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在共享充电宝领域开始蒙眼狂奔。5月8日,小电科技正式对外宣布在5月初完成了B轮3.5亿元的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高榕资本联合领投,腾讯在本轮融资中对小电科技进行了加持。同日宣布融资消息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还包括“Hi电”和“非常电”。借势共享经济东风能不能飞得更远,共享充电宝还要翻越需求、技术、模式三座“大山”。
资本狂欢
资本对共享充电宝项目的热情不减,小电科技成为了近阶段的领跑者。根据公开资料显示,3月31日,小电科技首次宣布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4月10日,小电科技再次宣布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鼎晖、道生投资及上一轮投资方金沙江创投、王刚、德同资本、盈动资本跟投。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小电科技就成为行业第一个拿到B轮融资的共享充电宝公司,并且坐拥腾讯、阿里系元璟资本、分众系众为资本等主流战略财务基金。
另外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Hi电与小电科技类似,同样主打桌面型共享充电宝,也宣布已在4月中旬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由光速中国领投,某知名基金和老股东跟投。同日,主打小机柜模式充电宝分时租赁的非常电也传来获得早驰资本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并宣布天使轮千万元级别融资也已经明确。3天前,聚美优品刚宣布以3亿元收购深圳街电60%股权,聚美优品CEO陈欧将担任街电董事长。
公开数据统计,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宣布获得融资的有Hi电、来电、街电、小电等。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已有10多笔融资、30多家投资机构入局,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与资本热度尚未褪去的共享单车相比,上述融资金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共享单车的火爆得力于资本的发力,同时,那些没有在风口到来之前抢到足够分量话语权的投资机构,更是眼红于此。如今,共享充电宝出现的正是时候,资本势力立刻一拥而上。据统计,本次投资共享充电宝的投资机构名单与之前投资共享单车的名单有大量重合。
借势起步
据悉,这轮融资到位后,小电科技将在今年5月开通10个直营城市、15个渠道城市,一个月内完成30个城市的市场布局。目前,小电科技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通服务,有上万家商家加盟了小电共享充电服务。
“小电正以每月数万台的速度出货,满足商家加盟的巨大需求。”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表示,现阶段看,小电科技在线下运营、使用体验和融资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将最大化释放自身“广告+支付+数据”的核心能量。
共享充电宝在贴上“共享”标签之前就已出现,2014年以来,深圳、北京等创业聚集地均出现了充电宝租赁企业,然而网点数量并没有如今这样广泛。直到将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的共享经济概念用在了租赁生意上的共享单车火爆起来后,充电宝租赁也焕然一新。
据了解,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固定模式,配置在KTV、包厢、走廊等场景的墙壁或桌面上,不需要交付押金;第二种是以来电为代表的大柜机移动模式,一般需要支付100元左右的押金,包含几十个充电仓,一般用于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地;第三种是以街电为代表的小柜机移动模式,可容纳十个左右的充电宝,主要布局在餐厅、咖啡馆、酒吧等。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的成本很低,即使用户租借后不再归还也不会因此而亏损,企业只需要承担一些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目前市面上共享充电宝的使用费用一般为0.5-1小时免费,此后按每小时1元计费,按照这样的收费模式企业很容易收回成本,这也是该模式可以大面积复制的原因。因此,在获得资本的帮助之后,共享充电宝企业争相发力迅速布局。除了小电科技外,街电也推出了“百城百万点”的目标并与芝麻信用展开合作推广免租金。
技术挑战
共享充电宝在火爆的同时,也同样备受质疑。有分析人士称,共享充电宝仍然是披着共享概念的租赁买卖,在需求上仍然存疑。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的共享充电宝都是满仓状态,大部分使用者为应急使用共享充电宝的用户。目前,有用电需求的人群大多自购充电宝设备。
迅雷创始人程浩分析称,当前共享充电宝并非需求不够、使用低频,而是由于密度不够。按照他的逻辑,共享充电宝如果布满各个地点,人们自然不需要自行携带充电宝出门。在程浩看来,共享充电宝最大的风险是技术。首先是电池密度,未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电池技术使得手机7天才充一次电,共享充电宝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减少。他认为,现在资本赌的就是技术还没这么容易达到这一点。
不过,有技术方面人员预测,未来五年里电池技术水平会得到提高。这也成为共享充电宝是否能一直存活于市场的关键。
另外,目前快充技术越来越发达,不少手机厂商相继推出支持快充的手机和设备。如果快充技术得到普及,共享充电宝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准满足快充需求,另一方面根据时长结算的方式也不可能存在。
不论是电池技术的提升,还是快充技术的发展,都会降低用户对充电宝的需求,充电宝硬件厂商和共享充电宝两个方面也都将受到影响。
同时,在监管方面,共享单车乱停放、被恶意拆卸、破坏的现象争议声音此起彼伏,共享充电宝能摆脱这样的风险吗?
日前,流传着一种方法称可以雇人拆卸共享充电宝的电芯,如若将10000mAh的电芯换掉,可以用来变现。数据安全方面也十分堪忧,之前央视“3·15晚会”就报道过公共充电对数据安全的威胁事件。
共享充电宝企业目前仍需要向充电宝厂商订购设备,但在充电宝防盗、产品体验上的技术改进仍然有更高标准的要求。谈及数据保护方面,一位接近小电科技方面的人员对北京商报表示,小电科技是非常重视数据安全的,在早期就做了很多布局和设置,充电线是不允许做数据交换的,只允许做充电使用。
模式待考
以太资本方面分析认为,在线上流量枯竭的生态下,共享充电宝也完全可以被看做线下时代的工具类入口,今后可以被用于高效流量聚拢,各种应用场景的故事也会随即产生。当租赁机器已经占据了可观的流量入口、拥有足够强的网络效应时,至少向共享租赁平台的演变,不会是一个多难预见的趋势。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租赁费用、押金以及推广营销。就最后一个方向而言,以小电科技为例,小电科技方面称已与线下商家达成合作,消费者在店内消费、就餐的同时使用小电,通过扫描二维码支付后就可以获得相应时长的手机充电,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线下商家引流实现多方共赢。
看似十分明晰甚至比共享单车更容易获得利润,但共享充电宝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生意。投行人士分析称,共享充电宝获取流量容易,但留住用户、激活流量价值并不简单。就像共享单车一样,为留住用户共享充电宝的竞争也是残酷的。另外,除了向设备和App内投放广告外,还没有什么形式是值得运用挖掘的,广告早已是弱肉强食的市场。
以太资本方面分析称,虽然共享充电宝的门槛并不高,但客群的持续增长力、公共资源的占用、沉淀资金的监管、高峰时段的需求覆盖等问题会逐渐凸显,成为不断被探究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如今的行业还是一片混沌,会有资本、运营管理、技术研发能力等相继蓄力。
北京商报记者姜红