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北京,一家公司在中关村南大街零公里处竖起了一张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而那正是这家被认定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瀛海威,其总部所在的位置。
虽然这家公司本身在后来的发展并不顺利,但紧随着他的脚步;阿里巴巴、搜狐、百度、腾讯、京东等无数继任者都在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纵横捭阖,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现如今,全球的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万亿美元的量级,仅是中国一家就占据了数千亿美元的份额。
(中国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
但有趣的是,上个世纪末的那段时光,除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崛起之路的起始,同样也是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最为辉煌的年岁。
作为当时在经济发展、商业建设等领域的领先者,港澳台却仿佛化身成为了这场信息革命中的透明人。
不但在当下如日中天的那些巨头企业里找不到他们的身影,甚至连那些曾经搅动过一番风雨,却又昙花一现的失败者名单里都鲜有来自于这三地的参赛者……
如果说台湾省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遗留原因,导致与大陆这边的十几亿用户沟通不畅,只凭岛上的那区区几千万的人口体量,在互联网企业的孕育上存在先天不足。(澳门更是只有几十万人口,遑论多提)
那么拥有大几百万本地人口,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大陆与欧美沟通窗口,同时在两片市场里都大有可为的香港,却也在这场互联网浪潮中缺了席,就有点很难让人理解了。
论人才,香港城市里的八大名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哪个拉出来不是个顶个的能打?
(香港大学,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6位)
论政策倾斜,董建华特首在任期间连续推进了“数码港”(打造数码香港)、“硅港”(模仿美国硅谷)等计划,对于科技企业是给钱又给地,可谓是下了血本。
(1999年推进的香港数码港计划)
论资本力量……作为闻名遐迩的亚洲金融中心,我们的紫荆花都什么时候缺过挥舞着钞票的投资人?(紫荆花,香港特区的区花)
明明在各个方面都拥有着绝佳的开局优势,香港却在2019年的今天,匪夷所思地成为了一个被Facebook、google、twitter、yahoo、Uber所垄断的“欧美互联网产品倾销地”,连一个能稍微充下门面的本土互联网企业都找不出来。
要是把这场互联网浪潮下的竞争比作一场斗地主,那么香港简直就像是个手握王炸加四个2,却被农民打了春天的地主。
想要了解香港为什么始终没能出现一家能够踏上信息高速公路的企业,那么我们就必须先对香港的经济模式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众所周知,香港的金融极度发达;而根据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来看,金融本身是一个无法创造价值,只能创造利益的活动。说通俗一点,也就是自己不干活,却能躺着就赚到钱。
而在所有的金融手段中,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收租(税),无疑就是能最简单、最无风险的实现躺着赚钱的方法。
香港的一些人,也正是这么做的。
要知道,整个香港的电力供应,基本上完全由嘉道理家族和李嘉诚两方掌控;
全港的巴士、地铁、轮渡等一切公共交通、以及你做饭烧水用的煤气,全都是李兆基和郑裕彤家的个人私产;
至于你每日前去购买柴米油盐酱醋等生活物资的超市,也完全是被李嘉诚和怡和集团所垄断……
至于最能赚钱的房地产,当然更完全被这几大家族把持……对香港那些知名地产企业进行深挖,总能看见那几个熟悉的名字。
如果不是大陆政府坚持以成本价(甚至是亏本)向香港供应着淡水和蔬菜、肉类等物资的话,那么以李嘉诚为首的这几大家族,在这座城市里的权力甚至大过古代的封建帝王。
毕竟古代帝王也没法一声令下,就让数百万人的生活直接倒退回中世纪。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任何人只要在香港生活,哪怕你完全不出门宅在家里看动漫打电玩,那么你都要以电费、水费、网费、燃气费等形式向这几大家族“交皇粮”。
当这一小撮人以垄断的方式掌握了全城数百万人的全部命脉之后,那么经过精密而细致的计划调整,让房租、水电费、燃气费、物价等硬性开支可以“完美”的剥干净劳动者身上的最后一枚铜板,将从资本家追逐的幻梦变为现实。
数百万香港人,每天奔波劳累不休,却仅仅能做到维持起码的生存,以外的一切财富全部通过各种渠道在悄无声息间输送到了那几大家族的手中;当牛做马,也不过如此了。
以衣食住行中的“住”为例,当大陆这边还在讨论北上广深青年只能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蜗居的时候……我们堂堂的亚洲金融中心,却有足足20万人只能蜷缩在各种劏房、笼屋、棺材房中生活。
不要误会,上面这张图中堆满杂物的那张床,可并非是因为主人家不爱收拾……而是因为这张甚至不能容纳成年人坐直的小床,就是这位住户的“房子”。
而就是这样的一张床位,也需要足足1600-3000余元人民币的月租金……基本上“凑巧”是香港当地最低收入者,每月工资在除去基本吃喝之后剩下的全部余额。
香港人的居住问题是如此的严峻,以致于现如今连影视剧里都会调侃此事:“坐监,才是香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监狱的居住环境都比外面的棺材房跟好,而且还包一天三餐)
(出自电影《反贪风暴4》)
很多人也许会以为,棺材房的出现是因为“人多地少”导致的必然现象;可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据资料显示,香港在除去海域以外的陆地总面积一共有1106平方公里,而在那些只手遮天的大家族干预下,截至到目前全港的开发面积只有256平方公里……闲置区域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八十!
