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柴。
上回说到1989年,春兰的陶健幸厂长在目睹了华宝大获成功的分体式空调后,开始带领厂子全力研发生产分体式空调,并最终借此一飞冲天,成为了当时中国空调领域的王者。
但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把时间拨回到四年前的1985年。
那是祖国的轻工业刚刚开始腾飞的年代,大江南北的各类塑胶厂都办的红红火火。(在上文提到过的、当时制霸空调领域的美的,也正是靠做塑胶生意起家的)
在这一年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冒头了无数家想要复制美的致富神话的塑胶厂,这其中就包括了广东珠海。
1985年,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斥资10万元,在拱北的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家塑胶厂。当地领导对这家厂子寄予厚望,给它起名为“冠雄”,取的是希望其能够在未来雄冠三军的寓意。
但正如一些老套的电影桥段一样,名字越是响当当的角色,反而手底下的功夫却越是稀松平常。到了冠雄塑胶厂这儿,更是连收支平衡都没做到……
这家厂子开了没几年,赔了个底朝天不算,还欠上了一屁股的烂债。每次到了大年三十,为了防止被讨债的苦主堵门,厂长还要带着手底下的人提前放假“开溜”。
到了1988年,冠雄塑胶厂当时的厂长彻底撩蹶子不干了(也有可能是当地领导实在看不过眼了)。没得办法,组织上讨论了一番后,只好决定另请高明。
要说这也的确是无巧不成书,当时珠海当地还真有这么一位“高人”存在,那就是刚从广西回来的朱江洪。
(朱江洪)
这位朱先生那可是了不得,他自从在华南工学院的机械系毕业之后,就直接被分配到了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从流水线上最基层的质检工人干起,一路干到了机械厂的厂长(还是全票当选的那种)。
朱江洪在任上大展拳脚,推行了好几项卓有成效的改革,在短短几年间就让曾经不温不火的机械厂成了当地的省级模范先进单位。
朱厂长倒也不贪功,看着这边的事情大局已定,自己也就乐呵呵地回了珠海老家打算给自己放个长假,轻松几年。但这在珠江当地领导的眼里,就成了“一打瞌睡,就有人来送枕头”。
没得说,刚回到老家的朱江洪就临危受命,去给当时一塌糊涂的冠雄塑胶厂收拾起了烂摊子。
1988年,朱江洪被任命为冠雄的总经理。
(朱江洪)
但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朱江洪能干归能干,也不是啥会点石成金的方士。要解决冠雄塑胶厂的困境,一笔大订单要比什么都更管用。
正是在这个时候,黎刚黎厂长的华宝出来当了一次活雷锋。当时正值华宝凭借分体式空调的红利开始狂飙猛进的扩张期,巨额增长的销量导致华宝的产能出现了一些短缺,开始寻求将部分零部件的生产外包出去。
而朱江洪就抓住了这个机遇,一口将华宝的塑料模具订单吃了下来。这当然是一笔大买卖,冠雄塑胶厂也终于借此走上了正轨,在那一年大赚了足足400万元。
珠海当地领导在看到朱江洪还真能让冠雄起死回生之后,更是笑开了花,在给朱厂长开了一堆表彰大会之后,转手又把当时也出于亏损的海利空调厂交给了朱厂长,希望他能够上演第二次奇迹。
1991年8月,冠雄塑胶和海信空调两厂合并,建起了格力空调器厂,由朱江洪担任总经理。不过正是在这个时候,让冠雄咸鱼翻身的大功臣,活雷锋黎刚厂长,他的华宝那边开始出问题了。
由于当时市面上的春兰形势一片大好,开始疯狂蚕食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作为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空调龙头,华宝虽说还能够维持自保,但日子过得也是愈发的力不从心。
因此,各种像是地方保护主义等声音开始抬头了。为了支援在春兰压力下苦苦支撑的顺德系“自己人”,华宝被迫中止了一切与外地厂家的合作,转而将这些订单都交给顺德本地厂商。
为此,华宝的黎刚厂长还特地带了两位副厂长,亲自来到格力向朱江洪道歉。朱厂长非但没有得理不饶人,来一出质问华宝缺乏诚信精神的撕逼大戏。相反,朱江洪对黎刚在重重压力下做出的艰难决定表示了十二万分的理解。
这让当时因为毁约到处给人赔礼道歉,还时不时吃个闭门羹的黎刚非常感动,也让华宝和格力的友谊维持了下去。不久之后,格力碰到过一次物料短缺的事故,结果华宝方面直接带齐了全套设备主动送上了门,一时间还被传为佳话。
