轻三代都要有实力派,还要从内容上回归新闻本质,让用户在这里得到对新闻最原始的需求。
什么叫最原始的需求?比如说车,人对车最原始的需求是移动,以更快速度、更安全地移动。从马车到汽车,再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首要的需求就是移动。有人说未来的汽车实现无人驾驶之后,可以增长娱乐、上网等功能,将是一个移动的娱乐空间。但注意,它首要的功能还是移动,如果离开了移动的本质,在家里娱乐就很好了,为什么到车里去娱乐呢?
新闻也一样,无论载体怎么变,形式怎么变,新闻都是记录与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用户对新闻的需求包括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专业性等等。总体来讲就是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理性,还原新闻事实,传递真实信息;二是感性,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态度,传递情绪。
所以在新闻客户端的竞争中,回归新闻本质、抓住用户根本需求就是一个抓手。我们以新浪新闻app这一年多推出的IP矩阵来看,这些栏目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对新闻的基本需求。
比如懂懂最喜欢的一个栏目《捉谣记》。在信息碎片化以及自媒体兴起的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假消息、假知识满天飞,让用户难辩真假。《捉谣记》发挥了媒体的“把关作用”,把真相还原给读者。辟谣流程为监控、求证、辟谣、审核环节。在完成辟谣后,还会将辟谣结果通过单条新闻、专题、长图海报、H5 等形式在新浪网、新浪新闻app、新浪微博等多平台发布,同时会在微信朋友圈等各个地方进行推广。目前《捉谣记》主要以专题为载体,进行每日不间断更新,用户可以在手机新浪网的置顶新闻、新浪新闻客户端的时事频道、微博账号“@捉谣记”等地方看到相关内容。
可见,《捉谣记》是满足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基本需求。此外,《地球日报》对国际时事动态聚合呈现,满足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的需求,让用户可以速览天下事。再比如《意见领袖》则汇聚了500余位优秀的专栏作者,包括吴敬琏、李稻葵、张维迎、吴晓波等在内的业界知名专家、学者,通过他们的独特视角解读经济事件,这些大咖的名字摆在这里,就知道这个栏目满足了用户对新闻权威性的需求。
之所以说这新浪新闻的IP矩阵是“硬核”,就是因为回归新闻本质,展现了硬实力。
在PC互联网时代,新浪之所以做到最好,就是因为抓住了新闻内容的本质,比如及时性、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等。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浪新闻app同样不放弃这种本质,同时还紧跟用户习惯的变化,不断升级创新,用更丰富的形式去满足用户。
【结束语】
用户对内容有着本能的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内容本质的回归。苹果的“NEWS+”和新浪新闻app的“硬核IP”矩阵,都代表了这种回归的趋势。同时,他们也都在创新,苹果的“NEWS+”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新浪新闻app的“老中轻”三代矩阵,是展现形式的创新。
在满足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许是新闻平台未来的大方向。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