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电行业巨头「美的」又有热闹可以看了。
四年前,美的在贵州、四川等地遭遇了“滑铁卢”事件。四年后,随着美的48小时内被骗走10亿元的案件一审宣判结果出来,美的当年被骗的具体细节也随之被揭露。与此同时,这个事件的再次出现,也引申出几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1、一个“萝卜章”,一场“双簧戏”,是有心为之还是无意之举?
2、坐拥千亿身家的美的为何会一步步掉进这场惊天大骗局之中?
3、骗局之后,还有什么更大的危机在暗处等着这头叱咤家电行业几十年的猛兽?
10亿惊天大骗局
资本市场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上市公司架构复杂,产业链庞大,为盘活企业的资金,提高收益,往往会选择将部分资金投向市场。其中,金融业务是众多企业资金投放的重点领域,家电巨头美的也是如此。
2015年,美的集团打算对外放贷。彼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环保公司——安泰,由于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研发等原因,正在苦苦寻找经营资金。这时候一个叫聂勇的中间人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聂勇是美的集团金融中心安徽分部负责人李幸的同学,偶然间从李幸这边听到美的打算对外放款的消息。而这位聂勇和安泰公司的融资负责人杨振峰又正好认识,且知道安泰一直在寻找融资,于是,在聂勇的牵线搭桥下,美的和安泰开始有了交集。
一个想放贷,一个要融资,双方各取所需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随着有心人的加入,双方的这一场无意之举,开始慢慢变了味。
按照监管要求:企业不能直接放贷,闲散资金用于出借的话,要么通过银行委托贷款,要么采取理财方式。这意味着,美的不能直接放贷,而是需要通过金融机构作为通道。这恰好给了有心人一个“突破口”。
中间人聂勇将美的要放贷的消息告知了专业从事资金中介业务和华创证券的员工——李恩泽和斯义金,并向安泰的杨振峰引荐了两人。两人认为,根据监管要求,美的放贷需要再增加一家信托公司作为通道,由信托公司将贷款借给安泰。
斯义金向公司领导汇报后,最终设计出一套投资理财方案。根据投资指令,华创证券与陆家嘴信托签署了一份陆家嘴-安泰信托合同,华创证券作为委托方,陆家嘴信托作为受托人,将3亿元资金作为信托资金放款给安泰公司。上述方案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属于合法操作。但最终想做成这笔融资,还需要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即必须有银行为安泰公司提供兜底担保函。
然而,正是这份本应反复确认核实的银行兜底担保函,使得美的慢慢踏进了有心人的精心设计的骗局当中。
所谓的银行兜底担保函,安泰公司交给了重庆银行贵阳分行的涂永忠。事实上,这类银行兜底担保函,由于市场监管收紧担保条件等原因,银行已经极少为企业出具兜底担保函。而作为先行查阅人的李幸,并没有对这份担保函进行反复核实就直接递交给了美的方面的其他负责人,这直接导致了后续“双簧戏”的出现。
2016年3月9日上午,李幸和美的风险管理部的同事朱立明来到重庆银行贵阳分行,与安泰公司的负责任申建忠以及负责兜底担保函的涂永忠面谈借款事宜,而这场所谓的面谈,不过是一出精心排练的“双簧”戏。
面谈过程中,自称贵阳分行的“潘副行长”走了进来,并向李幸、朱立明表示安泰公司是家优质的公司,此时,李幸、朱立明并不知道他们见到的“潘副行长”,真实身份是安泰公司的一名员工。李幸问道贵阳分行能否给安泰公司出具保函。对此,涂永忠明确表示没问题,还出示了贵阳分行给安泰公司的授信资料。如此,双方基本达成一致。
3月21日,李幸、朱立明和斯义金又来到涂永忠的办公室,要求银行在兜底担保函上盖章。很快,另一名“银行员工”带着装有印章的小铁箱进来,涂永忠取出银行印章盖在了担保函上,并盖上了行长邓晖的签字章。随后,李幸对着担保函拍照后转发给同事,交由美的集团金融中心财务总监审批。而李幸、朱立明不知道的是,盖章签字的过程又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一出戏。
同样的“戏码”在成都紧接着上演。短短48小时内,美的集团的10亿元资金就这样通过假冒的银行工作人员的引荐和“盖章”,贷给了三家企业。
骗局揭露,巨大利益蒙蔽了双方的眼
直到两个月后,一通电话,让这场骗局浮出水面。
2016年5月27日下午,贵阳分行行长邓晖致电美的,询问美的方面有没有收到银行方面的承诺和担保文件,如果收到的话,承诺、担保都是假的。李幸、朱立明立刻询问了骗局的“主演方”。得到的答复是,银行方面的调查和问询应该是因为银监部门的检查需要,美的方面只要说没有收到相关文件就可以了。
李幸、朱立明没有听从这一安排,直接找到了邓晖核实。邓晖明确表示,作为行长,他并不清楚该行为安泰公司出具承诺和担保文件的情况。李幸、朱立明发现涂永忠等人与邓晖的说法不一致,于是到公安机关查询承诺函上的公章与备案的公章是否一致,结果得知不一致,整个诈骗事件终于浮出水面。
这场惊天骗局背后,说到底不过是财帛动人心。无论是美的还是骗局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双方都认为自己能在这场交易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一方面,在这场放贷中,美的可以收到高额的利息。司法材料所披露的信息显示,美的集团投资到安泰公司的资金预期收益率为年化7.35%,期限2年;投资到成都三家企业的资金预期年化收益为6.7%,期限同为两年。按照这一数据计算,如果2年期满,借款企业按期还本付息,美的集团在两年内可以收到超过1亿元的利息。
