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壹
10月10日,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次日,张艺谋在大师班中与贾樟柯对谈,因为人数太多,活动临时从影厅改到了露天剧场。前一晚的开幕式上,他刚获颁“2019卧虎藏龙东西方交流贡献荣誉”这一影展最高荣誉。
作为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的贾樟柯,在2017年正式开始了这一新的“事业”。贾樟柯在2015年发布微博“雾霾,下决心搬离北京”后回归山西,他除了尝试了一些艺术展览、投资外,还是最想办一个影展。如今三年过去,影展显然比起当初更为热闹,也更具市场价值和艺术多样化追求。
在晋中政府的积极交流下,影展落地在了平遥古城。从第一天开始,平遥国际电影展就是一个与地方名片、文化产业联系得十分紧密的活动。当初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怀宇曾介绍说,平遥国际电影展资金来源是政府前三年以递减方式资助,第四年开始独立化自主运营。
如今来到了第三个年头,平遥国际电影展也即将面临商业和艺术上的多重挑战。影展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带动走向如何?以推崇新人导演新人作品为主要目标的影展活动是否发挥出了作用?它的影响力是否会出现发展瓶颈?
国内地方电影节成气候了吗?
与诸多老牌的、新兴的、先锋的、主流的电影节展们相比,平遥国际电影展总让人觉得有些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贾樟柯、来源于平遥古城的地标、或许也来源于艺术总监马克·穆勒的策展安排。再加上政府的支持,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平遥国际电影展其实有一个相当高的起点。
“高起点”从2017年第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请来的阵容就能看出来。多家大型影视公司掌门人到场,当时尚未经历风波的范冰冰任形象大使,冯小刚亲临开幕式代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领奖,吴宇森专门带来了修复版《英雄本色》与观众互动……
2017年第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两年过后,虽然来到现场的人在变,“咖位”却是依旧,导演谢飞、管虎、张一白、程耳、韩延、万玛才旦、白雪、霍猛,日本导演清水崇到场,开幕式演员也是众星云集。
大型影展的价值是多元的,内行看电影内容和创作人的独家解析,外行人看红毯上的星光熠熠和花边星闻,娱乐盛典与影迷狂欢的结合。
从这个角度来说,平遥国际电影展更像是在中间地带——它既不像北影节、上影节那样规模宏大,而是有自身“展映非西方电影”的主题,且以推崇新人、回顾经典等电影本身为主。但相比FIRST青年电影展这样从小众成长起来、功能性明确的影展,又更具官方色彩和地域化。
这也是所谓的“大格局、小身段”。平遥国际电影展身上承载的目标很多:推动电影文化,助推青年导演成长,激励本地电影艺术,地方文化产业……贾樟柯曾经说,平遥国际电影展和上影节、北影节都不同,更像中国版的圣丹斯电影节。后者是专门为独立电影人而设的一个独立制片电影节。
只是,平遥国际电影展与其他地方电影节面临着共同问题:如何建立起基于电影文化本身的“影响力”,这体现在奖项的影响力分量、参展作品的质量、后续的开发等一连串产业实际功能中。
而具体到以新人和带有一丝反商业性质的独立电影领域来说,又有着渠道上的缺乏和受众的空白。
就如贾樟柯提到的圣丹斯电影节,旨在鼓励低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表现了与好莱坞电影截然不同的旨趣,但同时它所褒奖的先锋独立电影又往往有成为下一代经典的可能性,新锐导演的跳板、大电影制作公司的人才库。例如1985年第一届的故事片奖,就颁给了柯恩兄弟日后大名鼎鼎的处女作《血迷宫》。
这种成功是电影产业成熟、观众需求的多元、艺术创作者的不断思变进取几方面共同造就的。既需要电影节多年的文化底蕴沉淀和可持续的运作模式,也需要整个电影市场的需求对应。
“卧虎”单元旨在全球范围内发掘优秀新人新作,今年入选的中国电影有《夜以继夜》《少女佳禾》《日光之下》,但从先展映的《少女佳禾》影评反馈来看,似乎并无太多惊喜。而过去两届的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分别颁给了《嘉年华》和《过春天》,电影上映后口碑不错,但从票房角度来说,获奖为这两部电影带来的影响力加成和商业收益都相当有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内的国内电影展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市场所代表的观众需求,也将与电影的审美趋向彼此影响,这是一个急不得的过程。就好像此次影展中观众盗摄问题再次被提上台面,观众对观影规则的认知缺失,其实也是市场环境不完善的一种体现吧。
有没有人看很重要吗?
