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二把刀
《明天之前》这部纪录片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国产纪录片走出舒适区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意味着,腾讯新闻在“深度内容”的探索也走到了行业的前列……
——1922年,被后世誉为“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将其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呈现于世,筑起世界纪录片之光辉起点;
——1956年,阿伦·雷乃携影机重回奥斯维辛,创作出被公认为纪录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的《夜与雾》,以诗意镜头昭示二战残酷历史;
——2019年,在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徒手攀岩》荣膺最佳纪录长片奖:可以被载入史册的极限之旅、对超越生理和心理的真实记录,聚焦于人类挑战大自然的无限潜能……
追溯纪录片本源及发展历程,无不与科技、人类学、社会学、政治与历史、文化与艺术等紧密交织,这也是纪录片最独特的魅力。而近年来,国内“互联网+纪录片”的模式越发清晰,也涌现了相当多的优秀纪录片——但相对而言,被行业、观众认可的国产纪录片的题材确实也集中于传统文化、美食这两大类,所以对于国产纪录片能否走出“舒适区”,能够将视野和格局放在更广阔的方向,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6月13日,腾讯新闻出品的纪录片《明天之前》正式上线,该片最大的特色是国际视野、主题的普世性以及对于内容的前沿探索等,应该说这部由腾讯新闻和全球优秀的纪录片团队英国团队Grain Media、特邀曾宝仪担任策划人的节目,不仅有深度有温度,而且在娱乐内容为主导的当下,腾讯新闻在严肃内容领域做出的努力也正在赢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明天之前》讲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挑战”
1990年,蒂姆·波顿执导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正式上映,这部经典电影讲述了约翰尼·德普扮演的机器人爱德华和人类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应该说,对于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好莱坞电影最喜欢的主题之一,毕竟,人类和未来拥有情感的机器人的关系是最能够引发创作者灵感和观众的共情。
2008年,日本电影《我的女友是机器人》上映,而这一次的故事则让爱战胜了世俗,最终人类和机器人走到了一起。在这部电影中,绫濑遥扮演的机器人女友更符合很多观众想象中的“未来机器人”的形象,充分的拟人化以及可以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情感。
如果说,过去对于机器人和人类的情感想象更多存在于影视作品中,那么在当下,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不仅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外表,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智力和对话能力,所以当《明天之前》将“机器人伴侣”作为第一期的主题时,也确实是聚焦到了人类共同会面对的这个课题。
机器人伴侣资深用户戴夫和机器人伴侣哈莫妮
爱上机器人会是趋势吗?事实上,人类的情感历来就是复杂的,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对于手机、游戏、社交网络的热爱早已经超过了对身边人的关心,所以在节目中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大卫·利维预言:“到2050年,会有人类和机器人结婚”,其实很多观众对于此观点并没有特别的吃惊——但很多人也会和读娱君一样,对人和机器人的婚姻关系对于伦理的挑战充满担忧。
在《明天之前》里一些选择机器人作为伴侣的受访者中,过往婚姻的失败无异于一道隐形伤口,让原本对婚姻心存憧憬的人,走向失望,甚至绝望,他们变得排斥两性婚姻,同时又渴望寻找一种新的方式,这时候,有一些人会开始将目光投向机器人伴侣,以此来弥补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空虚,即使这一切颇具虚幻性,但是较之真实的生活,还是虚幻更令他们满足,觉得更踏实。
当然,在节目中,对于趋势,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理查森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再完美的机器人,都是没有感情的。”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毕竟机器人伴侣的出现,会在人与人之间制造更深的交流鸿沟,将人们从真实世界中抽离,只寄情感于虚幻的世界中,而对于每一个选择机器人作为伴侣的被采访者,都并不是简单的只是寻求虚拟的慰藉。
《明天之前》受访对象之一的戴夫是机器人伴侣娃娃的长期使用者,他无名指上戴着婚戒,而他的妻子,便是伴侣娃娃。曾宝仪在采访中问到他,如果在未来遇到了一个对的人,那他会抛弃伴侣娃娃吗?戴夫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她已经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了,我在她身上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感情、爱和关心,这已经不是一种选择了”。
而这,也成为《明天之前》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色,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在每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中,都给予身处其中的“人”以空间。
在第二期“永生”中,摄制组来到了反衰老和死亡大会的现场,这个大会参加者来自30多个国家,有70多个公司、组织、实验室,在大会上展示成果,与会人数超过1000人,现场如曾宝仪感慨的那样,“这像是某种大型直销洗脑现场!”但足以证明,在美国“长生”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