另一方面,“主演”们在这场骗局中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安泰凭借着作假的戏码可以获取高达3亿元的资金,除此之外,用款方支付的中介费总额超过1亿元,巨大的利益成为各方联手造假的强大动力。
只不过天不从人愿,美的在这场交易中扮演了被收割者的角色,而“主办方”们在骗局事件败露之后,也难逃法律的制裁。
所谓“萝卜章”也好,“双簧戏”也罢,如果没有一个巨大的利益点以及侥幸的心理,甚至是经办人只要认真核实一下,这场“玩笑”似的骗局怎样都不会出现。然而,一切就是如此“巧合”。在美的经办人的粗心大意以及“主办方”们刻意为之下,这场荒谬的骗局就在大众眼皮底下缓缓铺开。
事实上,如果没有贵阳分行行长邓晖的提醒,美的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还会一直被蒙在鼓里。甚至如果事件没有被爆出来,美的还会继续被假的担保函耍的团团转。毕竟就在2016年4月15日,美的又用同样的方式,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借出超过2亿元。这一借款同样出现类似问题,里面也涉及银行出具担保函的情况。
当然,这个事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面对不同地方的银行,在很短时间内就轻松开出担保函,美的经办的人员居然没有做出详实核查?且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为何还会重蹈覆辙?这一切一切的骗局事件的确很难用疏忽来解释。而绕过这个事件,我们再重新将目光聚焦到美的身上时发现,相比美的现如今面临的危机,这次骗局只能算是一道小坎。
骗局之后,美的仍危机四伏
跨过51个年头,进入“知天命”年龄的美的现如今很苦恼。在中国家电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营收利润增幅下降、库卡业绩不佳、面临对手以及自身变革等各方面的压力,都让这头上了年纪的猛兽感到头痛不已。
首先,随着美的2018年的年报发布,这头家电猛兽的成绩清晰地展示在大众眼前。报告显示,美的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2596.64亿元,同比增长7.87%,净利润202.30亿元,同比增长17.05%。业绩看似增长,但与往年近五成的营收增速相比,2018年的美的在业绩增长上显得有些吃力。
而这份年报中,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6.77亿元,同比下滑5.03%。这意味着,虽然美的自称“向科技集团转型”,并为此收购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巨头库卡,但从库卡目前的表现来看,美的的业绩增速减缓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库卡的拖累。
2017年初,美的收购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库卡,这让美的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然而,随着全球汽车及电子工业的需求下降,国内的机器人市场也在重压下逐步收缩,再加上产能等因素,库卡难免陷入营收净利下滑的漩涡之中。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库卡未来发展如何至今仍是个谜团。
其次,虽然运营不错,并且实现了2596.64亿元营收和202.30亿元净利润,但美的的盈利能力其实一直被质疑。以同样的家电巨头格力为例,2018年,格力实现了2000亿元-2010亿元的营收,净利润则将达到260亿元-270亿元。虽然美的的营收比格力的高,但从净利润方面来说,美的明显被格力压制,盈利能力谁强谁弱自然一目了然。
此外,在家电市场上,美的的品牌影响力与海尔、格力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家电品牌的溢价情况来看,美的无论是在利润度还是知名度上,都比海尔、格力要低。例如,市面上同类型同功能的产品,美的的价格与其他两家相比,往往要更低。
这种情况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如此。2019年“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名单中,美的在“中国出海品牌50强”排名第49位,远低于第7名海尔,与第29名格力也有明显差距。
再加上互联网企业以及手机厂商等对家电行业的渗透,美的的对手已经不局限于海尔、格力,更要面临小米、阿里巴巴等来自四面八方企业的“抢食”。例如,小米正在通过智能科技等方式向家电行业进军、阿里巴巴持股苏宁易购19.99%,而作为TCL控股的第二大股东,苏宁也在家电领继续发力。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收紧,家电市场也随之受到影响。在消费力被严重透支的市场下,家电行业的高增长时代已逐渐远去,市场从增量进入存量,从野蛮生长步入精耕细作。且随着5G时代的到来,美的这类传统家电巨头还要面临科技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变革。
10亿骗局刚落幕,又要面临家电市场以及自身增速明显放缓、急需变革等多重难题。51岁的美的或许正如其董事长方洪波所言,“冬天”来临,美的似乎也将迎来自己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