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柴。
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炎炎夏日,眼瞅着气温开始一天天地向着四十度的方向一路狂奔,被烈日炙烤着的沙雕网友们,也又开始了叫苦不迭(花式搞笑)。
不过别看他们总爱玩玩那些像是工地砖头烫手之类的老梗。
但事实上同样还是这群人,每当气温开始攀升,却又往往会以最快的速度躲进空调房里续命。
不过要说起谁才是空调的头号迷弟,那恐怕就非新加坡的开国总理莫属了。在一次针对于多国政治家的采访中,李光耀是唯一一位,把空调称为“本世纪最伟大发明”的男人。
看到李光耀提到冷气机时脸上那绽放出的笑容,空调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恐怕已经不言自明了。
据说,这位亲自带领国家创造出经济腾飞奇迹的老人,虽然出生在处于热带的新加坡,但由于自己天生怕热,一直坚持在白天将空调温度设置为22度,晚上设置为19度,几十年来从未改变过。
这位老人甚至曾公开表示,“新加坡的成功秘诀就是空调”。
据他所说,长久以来由于热带地区那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极大的限制了人们的工作质量,而能够改变这一切的空调,从根本上帮助新加坡人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嗯……估计其他邻国领导人来向其讨教成功经验时,看着李光耀一本正经地大谈空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恐怕心中都是百感交集吧~
话说回来,虽然空调到底能不能改善经济这个还有待商榷,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今时今日,有着“家电之王”称号的空调,作为每家每户度过夏日必不可少的物件,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你几乎很难找到一张
不把空调放在中间C位的家电“合照”)
有趣的是,就是大家每天朝夕相处的这种电器,它在中国其实还有着一段颇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1924~1973年
蛮荒的萌芽年代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中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属于世界上第一批使用过空调的国家。
1924年,也就是离心式制冷机发明的两年之后。上海的嘉道理大理石大厦(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就安装了一套来自美国约克公司,拥有氨立式2缸和4缸活塞式冷水机组的制冷设备,这也是华夏土地上出现过的第一套空调。
(嘉道理大理石大厦)
在之后的历史里,我国当然也陆续进口了不少空调设备。(毕竟只要在大夏天待过一次空调房,可能就很难再对树荫、蒲扇、凉茶这三件套感到满足了)
但归根结底,它们都还只是靠从洋人手里买来的稀罕物,咱们中国人自己却是没办法进行自主生产的。
(20世纪30年代
美国开利空调的宣传广告)
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为某些部门在生产建设中同样遇到了需要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控制的需求。当时的上海冰箱厂接到了组织上的命令,要求研制出一批空调特供给某些部门。
此时距离历史上第一台电力空调的诞生已经过去了将近60年,欧美那边的窗式空调也普及了快有30年。因此,这项生产任务在技术上倒也并不算太过困难。经过上海冰箱厂技术人员的一番努力,新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台空调,诞生了。
(虽然这家伙长得有点像台收音机
但它却是历史上第一台
完全由国人亲手研发、制造出来的空调)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上海冰箱厂研制的这批空调属于“特供物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几乎没什么可能能够享受到。
从1902年人类第一台空调出现,到欧美发达国家开始普及空调,这中间花了二十多年;而从中国嘉道理大理石大厦进口的第一套空调设备,再到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第一台空调问世,前后花费了近四十年。
至于中国诞生第一台具备商品属性的空调,则还要再等上足足十几年。
1974~1989年
群雄并起的草莽年代
1974年,有一位上海客户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没有去找近在眼前的上海市冰箱厂,却选择大老远跑到了“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下了一笔空调的订购单。
这时候就必须赞叹一下,当时共和国的工厂们一个个可真是十项全能的多面手。搁现在,你要是找个“无线电设备生产商”去买空调,人家一定让你哪凉快哪呆着去。
但是当时的“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可不一样,人客户竟然敢下单,咱们工厂自然也不能怂。厂长一声令下,全厂的技术员就一起哼哧哼哧、加班加点的开整。
结果,新中国的第一台窗式空调CKF-3A,还真就让他们这么给捣鼓出来了。
(CKF-3A)
虽然当时的窗式空调在欧美发达国家看来,已经是有些落后的技术了。但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依然是一个稀罕的宝贝。当时的那群技术员看着这台众人心血的结晶,就和父母看自己孩子的目光没什么两样。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只能叫CKF-3A这么一个冷冰冰的、编号一样的名字。最后还一起讨论,给这台空调起了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中文名“雪松”,并在随后将“雪松”注册为了商标。
顺便,“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还借此良机更名为了“泰州冷气厂”。打算从此以后,就把造空调当成自己的主业来干了。
可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家造空调造上瘾的企业,虽然注定要在我国的空调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这之前,他们还要再被磨砺上一段不短的时间。
1984年,佛山顺德县注册成立了一家叫做“美的家用电器公司”的企业。这家自成立伊始就打算主攻空调行业的公司,其来历颇为传奇。
在美的成立的16年前,佛山市顺德县北滘街一名叫何享健的街道干部,为了帮助失业的街坊邻居谋生,拉上大伙一块成立了一个名为“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小作坊。按照何享健一开始的规划,能让大家每人每天赚个6毛钱糊口,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了。
