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呢说大也不大,但说小却也着实不算太小……作为前身是我国古代著名学府岳麓书院、如今也是新中国响当当的“双一流”、985的湖南大学,竟然被自己录取的学生们放了鸽子!
整整69名已经通过了研究生复试、只等拿着身份证和录取通知书前来报名的2019届研究生新生,像是约好了一般集体放了湖大的鸽子。
随着这一则消息被(恼羞成怒的)湖南大学向外界公布,社会各界(爱看热闹)的有心人士也开始纷纷对此事表示了关注。
众所周知,这几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的增长速度,那可是非常的夸张,从2016年的177万到如今的接近300万,远远高于了我们GDP的增长速度。
如此巨额增长的报考人数也让我国的研究生报录比随之水涨船高,从前几年的2.9:1(平均每2.9名报名者中有1名最终被高校录取)涨到了今年的4:1,其竞争程度可谓是相当的激烈。
在每年的新学期伊始之际,各大高校的学子们为了接下来一年的考研复习,不惜通宵排队去抢占考研教室座位的场面,几乎可以做到直接剪辑到《釜山行》、《僵尸世界大战》、《生化危机》等电影当中而毫无违和感。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湖南大学作为国内无数学子心心念念的一所985高级学府,又怎么会突然遭遇69名“研究生新生”的集体咕咕咕呢?
有网友提出,是否可能是因为这批学子们在来报道之前,突然收到了心仪企业的offer、又或是得到了海外著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从而在取舍之后放弃了湖大的研究生学位?
但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海外高校招生,都不是只有2019年才出现的新鲜事,怎么往年就没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准研究生”跑路事件?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吃瓜群众们想破脑袋也没想清楚的事情,最后还是被那些正在湖大就读的“自己人”来揭开了真相。
据悉,湖南大学对于每一位通过了复试的“准新生”都会为其准备一个录取学号,而在这个学号的第一位就以字母的形式表明了这名学子的录取类别。
其中B表示的是博士生,而S则是硕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研究生,至于F则表示其是一名“非全日制”的硕士。
通过对那69名“咕咕咕”学号的整理,我们能从下方这份名单中非常明显地发现,这其中绝大多数选择了“录而不读”的学生,其录取类别基本都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也许有小伙伴对这个“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太了解,我们不妨先在搜索引擎上来查找一下对于这个名词的相关解释。
(图源自百度百科词条“非全日制研究生”)
简单归纳一下上图中出现的重点,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我国教育部为了适应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广泛需求而推出的一种新型的硕士培养方式。
其与我们熟知的“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考试、招生政策、培养标准等方面都完全相同,且毕业后都可以获得对应高校的“双证”,也就是毕业证和学位证俱全,而非过去的“在职研究生”那样只颁发学位证的“单证”。
从最终颁发证书的含金量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我们熟悉的“全日制研究生”更为接近,而与许多小伙伴经常将其混淆的“在职研究生”并不相同。
虽然在定义上它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别,就在于其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兼任其他职业或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并非纯脱产学习。
但事实上由于我国高校在教师、设备等教学资源上并不算宽裕,在许多高校中经常会出现“非全”与“全日制”学生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的情况。
如果联系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其实大可以把“非全日制研究生”简单的理解为——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起考试入学、一起上课、一起做实验、写论文、一起毕业的一群人。
说回正题,在大概了解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之后,我们似乎依然不能理解这一次湖南大学69名新生放弃入学的原因。
“非全”虽然学费贵了点、还没有奖学金、没有补助、甚至学校经常连宿舍都不会安排,以致于还要学生自己在校外租房,比起“全日制”来说在各项支出上都要高出一大截。
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最终发放的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都是实打实的,怎么也比没有要强,又何必要直接放弃呢?
这背后的关键其实在于另外一个问题上——我国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
马上又要到各大高校学子们参加“秋招”的时间了,但是不少即将在高校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们却在企业HR们面前屡屡碰壁。
许多用人单位语出惊人,称“非全日制研究生”只能等价于普通本科生……换而言之,就是说企业不承认这些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数年青春相当于打了水漂。
这样枉顾事实的暴论,当然是在互联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无数网友对这些学生们的打抱不平。
不只是普通网友,连官方也被这场风波惊动。
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在之后为“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的歧视特地发文,试图扭转外界对于“非全”的偏见。
但有趣的是,无论是官方媒体也好,还是一些网友也罢,大都倾向于用人单位是由于对“新政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偏见,只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能逐步好转。
但事实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如果说私企、民企对于非全日制学生的就业歧视,是由于对于新兴政策的不了解,那么我们的政府机关部门本身,对于自己如今大力推行的“非全日制”学历拥有者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首先是作为如今国人心目中金饭碗的公务员考试,在网上一番检索之后小柴发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考条件中似乎并未发现对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的明显区别。
但先别急着高兴,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了那些省市的地方性公务员考试上时,就能在不少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岗位的报名条件一栏中,发现明确注明的“全日制硕士”学历要求。
在人民网的“地方领导频道”上,还留有一封由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写给安徽省省长的一封信——《用人单位能否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坦言他们“非全”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而各省市的事业单位对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这一硬性条件,更是卡的相当死。
作为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在对于“人才”的定义上,政府部门及下属机构往往扮演着一个风向标的角色。
如果当我们的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都呈现出这样对于“全日制”学历者的明显偏爱,那么指望民企能够先一步对“非全日制”学历者一视同仁,是否有些过于不切实际了?
如果官方真的想要解决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的就业歧视问题,那么与其把问题推给所谓“时间的沉淀”,不如去督促那些国家机关在用人招聘时去以身作则。
仅仅靠出台几条“法律上规定非全日制学历者享有与全日制完全等同的法律地位”这样的口号,再加上个别当事人自己的大声疾呼,恐怕很难扭转社会对于“非全日制”学历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