说到底,是贾樟柯本人的“人脉”串起了平遥影展的这一切:担任平遥国际电影展艺术总监的穆勒是贾樟柯的好友,曾担任各大国际电影节主席,先后将谢晋、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张元等多位中国导演的优秀作品推向国际。穆勒同时也是连接国外电影参展的重要力量;山西是贾樟柯的老家,是他的愿景将电影节落地在了平遥这个小城;同时电影节的气质、选片,也总有与贾樟柯气质相同的内在共同点。
创始人贾樟柯无疑是整个影展的灵魂人物。在张艺谋大师班分享的众多内容中,当面评价贾樟柯的一句令人感慨:“我觉得直到今天,贾樟柯特点还是关注当下,关注普通人,关注底层人的那种命运,在社会变迁中,完全跟我的那个大喊大叫是两个时代。”
另一边,影展上分享了一则最新消息,贾樟柯即将主演导演程耳的新作《不浪漫》,在预告片中,贾樟柯先是与许知远陷入长久的沉默,然后镜头一转,他面向侧身背对观众的半裸女子,旁白出现。
“思考笛卡尔不担心没人看了吗?”
贾樟柯:“思想是孤独的,有没有人看很重要吗?灵魂这个东西可以变来变去吗?”
“如果就没有灵魂呢?”
贾樟柯看向镜头:“I See。OK。那我们重头再来,重头来过。”
在2017年《十三邀》中,贾樟柯就提到了自己的感慨,“另外一次,是在我的工作中面对来自公众的压力,或者说挑战,是不是在取悦西方人,在给外国人拍电影。第二个就是市场经济的煎熬,你的电影没人看,是一种脱离大众的,自私的电影。这是个老问题。”
有没有人看很重要吗?这句台词,或许是贾樟柯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他在做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可能面临的问题——他们卖力纪录、展现的那部分人物和世界,最后到底有多少本土观众愿意接受呢?即使愿意接受,对于贾樟柯的风格,市场是否会宽容呢?显然贾樟柯并不过分在意票房,但又不得不在意——《江湖儿女》找了华谊兄弟宣发,因为《芳华》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但从最后的票房来看,显然宣发并不能根本改变大众对于电影的需求。
但还存在一种理解方式是——贾樟柯创立的影展本身,就是贾樟柯为他所赞许的作品们提供的舞台而已。至于在这个跳板之后他们愿意往自我还是大众的方向走,那就不是一个影展能决定的了。
城市与电影可以简单结合吗?
2019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主题中说:前一个“大家”是享誉影坛的国际大师,后一个“大家”是你们、我们、众人。中国哲学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One to Everyone,一个人的电影精神,可以感染成千上万的人;一个电影展,可以服务万千大众。在平遥,大家和大家在一起,千里相遇,只谈电影。
显然,这个时代下电影节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火热的一条路。北影节、上影节辉煌如日中天,各地大学生电影节也如雨后春笋,已经打开一定影响力的FIRST青年电影展也不断发掘新人新作,还有高举高打的海南国际电影节,第一届就喊出了“全年展映、全岛放映、全民观影、全产业链”的口号。
主办者们心中所想的美好图景或许是创立于1946年的戛纳电影节达到的高度——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将这座小镇的知名度扩散到了全球,各项产业发展也随之兴盛。电影城市营销的可观收益是地方影展活动不衰的主要助推力。
电影展的文化产业性质与平遥古城的城市旅游名片结合,堪称美好的愿景。只是国内出现的地方电影节,通常都带有同样的目的和形式——以电影展带来热度、文化内容以激起文旅产业的兴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做出影响力的却不多。
归其原因,从电影内容到地域底蕴都有缺乏。电影内容方面,影展的根本性最大看点无非是电影本身——各大电影节期间那些国内未曾公映过、或者因年代被错失的珍贵作品的大银幕放送。例如此次平遥国际电影展热度极高的清水崇恐怖片《犬鸣村》首映——国内在恐怖片引进上几乎一片空白,看到清水崇电影的机会当然少之又少。但平遥国际电影展主要定位新人新片,内容上的吸引力相比国内外顶级电影展很有限。
平遥古城此前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招牌,大致是开办已久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及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据网络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23日《又见平遥》已累计演出4600余场,观演人数308万人次,演出收入达4.7亿元。
电影展为平遥古城带来了更大的名气、一年一度的盛会和几乎凭空添加的“电影标签”。但正如上文所说的,影展“影响力”的建立是需要长期的时间沉淀的,如今三年已过,平遥国际电影展也走进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