“长生不老大会”创始人 詹姆斯和伯纳汀
节目中也透露,从2007年开始,研究“延长寿命”的投资达到40亿美元,包括谷歌、脸书、亚马逊等企业都有投资…...可以说,“永生”或许不再是存在于神秘学的概念,更多的还是科技大爆炸时代所有人都必须要思考的生与死的问题。
有人追求“永生”,就有人追求“死亡的权利”。在最后一期,节目就聚焦在了人生的终点——死亡。这一期的节目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年届104岁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古道尔远赴瑞士,开启了一场张扬的死亡之旅,当着全世界记者的面,古道尔精神矍铄,亢奋地唱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怀期望去赶赴这场死亡的盛宴。值得一提的是, 大卫·古道尔的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但他还是选择了自己人生的终点,而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还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作为背景音乐:“欢乐璀璨的圣火光芒,是来自极乐世界的女儿,圣火引领,我如醉痴狂,迈入你圣神的殿堂。”
而在第三期“近邻?近敌?”中,《明天之后》的摄制组就冒死奔走于真相的危险边缘深入边境考察,正视日益严重的南美洲非法移民和难民的问题。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南部边境充斥毒品犯罪和非法移民,严重威胁美国安全,矛盾冲突不断发酵。
墨西哥那一侧,来自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墨西哥等国家身处困境的很多普通人都想着脱离苦海,到美国去,很多人甚至愿意在荒漠里冒死步行1000多公里,也不愿意在混乱的环境里担惊受怕的生活。
而墙的这一侧,边境小镇的美国居民同样也是压力巨大。节目组采访一对住在边境的老夫妇时,年迈的老人随时准备着猎枪保护自己和家庭,因为每周都会有偷渡客从他的牧场入境,这些人中不乏毒贩和蛇头等危险人物———甚至还有很多被认为是存在于美剧中的情节也在边境线上屡见不鲜,很多退伍军人也组织起来打击偷渡客……
腾讯新闻出品的《明天之前》纪录片里,面对机器人伴侣、永生、非法移民以及安乐死这四个命题, 主持人曾宝仪带着摄制组,一年时间走过了三个洲、访问20多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和行业代表,以世界级的视野带着我们去看最前沿的各种科技和热点话题,讨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可能。
每一期的内容,都从多种角度来进行探讨。而和以往很多影视剧以及纪录片的角度不一样的是,在《明天之前》中,一方往往是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守护者,另外一方似乎更拥抱变化,不过对于每个命题的对与错,是与非,每个观众或许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爱是什么?如何面对困境?又如何直面人生的最后时刻?在之前的看片会上,腾讯新闻出品制片人朱凌卿也说明了这档纪录片的初衷其实是想要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用一部纪录片去预测未来非常难,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部片子,让观众了解到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思考如何应对,然后关注着这些事情的发展。”
“眼界即人生”的腾讯新闻
迈出纪录片的新高度以及对严肃内容的坚守
这样一档视野前沿、格局广阔,内容不落俗套的纪录片的受欢迎程度,也让腾讯新闻的积极探索显得卓有成效。
从现实的收视和口碑数据来看,《明天之前》这样一档高端纪录片已然赢得观众的拥戴和市场的认可:截至日前,这部题材前沿,风格偏严肃的纪录片,豆瓣评分稳步上升至8.5,全网播放量超1.84亿,并且取得微博纪录片榜连续两周播放量和话题量排名第一的佳绩。
更重要的是,《明天之前》的四个主题都引发了很多观众的思考:在微博,同名话题的阅读数超过4.8亿;在豆瓣,节目话题连续霸榜,话题量也超过30万+;在知乎,也有近百个节目相关的优质问题和优质回答——以引发的热议来看,《明天之前》堪称严肃纪录片的爆款,其激发了网友们的深度思考更是这档节目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腾讯新闻出品敢于挑战严肃和深度内容,不断推出如《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星空演讲》和《明天之前》等优质内容?
首先,得益于腾讯新闻对于内容趋势的把控。虽然内容行业都受到碎片化、移动化的冲击和挑战,但用户对优质原创内容的精准需求还是强烈的,所以对于内容出品方而言,真正好的有价值的内容,是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争夺到用户的注意力的。而《明天之前》从选题到立意,从拍摄到制作,都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国际化、更宏观的观察视野,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其次,是腾讯新闻出品“眼界即人生”的理念的坚守。诚如腾讯网副总编辑、腾讯新闻出品负责人李伦所述,“眼界最简单的意思就是一个视角,就是理解问题的一个维度,眼界可以促进人们思考,让他有更多元、多维度的参照性,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而《明天之前》正是这样一部践行 “眼界即人生”的优质纪录片,透过这样一档有深度同时又极具可看性的优质纪录片,观众对于这个世界的变化也会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最后:如果说,中国纪录片曾经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在故宫修文物》《人生一串》等题材也广泛受到欢迎。如今,腾讯新闻出品的《明天之前》也打开了国产纪录片新的方向和新的高度:那就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大时代之中,以全球的视野面对那些全新的、考验人性的主题……在“眼界即人生”理念下,在严肃和深刻内容坚守以及创新的腾讯新闻,也让我们对其整个内容的战略和发展抱有足够的期待。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