(香港的卫星俯拍图,绿色部分即为未开发区域)
当然,这里面也许有一些是因为地形不适宜导致的闲置,但如果说这足足80%的土地全都不适合开发,那么就有点过于侮辱围观群众的智商了。
在香港居住面积已经如此紧张的前提下;政府方面先后尝试过对闲置区域的开发、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制造新居住区等手段……但却全部都被一股神秘力量阻止;
甚至连为填海造陆计划做了下宣传的刘德华,还被大批港媒追着骂了个狗血淋头。
而这一切背后的推手,自然也不言自明。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但是其实关于香港为何没有发展起互联网企业的原因,其实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如果大伙对高一学过的历史课还有一些印象的话,应该会记得有一课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在这一课的最后,小柴的历史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结论:“虽然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当时的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了巅峰,成为了一个『超稳固态』的社会;因此,如果没有外部干涉的话,我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将永远维持在萌芽状态,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实套用一下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说香港,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形成了一个以金融经济为主导的『超稳固态』社会;无论是信息革命还是别的什么因素,都很难撼动这座城市那日复一日的循环。
古代的封建帝王,尚且会把纸币这样的一项重大发明,通过超发的方式来为自己敛财。
(宋代的纸币 交子)
但现代香港的某些既得利益者,当他们已经用房价、房租、物价、水电煤等方式,为全香港的劳动者戴上一层隐形枷锁;使数百万人的劳动成果完全落入自己口袋中之后……
无论是那些对房价的调控,还是可能会为香港当前模式带来变数的互联网革命,都不是那几大家族所能够允许出现的东西。
1999年,香港特首董建华尝试让香港不要缺席互联网革命,推出了著名的政策:数码港计划,打算绕开本地的富商,发展互联网科技。
结果却在被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中标后,被其在这块地皮上大建豪宅,赚了个盆满钵满。
(此次科研院区变豪宅事件
在整个香港地产界都堪称经典)
后来不死心的董建华又提出了一个“硅港”计划,想要在香港打造出一个美国硅谷……
结果“硅港”的影子都没弄出来,倒是被几大家族用类似“炒学区房”的方式,把香港房价又给狠狠刺激了一波。
香港为啥是互联网企业的荒漠?
答案很简单,因为现有的模式已经够让那些大佬们活的非常舒服;而大搞什么互联网企业,未必能让他们活的更舒服,甚至还会引发一些变数,因此大佬们对这玩意显然不太感冒。
早在2013年的网络上,就曾经疯传过一篇,据说是由香港的一名小学生撰写的作文《李嘉诚,李家的城》,直言香港就是李嘉诚的个人私产。
(图源网络 出处见水印)
时间匆匆而逝,转眼已经是六年之后,但是香港这座城市,却依然不知疲倦的在继续重复着当年的故事,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一般,一切都没有改变……
哦不对,应该还是有一些改变的。
李嘉诚前段时间不是去英国投资了一大波产业嘛,有网友统计了一下,发现李嘉诚的基本上已经高度参与了英国的电信、电网、自来水、管道燃气、机场、公寓、铁路、原油等领域;被网友们调侃为买下了半个英国。
嗯,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看来在大洋的彼岸,有些故事说不定能够一二三四、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