不过在1991年那个时间点,格力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家,人们更多只是在提及华宝时顺便带上一嘴。那一年空调行业发生的真正大事件,其实是在美的。
美的这家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大方,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在那个平均工资50多元的时代,何享健对于理工科的博士人才动辄就能开出五六百元的月薪,是一般人的10倍不止!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热能工程博士——马军,就带着一手绝活来到了美的麾下。(当时的博士生跑去美的这种乡镇企业工作,无异于如今的哈佛海龟去街头卖煎饼果子)
他花了三个月就为美的研发出来了一款高效节能空调,引发全国轰动。这款空调随后让美的该年的订单突破了一亿元,让美的在春兰的凶猛攻势下终于扎稳了脚跟。而马军博士的月薪嘛,也从600元涨到了足足2000元。
在时间来到1992年之前,可能没有人会相信,整个空调行业的这一年竟然被一名38岁的基层女销售,变成一场独属于自己的个人秀,这名销售员的名字,叫做董明珠。
(董明珠)
1992年年初,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1600万,占到了整个公司业绩的1/8。这样夸张的数据无疑引起了格力老总朱洪江的注意,在他的示意下,这位在公司内部声名鹊起的女人被调离安徽,前往当时整个南方,各大空调厂商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南京。
当时的南京被空调行业内人士戏称为“市场真空”,因为春兰、华宝、美的等大厂已经将这块市场彻底瓜分完毕,简直是字面意思上的“水泼不进”。
董明珠在两年前刚刚辞掉南京的工作,南下加入了格力,故地重游的她刚一落脚,甚至都没来得及去看一眼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就先签了一张200万的大单,并在随后把这个城市变成了她个人SHOW的舞台。
在这一年里,董小姐的销售额以一种让人看不懂的速度猛涨,最终在年终是达到了恐怖的3650万元,这也让她从基层销售员摇身一变,成为了朱江洪面前的红人。
在1993年,以广东三洋空调工厂的成立为标志,大批的外资品牌开始以合资的方式进军我国市场,诸如夏普、沈阳三洋、日立、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松下、大金、富士通等多家合资品牌,都集中在随后的1995-1997年的短短三年间,开始加入了中国空调行业的争夺战……然后各种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被如日中天的春兰、华宝等国产空调打的找不着北。
同年,海尔也发布了一款跨时代的产品——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台变频空调。然后一如既往的,市场反响非常一般,于是海尔人挠了挠头,又回去造冰箱去了。
这一年还有一个非常重磅级的新闻,但它的深远影响却要在随后的几年里才会慢慢显现。1993年年底,华宝集团与香港蚬壳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这也意味着华宝空调器厂的管理权从华宝集团手中,转移到了香港蚬壳集团。
1994年,横压一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春兰,也许是因为感到无敌实在太过寂寞,于是在陶健幸厂长的率领下,斥资20亿进军摩托车领域;
同年,珠江冰箱厂改名为科龙,开始进入空调领域,并在随后与华宝展开了一段相爱相杀的孽缘;而这一年的华宝,由于与香港蚬壳集团的在管理权上的一些纠纷,厂长黎刚辞职离开,并引发大批技术骨干纷纷流失。
还是在这一年,有一个叫做郑坚江的宁波人开始着手创立奥克斯品牌……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就是后来格力的一生之敌。
1995年,这一年空调领域倒是没发生啥大事,不过春兰去年开发的摩托车倒是正是上市了,顺便一举夺得了中国摩托车市场销量的第一名。
