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涨价,毋宁死”成了健在的共享经济们的集体行动。
中秋假期刚过,今年旅游人数破1.05亿,出门在外,没电可怎么行。但小巴发现,商场、餐馆等不少地方的共享充电宝居然都悄悄涨价了。
1元/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已经很难找到,大多涨价到3-4元/小时,在一些人流量大,知名度高的景区,部分共享充电宝的收费高达8元/小时。
涨价的不只是共享充电宝,还有共享单车。今年以来各家共享单车陆续涨价,从最初的1元/小时慢慢涨到1元/半小时,如今已经是1元/15分钟,价格翻了4倍。
回看过去的几年,共享经济堪称互联网“最妖”的风口,在资本的助推下,一兴起便经历了疯狂的跑马圈地,还细分至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等多个领域。
如今,当资本的潮水退去,共享经济领域开始加速出清。
网约车市场滴滴一家独大,不少共享汽车公司悄悄“跑路”;“尸横遍野”的共享单车,形成了摩拜单车(美团)、青桔单车(滴滴)、哈啰单车(支付宝)三足鼎立的格局;共享充电宝则形成了“三电一兽”(街电、来电、小电和怪兽)的格局,半路还杀出了美团这个强劲对手。
经过几年的发展,共享经济行业基本进入下半场,用户习惯逐渐养成,或许已经到了集体收割的好时机?
霸气涨价的背后,这几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和增速的进一步扩大。
今年2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
其中,2015-2018年,网约车在网民中的普及率由26.3%提高到43.2%;共享住宿普及率由1.5%提高到9.9%;共享医疗普及率由11.1%提高到19.9%。
那么,问题来了,共享经济纷纷涨价,底气从何而来?共享经济目前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未来前景如何?下面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所谓的共享经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叫做“分享经济”,原文表述是: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当前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并非老百姓闲置物的共享, 本质上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租模式。国家出台的单车管理条例叫做《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共享单车称作“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真正意义上共享经济的前提是“资产冗余”,也就是有闲置资产需要盘活,但当前中国老百姓并没有什么闲置的资产需要盘活,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没有产出共享经济的土壤,恰恰现实国情需要的是租赁经济。
当然,这几年分享经济发展很快,但说到底是无数资本堆积出来的产物和概念。
如今,资本的潮水退去,这些分享经济已经从“蹭风口”回到了“做生意”的阶段,既然是生意,就必须要维持基本的盈利。
以共享单车为例,刚出来时以打通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为由头,抢占着社会的公共场地,又有资本的补贴,得以让用户免费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慢慢地,资源浪费、场地侵占等弊端凸显,政府也开始出台条例进行管理和约束,单车公司的管理成本在上升,资本不再补贴,这时候公司需要生存下去就只好把增加的成本分摊到用户头上,最终就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涨价。
从2015年至今的四年时间,分享经济走过了“先乱后治”的阶段,经历过无序竞争后,最后由市场筛选出“拳头”最大的一家或者几家继续发展下去,并由政府出台相应的规范制度。
这也是当前美团卷土重来开始做共享充电宝的原因,美团手握590万商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在进军共享充电宝这件事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共享经济最开始的逻辑是,把人们闲置资产的使用权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以改善社会的资产使用情况,比如顺风车,共享房屋Airbnb等等。
最开始供给端和使用端都集中在存量市场和分散市场,后来开始出现在增量市场和集中市场,但依然能够解决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问题,只不过越来越接近我们早已熟知的租赁行业。
所以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资产使用率。共享经济始于资产供给端的分散,终于资产供给端的集中,本质没变,就是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提升资产的使用率。
后来,共享经济还出现了“超级租售比”的新分支。
以共享单车为例:一辆自行车,成本价估算为200元,假设日均使用次数4次,按照1元/次计算,每天可以收入4元,50天后成本就能完全回收。
即使加上运营成本,可能100天就能回本,差不多3个月后就能盈利,一辆自行车的服役时间肯定高于3个月。相比单车,共享汽车和共享房屋的成本回收就没这么容易。
共享充电宝也是如此,充电宝成本加运营也就是100元一个。如果每天能被使用4次,每次收费1元,每天收入4元,25天就能回本。充电宝的使用寿命至少1年以上,它也是拥有“超级租售比”的。
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整体发展更好,一个客观原因是从一开始就实行芝麻信用免押金模式,断了充电宝机构动用押金的念头。而共享单车因为巨额押金导致盲目扩张,最终造成过度竞争。
融资和押金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发展速度,但有时候也会扭曲人性。
归根结底,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想要盈利到最后一定是涨价,一定是回归到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出租。
共享经济集体涨价的原因在于其本质上的租赁模式,在通过网络扁平化了的渠道后,还是需要靠租金来维持生存。
其作为连锁和依靠网络,较之原本线下零散的个体租赁仅仅胜在租金更便宜、布局更合理且密集之上。
但这样的红利已经啃完,靠烧钱来扩张市场、补贴来吸引用户的路数,在现在热力消退后已经难以为继。
“不涨价,毋宁死”也就成了健在的共享经济们的集体行动,也是共享经济们一直没有找到场景打通的方法,只能靠租金为生的现状反映。
当前的共享经济,大多数处于将过去线下零散的租赁生态,升维到了线上连锁布局的状态。
除了共享出行还是以“盘活闲置”的方式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其他的共享经济本身只是租赁经济的网络版,并没有真正让闲置在普通用户中的资源盘活。
而只是自己再制造出大量新的租赁产品,形成新的“创造闲置”,即一种更高效的租赁和看起来有些搞笑的共享罢了。
因此,共享经济大体上还处在创造闲置的阶段,但也在一步步蜕变成“制造场景”“增值服务”的体验,即作为平台其他服务体验的一种用户导流和场景激活。
未来,必然会出现更多“可租赁”的产品,其形态还是租赁,但其生存却不能靠租金,而是成为众多场景的一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