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机长》迎来“拐点”。目前该电影已连续5日蝉联单日票房亚军,昨晚更是在接近凌晨之际,以单日2.4亿的票房成绩逆袭《我和我的祖国》,成为当天票房冠军。
国庆长假行至今,国庆档票房之争进入白热化。
截至目前,排在首位的是七位导演执导的故事短片集《我和我的祖国》,票房累计突破20亿.
紧随其后的《中国机长》,则以相差不到2亿的票房战绩,牢牢坐稳国庆档亚军位置。排在最后的《攀登者》则以破7亿的票房成绩,位居第三。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此前被观众寄予厚望,并被业内预测为最具冠军相的《攀登者》却意外“掉队”。
反而是之前在预售、排片上都相对劣势的《中国机长》迎来“拐点”。
目前该电影已连续5日蝉联单日票房亚军,昨晚更是在接近凌晨之际,以单日2.4亿的票房成绩逆袭《我和我的祖国》,成为当天票房冠军。这让原本格局初定的国庆档,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中国机长》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主旋律题材。
作为国庆献礼三巨头之一,该片在演员阵容上,虽不如前两部阵容强大,却也请来了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李沁、张天爱等一众明星主演,前来客串的演员也都是李现、杨颖、关晓彤这样的当红偶像,可以说是一部“星味十足”的献礼作品。
从类型创作来看,《中国机长》虽为主旋律题材创作,但其本质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灾难类型片。
它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便是,这是一次主旋律与类型片的完美结合——其可取之处就在于将文学创作中的“非虚构”手法搬置于影像当中,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航空遇难”景象。
《中国机长》:“非虚构”创作下的主旋律类型片
国内有关主旋律题材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在少数。
但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而成的主旋律类型片,并不算多。不过,在这点上,博纳影业的确开了不少“先例”,且都取得过不错成就。
如2014年博纳出品的《智取威虎山》是取自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2016年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则是改编自有名的“10.5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2018年的《红海行动》则是根据2015年社会上发生的“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成。
即便是在今年,也有《烈火英雄》这样根据长篇记录报告改编而成的主旋律大片,以及《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这样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竞争者。
从文学创作来看,这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创作,全部可统称为“非虚构”创作。
《中国机长》便是这批“非虚构”创作中为数不多发生在近两年的主旋律类型片。
该片的故事原型是一个发生在“机舱内”的空中遇难事件,整个事件从发生到飞机平安落地,共计用时34分钟。
成片后的《中国机长》,则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将其加工为一部长达119分钟的主旋律商业类型片。
从当前影片呈现及市场反馈来看,这是一部较为合格的主旋律类型创作。
导演刘伟强除了生动还原“剧组遇难”的真实情景外,还在主题刻画上加入了机组人员与乘客、与亲人、与朋友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献礼”角度来看,影片并未有过多问题,并且起到了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面导向。
但若从影片自身架构来看,这却是一部优缺点十分明显的商业类型片。
优点在于整部影片张弛有度、全视角的刻画了全机组遇难的全过程;
缺点则是影片除了给到观众直观的视觉冲击以外,并无更深层次的人性解读与表达,甚至连故事原型中的伟大机长“刘传建”的光辉形象,都并未刻画深化,反而被袁泉饰演的乘务组组长形象取代。
至于影片中的过多副线陈述,乍一看颇为亮眼,但若细细追究下去,大部分乘客视角阐述的剧情,都未能进一步阐明其内在用意。尤其是关晓彤饰演的中国航空爱好者这条支线,在网上被诸多网友评价为“多余剧情”。
在豆瓣上,有一条排名靠前、点赞数量为1463的短评写道,“《中国机长》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剧情,没有深度,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
言论或许有些过于夸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影片除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灾难危机”外,并无过多更深次的人性阐述或价值观表达。对比去年国内上映的《萨利机长》,高低立见分晓。
不过,这一切并不妨碍《中国机长》当前所持有的一切成就。
猫眼、淘票票评分机构显示,该片当前的大众评分分别为9.4和9.3分,豆瓣评分近日略有所下滑,但好在维持在7分以内。
而该片的票房走势,基本以每日破亿的速率增长,目前累计票房已达到17亿,昨晚更是逆袭至单日票房冠军。后续能否反超《我和我的祖国》,也未必不是一件“不可能”之事。
究其原因,除了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类型片之外,还有“非虚构”创作的推波助澜。
“非虚构”创作会是电影市场中的一座富矿吗?
国内有关“非虚构”题材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并不在少数。
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国机长》,以及《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主旋律创作之外,这类创作手法在其他类型领域中也颇为常见。
如2014年内地上映的《亲爱的》,是改编自社会中发生的一则“寻子案件”,随后同类型题材创作《失孤》《找到你》《宝贝儿》也都有故事原型支撑。
2015年刘德华、刘烨领衔主演的《解救吾先生》,是改编自当年轰动一时的“明星绑架案件”;2018年徐峥、王传君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则改编自“白血病患者陆勇”的真实事件;类似的还有获得过台湾马奖的《嘉年华》和香港金像奖的《踏雪寻梅》等其他作品。
从这些作品身上不难发现一个共同趋势,即他们都在票房与口碑上各有着不错的收入,甚至部分影片还是“名利双收”的获利者。
如去年创下暑期档票房冠军的《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同时,票房收入突破31亿;春节档上映的《红海行动》,则打破了春节档维持多年的“老规矩”,以破33亿的票房战绩横扫同档期喜剧片。
类似的还有赵薇主演的《亲爱的》、博纳影业出品的《湄公河行动》,均在票房与口碑上有着杰出成就。
《好莱坞报道者》曾在一篇总结“非虚构”创作的电影趋势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大部分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其故事原型本就具有震撼场面、曲折剧情和感情充沛等优势”。
言下之意,似乎也道出了这批电影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即在特定命题下,有规律、有思想的创作文本,起码不至于会沦为“烂片”。
而从社会传播角度来看,“真实事件改编”六个大字远比编剧自创的故事更具说服力与传播力度,因此在电影宣发层面,也达到了“免费预热”的效果。
目前,国内市场已经对“非虚构”电影创作,散发出浓厚的改编兴趣。已知的项目中,已经有春节档即将上映的两部作品《中国女排》和《紧急救援》,分别是改编自著名历史人物和海上救援事件。
而在影视剧领域,明两年也将陆续迎来超16部“非虚构”题材创作,如即将上线的《觉醒年代》,正处于制作中的《猎狐》《猫与鼠》等等,都已经被出品方买下改编版权。
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改编作品虽为电影富矿,但其存在的部分问题,也曾引起多方争议。
好比《亲爱的》中进行艺术加工的“陪睡、下跪”等情节,就曾引发了原型人物的诸多控诉;《我不是药神》中的故事原型陆勇则直接走上“维权”之路.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虚构”题材的创作空间。
“非虚构”创作也与IP改编相类似——是把双刃剑。
剑的正面是其他电影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然宣发热度,和更具说服力的情感共鸣。可一旦改编崩塌,其所需承担的不单单是原型人物的维权声明,还将会遭遇来自四面八方的舆论争议。
所幸,目前国内尚未出现一部这样具有“口碑坍塌”性质的“非虚构”电影创作。
《中国机长》虽略有瑕疵,却始终是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