然后,就是让中国空调行业宣布改朝换代的1996年了。
首先是昔日王者春兰,陶厂长在去年跨界造车并夺得了摩托车销量冠军的宝座之后,他的造车梦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直接斥资百亿打算开始造轿车。但由于政府的行业资格证迟迟发不下来,陶健幸又转而选择兼并南京东风汽车公司,造起了重型卡车。
就在春兰人一门心思造汽车的时候,一直以来被春兰牢牢握在手中的空调销冠,悄无声息的被格力拿走了。
1996年的夏季是一个罕见的凉夏,整个空调行业大盘都不太景气。但蛰伏蓄势多年的格力,却恰恰选择在了这一年,露出了自己那锋利的獠牙。
当时已经是销售经理的董明珠,在这一年里一边带着23名业务员硬钢其他厂家成百上千的销售团队;一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宣布掏出1亿元的利润按比例补贴各级经销商。
而与此同时,那些老牌强者却不为所动。春兰忙着在造车,华宝当时已经被管理层的SAO操作折腾的奄奄一息,至于美的……正在上演着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
长久以来,何享健就对于美的的管理架构颇为不满。看过上期的读者应该知道,美的的前身是一个名为“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小作坊。
但让很多外人不知道的是,直到美的已经成为一家上市的巨头企业时,美的的管理层依然还是当年那批“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元老。
这些人跟着何享健打拼多年,的确劳苦功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让这群不懂技术、经营格局也还停留在小作坊时代的老人继续担任管理层,却成为了对于美的继续发展的拖累……起码何享健是这么想的。
于是在1996年那个夏天,格力正在忙着刺王杀驾,与空调帝王春兰硬钢正面的时候,何享健带人抬了一台电脑来到了会议室,对着到会的那群“元老”们说道:“你们在座的各位,谁能操作这东西就能留下,我还给他再升一级职位,要是不行嘛……”
(何享健)
古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如今何老总也用台计算机,重新收回了大权。不过可想而知,发生了这种程度的高层大地震,美的一时间也无暇他顾了。
于是,在后人看来简单的几乎有些难以置信,空调行业就这么变了天。
差点忘了,1996年其实还有一家企业出来冒了个泡,推出了中国首台一拖二式空调,即一台外机支撑两台内机运作的模式。
当然,能做出这种中国首台xxx的创新,那么自然是海尔公司了。他们在之后的几年里,还曾经又推出了中国史上第一款“无氟变频空调”。
这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企业似乎并不关心空调老大是春兰,又或是格力;毕竟,他们只是一家“造冰箱”的企业。造出各种“中国第一台xxx的空调”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是简单的兴趣使然。
自打1996年的变天之后,春兰虽然后续推出了深受市场欢迎的南京春兰重卡,在重卡领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但在自己曾经的主业——空调上,春兰却是一蹶不振。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甚至再也没能杀回过行业前十,曾经的空调王者已经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更让人无奈的是,随后由于空调主业的一落千丈,最终导致春兰卡车的新车研制计划也被迫叫停。
在2008年5月,由于连续三年亏损超过5亿元,春兰被上交所勒令停牌。而在短短两个月后,春兰付出一切换来的春兰卡车,也被江苏徐工集团收购。如今的春兰集团,几乎全靠着一家自己早年间入局新能源领域的子公司,反哺续命。
一度与春兰并称的华宝下场更是凄惨,先是被迫与自己的老对头科龙合并,结果没几年,科龙又被海信给吞了干净。华宝和科龙两家企业,(上面压着一个春兰)唱了数年的对台戏,最终却都落了个连名字都留不住的下场。
(从此以后世间再无科龙,更遑论华宝)
至于美的,倒是继续活的有声有色,成为了硕果仅存的“老一辈”企业。不过到了新世纪以后,美的也早已不再是一家只做空调的企业。