(何享健)
也许是命运的注定,这群一开始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人们,却一路顺风顺水的越做越大。
从一个小作坊,一步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企业,三天两头就登个报,时不时接一下国家的大订单,再和国际影星合作一下,干的那叫一个红红火火。
不过何享健和其他心怀壮志的企业家一样,并没有沉溺于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是在经过多番调研之后,决定进军空调市场。
作为未来中国空调界的几大巨头之一,美的由于是带资入场,在开局时无疑拥有着最为雄厚的财力,这也让何享健得以不用顾虑太多,直接大手一挥,派人远赴日本去购买最先进的窗式空调生产技术。
如此巨额的投入立即就获得了回报,当未来的那些竞争对手一个个还没来得及出新手村的时候,美的已经在国内刚刚起步的空调市场里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冲击第一的宝座了。
作为最鲜明的对比,同样是这一年,同样是在佛山顺德县,还有一家名为华宝的企业也成立了。
当时他们还只是一家生产节能灯和电话零部件等玩意,最擅长做的生意是亏本……一个带上管理层也不过几十人的小厂子,却能在那个年代做到连续三年,每年亏个100多万,把当地领导愁得半夜都睡不着觉。
时间匆匆而过,来到了1985年。
这一年里转型之后的泰州冷气厂过得并不算好,始终处于亏损状态;而顺德的当地领导则过着每天上午看到美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后喜笑颜开,转眼到了下午又被华宝的那群家伙气到茶饭不思的日常生活。
不过在遥远的祖国北方倒是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因不满部分产品的质量缺陷,带着工人抡锤砸起了自家生产的冰箱。
(抡锤子的那位就是张瑞敏)
这家后来更名为“海尔”的企业,在这一年里基本上就忙了两件事。一件是让全国人民一起吃瓜看热闹的“砸冰箱事件”;另外一件则是推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分体式空调。
不过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家冰箱厂看到自己推出的、超出同时代产品一个身位的分体式空调,竟然并未引起太大的市场波动。他们也没选择到处嚷嚷自己的产品有多优秀,而是转头继续造(砸)冰箱去了。(一副这些人不识货就算了,懒得和他们多磨叽的隐士风范)
(造空调只是副业
砸冰箱才是海尔人想干的正事)
不过正所谓“金子总会发光”,分体式空调由于从基础设计上就优于窗式空调,因此其必然将取代后者,成为空调领域的新主角。
“中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的红利,海尔不要,自然会有别人来拿。比方说某家三年亏三百多万,天天看到领导都要绕着走的华宝。
当时的华宝掌舵人、厂长黎刚同志,他琢磨了半天,觉得自家厂子的员工技术水平又不差,大家伙干起活来也卖力。一直没完没了的亏本,肯定不是因为人的原因。
那就只能是造的东西有问题,那些节能灯和电话零部件赚不到钱!
对,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黎刚同志拉着领导一顿软磨硬泡,好赖是说服了对方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决心最后一搏的黎刚拉着自家那几十号手下,就一头扎进了分体式空调的研发当中。
最终,让华宝这家企业逆天改命的产品——分体式空调“雪莲”,在他们的手上诞生了。
凭借着这款“雪莲”分体式空调,原本一年亏个一百多万的华宝实现了咸鱼大翻身。短短一年之后,华宝的年产值达到一千万元,并在随后疯狂冲击原本稳坐钓鱼台的美的。搞得美的老总何享健那叫一个头疼……自己刚斥巨资从日本买来最新的窗式空调技术才多久,这就要被淘汰了?!
被华宝大获成功的“雪莲”分体式空调震惊到动摇三观的,除了何享健以外,还有一名叫做陶建幸的年轻人。当时,他正担任泰州冷气厂的厂长。
(陶建幸)
说起来,从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更名过来的泰州冷气厂,这十五年来的日子过得实在不算顺心。要说创新,他们也不是没创新过。
他们在1987年也推出过一款新型立柜空调70DS,但却依然没能改变自己一直在破产的边缘疯狂试探的尴尬处境。
(甚至到了2013年
依然有人使用这款空调
足以证明其质量相当不错)
但是目睹了华宝的逆袭之路后,陶健幸一下子悟了……原来泰州冷气厂之前的那十几年,路子都走歪了!明白了其中关窍的陶厂长决定要改革,带领厂子走向正路。
1989年,陶厂长把泰州冷气厂更名为“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并开始全力研发分体式空调。打那开始,春兰开始一飞冲天,成为了中国空调历史上的一个神话。
1990年,春兰获得了超过上千万美元的国外订单,实际出口额达到100万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40%;
1992年,春兰第一次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江主席视察;
1994年,春兰的年销售额达到53亿人民币,净利润超过6亿元;同年,由春兰制冷设备、春兰特种空调和春兰销售三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春兰股份”上市;
1995年8月,春兰被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联合授予“中国空调之王”称号;
1996年12月,春兰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
1998年,春兰第二次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江主席视察,并题词“科技兴企、走向世界”……
在春兰刚刚起飞的那几年,一度还流传过一句“北春兰南华宝”,至于原本局势一片大好的美的,则龟缩到了两家的夹缝中苦苦支撑。
不过这个局势也并未维持太久,因为很快,春兰就将进一步扩张,成为当之无愧的空调王者,让其他所有品牌都臣服在自己面前瑟瑟发抖。
后来的空调领域王者——格力,其创始人朱江洪曾公开表示:“作为春兰的粉丝,格力一直在模仿春兰”。
在整个20世纪的后十年里,中国的空调领域几乎就是春兰的个人show time。但正所谓“王权没有永恒”。春兰的统治崩塌,来得比所有人想象中的更快,而且这一切其实早有伏笔。
1990年,这一年里春兰的腾飞刚刚开始,华宝还能够勉强与其分庭抗礼,美的也同样不甘于自己龙头地位的失去,还在尝试着做出反击。
就在这样一个“三国鼎立”的大背景下,一位36岁的女人辞去了在南京的工作,南下加入海利空调厂成为了一名最基层的销售业务员。她的名字后来在中国家喻户晓——董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