但这些并不代表作为新老大的格力,其日子过得有多潇洒。相反,比起当年春兰作为统治者的旧时代而言,如今的这些挑战者,一个个下起手来简直是狠得没边。
2000年,随着海信喊出了的“工薪变频”口号,标志着变频空调从技术导入期开始向市场导入期迈进,虽然距离海尔推出“中国第一台变频空调”已经过去了足足七年,但市场却在如今才仿佛如梦初醒一般,开始追捧变频空调。
2001年,宁波人郑坚江旗下的奥克斯空调,率先发起了一场号召“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爹娘革命”,市面上40多款奥克斯空调应声直降30%。
要知道,即便是在当初1996年,董明珠带领格力与春兰决战之时,可都是坚持着“宁可让出市场也不降价”的策略。如今遇到奥克斯这么一个“毫无技术水平”、只会打价格战的对手,着实让格力有些感到难以对付。
(图源网络)
更激烈的还在后面。2002年,奥克斯号称“要将空调贵族外衣一脱到底”,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布了一本《空调成本白皮书》。
在这封白皮书里,奥克斯自曝行业机密:一台1.5匹的冷暖空调,生产成本最多1378元,销售费用370元、商家利润80元、厂家利润52元,所以市场零售的标准价应该是1880元。明摆着打算把价格战推至白热化。
还没等格力这边想好怎么应对这种“耍赖皮”式的对手,一场意外又接踵而至。
2003年,先是因为受原材料涨价、非典疫情、连续降雨以及巨大库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空调行业5年来首次出现了亏损。
为了尽快消化库存,各大卖场开始轮番上演价格战,这正中了最擅长低价策略的奥克斯下怀,借助这一年的天时地利,奥克斯一举冲入了空调领域的前三。
等到了2004年,著名的空调经销商国美,在庞大的库存压力下苦撑了一年后顶不住了,开始单方大幅降低格力空调价格,用以应对行业内激烈至极的竞争。
以成都国美为例,他们在一场促销活动中将格力一款零售价1680元的1P挂机,直接降到了1000元;另外一台零售价3650元的2P柜机,则被降为2650元。
这一举动被认为挑战了格力禁止经销商擅自降价的铁律,最终导致双方彻底决裂。格力从此以后开始自建门店和渠道。
之后的日子对于格力而言也并不友好, 2004年7月29日,《房间空调器能效等级标准》出台,越来越严谨的行业标准对空调行业的利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8年9月1日,国内变频空调能效标准正式实施。同一天,美的发动了变频空调普及风暴,一举推出10多款变频空调,正式拉开变频价格大战的序幕。
2012年,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董明珠开始身兼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三职。同年,格力电器销售额破千亿,并向外界表示,未来五年实现2000亿元的目标。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2015年,格力业绩遭遇大跳水,营收从2014年的1377.5亿元跌至977.45亿元,同比下滑29%。
打那开始,中国空调领域再无所谓的“王者”,空调销量冠军变成了一个“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的游戏,在格力、美的、海尔、奥克斯等多家企业内反复变动。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16年,格力开始入局汽车、新能源、手机等领域。联系到格力创始人朱江洪那一句“作为春兰的粉丝,格力一直在模仿春兰”,不禁有些让人产生遐想。
当时间终于来到了今天的2019年,根据年初中怡康所发布的一份《2019年第一季度家用空调人气排行榜》显示:不单是曾经的“老二”美的,如今以35.1%的战绩,名列第一;连奥克斯都以22.8%的份额,排名第二;格力的零售额占比仅为16.3%,只能屈居第三。
随后,就发生了著名的618实名举报事件,格力公开表示奥克斯存在能耗虚标现象。最终导致格力两天内市值蒸发超150亿,奥克斯股价闪崩。
这场空调领域的战争从1974年,泰州无线电元件九厂的第一台空调诞生开始,一直打到了今天,却丝毫不见一丝一毫将要休止的迹象,倒是愈发的激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